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量”向“质”,外资结构再优化

2018-02-10e-works 张荷芳

1596阅
2017年,“外资撤离”事件频频发生,在业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撤离事件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真相值得中国制造探究与深思。

    2018年1月7日,有消息称,日资巨头日东电工(苏州)公司在仍然盈利的情况下,宣布1月底停产。或许对于日东电工而言,停产只是一次发展策略的调整,但消息一出还是引爆了业内对于过去一年“外资撤离”的热议。

    回顾2017年,1月12日,全球知名硬盘制造商希捷集团,关闭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工厂。3月21日,FPGA原厂美高森美(Microsemi)在纳斯达克发布上市公司公告称,正式宣布开始关闭其在中国的生产设施。3月15日,世界500强美资企业霍尼韦尔安防中国公司宣布从深圳撤离,关闭位于深圳福永以SMT、安防等产品生产制造为主的工厂。9月,药企葛兰素史克(GSK)宣布会逐步关停已有20年之久的苏州工厂。10月18日,日本朝日啤酒突然宣布,全部售出持有的中国青岛啤酒20%的股份。10月30日,尼康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停止位于无锡市的子公司--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的经营活动。其他还包括耐克、阿迪达斯、联建、宏晖、飞利浦、普光、华尔润成……都将其工厂关闭或迁往了其它地区。除了制造行业外,其他例如零售等撤离中国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似乎这样看来,外资撤资又迎来了新的高潮,在舆论导向下不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示担忧。那么,“外资撤离”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影响“外资撤离”的因素包含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经营及投资策略的调整、自身经营状况不佳等。外因:总体投资环境的变化,如经营成本的攀升、税收政策收紧等,另外一个就是外资的本国“回流”政策利好,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在我国的外资公司选择“回流”国内,或投资总体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大量“外资撤离”事件的发生也充分说明了,2017年我国吸收外资形势的严峻。

    但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两面性。一味地以此“唱衰”中国经济确实也是缺乏根据的。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两份重要文件,推出42条措施。各部门和各地方加大工作力度,出台配套政策细则,确保放宽准入、财税支持、权益保护等具体措施落实到位,积极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提振了外国投资者信心。最终实现了2017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实现平稳增长。其中2017年也有很多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建设尖端工厂,如韩国LG显示器7月25日宣布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建设新型显示器有机EL面板的合资工厂;三星电子计划向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导体存储器工厂投资约1万亿日元,为智能手机等使用的存储图片和文件的“NAND型”大容量闪存设置第二条生产线,计划到2019年将产能提高到目前的2倍;丰田汽车已开始讨论最早于2019年在中国量产纯电动汽车;松下则在辽宁大连新设了用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等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工厂;日本的安川电机将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工厂内新设厂房,预定2018年9月投产;川崎重工业和不二越也在推进增产计划;瑞士ABB也将逐步在重庆开设大规模的销售服务网点“应用中心”等等。

    另一方面,据商务部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同比增长61.7%,占比达28.6%,较2016年底提高了9.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长7.9%、71.1%和28%。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846.5亿元,同比增长93.2%。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62%、41%和133.3%。这组数据的背后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外资产业结构正在持续的优化,以庞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资源等吸引外资的时代已经在被渐渐弱化,产业链低端制造正在逐步转移,高端、科技创新型的投资正在形成气候。

    e-works认为,外资撤离需要得到重视,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尚在控制范围,恐慌大可不必。从“改革红利”到“新常态”,在“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正在实现从“量”向“质”升级。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也是必然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理性的思考。

    延伸阅读:

    商务部:去年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7.9%

    外资撤离非中国独有八家跨国公司从东南亚撤资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