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中国创新需从量变走向质变

2016-01-14e-works邱旭东 张荷芳

1622阅
在传统制造领域,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形成了包括供应商、工人、服务企业和物流服务商在内的庞大生态系统,但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的问题仍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在传统制造领域,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形成了包括供应商、工人、服务企业和物流服务商在内的庞大生态系统,但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的问题仍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2015年7月24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根据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所有创新类别,将各个行业的创新分为四大原型加以研究。这四大原型分别是: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客户中心型以及效率驱动型。该报告称,中国企业在客户中心型和效率驱动型创新领域优势最大,而在科学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型创新行业的差距较大。

    报告指出,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中国仍处在投资建设弥合差距所需的能力阶段。在品牌医药行业,中国占全球收入的比例不到1%,生物技术行业为3%,半导体为5.5%。在这些依靠科研创新的行业中,中国企业依然倾向于低附加值产品战略。

    工程技术型创新方面的成效则喜忧参半。中国不同行业工程创新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其中高铁无疑是中国最成功的行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技术;风电行业也是成功的典范;但汽车行业和医疗器械领域则相对落后。报告分析了深圳大疆的案例,该企业已占据了全球小型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在客户中心型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在其中六个行业的收入占比全球行业总收入超越了全球同行,其中包括家用电器(中国企业占全球行业总收入39%),互联网软件(15%)以及消费电子(10%)。

    效率驱动型创新正帮助中国巩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发展。该类型的创新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化工、纺织、电气设备、建筑机械等。报告指出中国继续主导如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占全球行业收入51%),纺织(20%)和通用化学品(15%)等传统的投入密集型行业,建筑机械(19%)、电气设备(16%)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也与日俱增。

    尽管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具备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力,但并不代表中国一定能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毕竟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凭借科研创新而闻名于世,说明中国创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想要“做强”,想要实现全球创新领导者的目标,需要政府在现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合理政策,支持四大基本类型的行业创新。同时,这也要求企业和科研机构借力于规模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换,相互协调、集中力量、推动创新。

    e-works认为,中国制造经历了2001到2011黄金发展的十年,然而很多的制造企业没能居安思危,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没有跟上客户需求的脚步,没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除此之外,企业盲目的扩张,走多元化,分散了企业资源,最终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中国的优势在于具有独特活力的巨大消费者市场、无与伦比的制造生态系统,以及政府愿意投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工程项目。尽管这些优势尚未转化为创新领导力,但已经为中国创新企业“百舸争流千帆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延伸阅读: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年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
    麦肯锡报告指中国需加快从“汲取创新”向“领导创新”转变
    回报太低 中国砸在科研上的钱去哪儿了?

责任编辑:邱旭东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1)
  • teamczyx7-15
    万能发帖软件 www.teamczyx.co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