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1.0到4.0,管理体系的迭代(二):美国工业化与科学管理体系

2018-11-02解光伟

3067阅
美国工业化进程比英国的工业化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美国先后在铁路、钢铁、石油、汽车和电气行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而随之出现的科学管理体系成为美国更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支柱,帮助美国成功夺取世界制造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美国的工业化
 
    1775年,来克星敦的枪声揭开了美国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的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北美13州脱离英国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865年,南北战争以美国北方联邦获胜而结束,美国恢复统一。美国工业化的最大阻碍南方奴隶制经济被废除,工业经济开始飞速发展。1860年左右,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
 
    相比于英国的工业化,美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取得更大大规模的发展,并取得了更加绚烂的成就。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大王”时代,从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到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到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一个大王接着一个产业大王不断出现,引领着美国工业化一步一步往前跨越。石油、钢铁和电力产业的空前发展,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基石;贯通东西南北铁路和航运,成为工业化经济的血脉;汽车、电器等新产品的不断发明和改进,为超越旧工业化提供了的动能。
 
    虽然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英国晚了半个世纪,但其国家崛起的辉煌程度却远超英国和欧洲。到了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成功超越欧洲各大工业强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大国。
 
    美国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国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开疆拓土轻而易举、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凡有的,上帝还要给他,叫他拥有更多。当传统欧洲工业强国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距离让美国可以远离战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此外为交战国双方提供物资与军火也让其大发横财。到1919年,协约国共欠下美国债务近100亿美元,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总储备量的30%。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成了美国崛起的绝佳契机,美国经济实力得到极大地增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马太效应再次起效,美国又一次成为最大的赢家。二战之后,美国与苏联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到198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 317亿美元,超过日本、联邦德国和英国的总和。
 
泰勒的科学管理
 
    1881年,泰勒开始了“时间研究”和“金属切削试验”,这就是后来科学管理的基础。1893年,泰勒开始独立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两年后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了《计件工资制》。1898年,泰勒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并进行了著名的“生铁搬运试验”和“铁锹试验”。1901年后,泰勒辞去所有公司职务,开始专门推广科学管理的工作,第二年他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1911年,划时代的伟大之作《科学管理原理》正式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正式诞生。
 
    从整个工业管理发展史来看,科学管理的诞生可能是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开启了管理的科学探索之路。科学管理不仅是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至今它仍然是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
 
    然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与批评。反对者认为泰勒制中的工人成了从事枯燥乏味和简单重复劳动中的“干活机器”。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人不仅具有“经济人”属性,也具有“社会人”属性。其实,“社会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排斥关系。只不过科学管理和梅奥试验的视角不同。科学管理的视角是工作本身,而梅奥试验的视角是工作中的人。
 
    不管怎么说,科学管理是工业管理史上一次气势恢宏的伟大壮举,它为二十世纪美国的工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美国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就是科学管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流水线的出现彻底摧毁了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新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就此诞生,人类制造产品的规模史无前例。
 
科学管理对于美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从1776年《国富论》发表到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出版,古典管理体系在经历了135年的辉煌之后逐渐退居二线,美国人首创的科学管理体系开始成为管理领域的前沿。从泰勒开启科学管理方法论研究的社会经济背景来看,科学管理的形成具有某种必然性。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证实,但我们能够看到其中的某些相关性。除了古典管理理论本身的不足之外,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情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古典管理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日渐凸显,其所带来的效率增长的动能也越来越低。因此,新型的后起之秀美国急需突破这种困境,寻求更大的发展。
 
    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和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应运而生,美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美国的科学管理对比英国的古典管理有着代际差。因此,美国整个社会的生产组织能力以及管理科学带来的效率增长动能远超英国。科学管理体系使得美国对于科学技术、人力资源、资金、自然资源等的利用更加高效,从而保证了美国的超大规模的工业化。
 
    毫无疑问,20世纪初美国成功地从英国手里夺得了世界经济与工业制造中心的地位。这其中包含社会制度、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科技创新甚至世界大战等诸多内外部原因。我们这里不做全面解析,只是从管理科学一个侧面来观察美国工业经济的崛起。
 
    在此之前,美国的制造业组织与生产方式与英国相同,应用古典管理体系,以劳动分工和工厂制度获取生产效率。但古典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而且其本身具有很多内在的缺陷,因此,它只能在非常原始的阶段为企业提供生产效率的动能。面对更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更复杂的产品生产过程(如汽车),古典管理体系越来越难以应对。美国的制造业急需一种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和更加有效的工业管理体系。
 
    在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发表后,美国工业企业终于在迷茫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泰勒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对作业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最合理的作业过程与作业方式,消除作业过程中的浪费,充分释放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有3个实例充分证明了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生铁搬运试验”通过科学地选择工人,使得优秀的工人每天搬运的生铁量从12.5吨提高至47.5吨。“铁锹试验”通过改良工具和任务分配制度实现了每名工人平均每天的铲运量从16吨提升至59吨。吉尔布雷斯的在他的“砌砖试验”中通过动作研究将每人每小时的砌砖数量从120块提高至350块。从这些试验中不难看出,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企业可以实现3~4倍的效率提升。此外,由于作为科学管理的应用之一,汽车装配流水线的成功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复杂产品装配过程的生产效率。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流水线将汽车装配的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
 
    我们试想一下,美国应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将社会平均生产效率提高超过5倍后,英国还拿什么与美国竞争。美国每天所创造的工业产品数量、经济总量和利润都将是英国无法企及的。在这种巨大的效率差距下,所有的其他竞争要素都不重要了。生产效率这一项优势就足以掩盖其他所有的因素了。世界制造中心和经济中心最终从英国转移至美国。
责任编辑:梁曦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1)
  • teamczyx7-15
    发帖软件 www.teamczyx.co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