一、企业介绍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工业车辆研发、制造与出口基地,也是我国目前叉车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也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工程机械建设(合肥)基地龙头企业。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主导产品是“合力、HELI”牌系列叉车,在线生产的1700多种型号、512类产品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综合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自1991年到2015年,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续25年保持国内同行业第一。2006年,叉车集团进入世界工业车辆行业10强,2011年位居第8位。
二、创新背景介绍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产供销全流程协同管理背景
(一)实现合力内部的组织扁平化、业务网络化、流程自动化、管理自主化的需要
装备制造行业的主要流程为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销售及服务,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循环。其中,产品的生产制造,从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购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游企业构成了一个产业链,产业链长、社会大生产分工协作度高。少数企业从事成品生产,大多数企业从事中间产品、零配件产品以及资本物品的生产。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工艺复杂、制造过程长、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管理困难而复杂,因此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发源地,ERP、CRM、SRM、BI、PLM、OA 无一不是首先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的。
随着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一大批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装备主机厂与零部件生产厂逐步分离,零部件厂商作为中场企业面向广大社会;主机厂作为支配型网络制造企业的盟主,通过网络与紧密合作伙伴及供应商协同运作,包括产品协同设计、协同商务及分散化网络制造。就制造而言,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到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就产业而言,网络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
(二)实现公司科学发展和战略协同的需要
2001年,我国叉车总销量约为2.56万台,到2012年已达到近30万台,以年均3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迅猛增长,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车辆第一大市场,同时,国内工业车辆生产企业超过百家,丰田、林德、永恒力等国际品牌也都全部进入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研产供销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合力要进入行业世界五强,要继续引领民族叉车工业发展,就需要通过产供销全流程协同管理的全面升级来实现各分子公司、各业务流程的战略协同,以信息系统升级为契机,优化生产组织和订单流程,分门类提高商品计划兑现率。
(三)提升合力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2012年合力实施十二五信息专项规划,启动信息系统升级,正式引进国际一流的SAP系统,实施第五次管理革命,包括以SAP-ERP,SAP-PLM为核心,涵盖研产供销、人力资源、内部流程控制等。这是公司近年来数据量最大、覆盖面最广、要求最高的一次系统工程。将为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面对机遇和挑战,合力将以投资先进制造技术、投资扩大新业务领域、投资扩大核心技术的制造能力为原则,集主要的资金技术,投入扩大叉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通过产供销全流程的协同管理提高合力综合实力。
三、企业具体实施的创新举措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产供销全流程协同管理内涵和主要做法
合力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云平台上搭建虚拟世界中智能工厂系统,将ERP、PLM、BPM、HCM等软件提供的功能,按照服务的颗粒度进行组合、优化和新增,并通过统一的制造服务总线,供物理世界中的设备和人员接入,实现了端到端的垂直集成,管理内涵涉及从终端销售、入厂物流、计划到生产、厂内物流、质量检验、出厂物流到售后维修各个环节。形成贯穿产、供、销全业务的信息化平台,促进关键体系的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架构起以协同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朝着建设研发数字化、制造柔性化、管理可视化、运营精益化的一流企业目标迈进。主要做法如下:
(一)基于工业APP的工业车辆制造服务生态圈
在安徽合力数据计算中心的IT基础设施上,建设和推广合力移动云计算服务平台,此平台作为工业车辆制造服务生态圈的枢纽平台,承载着面向生态圈的所以个体提供统一应用服务的任务,在系统的架构设计上,既考虑现有企业内部应用系统(平台)的资源整合与集成,又考虑系统基于移动互联网个体的功能增加与扩展。在平台技术体系的搭建上立足工业车辆制造服务生态圈的共同利益,建设支持开放、灵活、协同、具有韧性的IT技术体系,以支撑工业车辆制造服务生态圈进化。
通过构建基于工业APP的工业车辆制造服务生态圈,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供应链协同;满足个性需求的制造,实现产品销售、设计和制造配置化模式;提升用户端设备,大幅度提高信息化覆盖率,打造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利用大数据进行行为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提供工业车辆融资租赁模式,发挥互联网金融参与度高、协作性好、中间成本低、操作便捷的优势;发挥工业APP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持续渗透与影响作用,利用工业APP实现企业内外全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协作共享,提升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成本、建立企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相融合的新优势。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