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1.0到4.0,管理体系的迭代(三):日本工业化与精益管理体系

2018-11-19解光伟

2715阅
在美国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站在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上,日本企业已然差点将美国企业逼到绝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我们认为日本的精益管理体系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然而成也精益败也精益,最终日本没有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也是因为精益管理体系。
日本的工业化
 
    1853年,佩里准将率领美国海军舰队登陆日本江户,要求日本与美国进行商业贸易。这便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美国黑船压境,武力打开了日本封闭已久的国门。日本很快沦为西方强势压迫和非对等贸易下的受害者,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经济萧条,民怨沸腾。
 
    1867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建立。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年轻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开启变法图强的“明治维新”运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变法,日本在20世纪初的工业增长速度超过欧美各国,成为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国家。
 
    工业化的成功冲昏了日本人的头脑,他们疯狂地发起对周边各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的罪行给亚洲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也最终自噬战争的恶果。但不可否认,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堪称奇迹。1965年至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0.5%。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日本于1968年成功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开始,日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55倍的经济增长。1973年,日本在船舶、家用电气、人造纤维等制造领域处于世界第一位;水泥、橡胶、汽车等处于世界第二位。189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5.2万亿美元。同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3.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而4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7%。日本蓬勃发展的经济势头大有赶超美国之势。日本这一轮经济发展可以算得上是世界工业发展的3.0时代。
 
精益管理形成的背景
 
    与古典管理一样,泰勒的科学管理也不是完美的,它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一个是科学管理主要关注于效率问题,而并没有对质量与可靠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另一个问题在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向里看”,而忽视了“向外看”的重要性,即科学管理注重研究工作和作业的内部要素,消除作业过程的浪费。但是工作的流程性(作业流程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两个不足之处为后来的日本式管理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日本在成功解决这个两个问题后,一套新工业管理体系形成了,即精益管理体系。我们这里所说的精益管理并不是特指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它还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因为不管是丰田生产方式还是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精益管理时代与前两代工业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精益管理所面临的市场情况完全不同于古典管理和科学管理时代。古典管理与科学管理时代其实还出处于相对的物质匮乏时期,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量”上。而精益管理时代却大不相同,二战后世界逐渐进入相对的物质丰腴时期,人们对于质量的要求越来高,逐渐超过对“数量”的需求。因此,企业所面临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新一代管理科学体系必然也必须要出现。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自噬恶行的苦果。日本国内一片废墟,工业基础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全面控制使得日本很难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日本产品质量低下,难以与美国制造品竞争。1946年,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盟(JUSE)成立。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工业经济,JUSE开始向美国学习质量管理理论,引进质量管理方法。
 
    1950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应JUSE之邀来到日本讲授统计质量管理。1951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戴明奖,奖励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企业。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与方法对日本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为日本战后工业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日本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已经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上。之后,日本政府与产业界又推动了一系列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C)在内的质量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日本产品的质量。在戴明、朱兰的帮助下,以及日本质量专家石川馨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日本制造的质量水平全面超越美国。日本产品从此退去了“低劣”的标签,开始席卷全球市场。产生于美国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得到了全面的实践并大放异彩,这又反过来迫使美国企业开始向日本企业学习。
 
日本精益生产的形成
 
    在日本轰轰烈烈地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同时,日本精益管理体系的另一个支柱也逐渐形成,这就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精益生产。说到精益生产,我们就需要回到1984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在那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午后,詹姆斯•沃麦克等人正站在学院大楼的石阶上。他们刚刚结束了一个国际会议并取得一些不错的结果,但看上去似乎他们并没有轻松起来,反而愁容满面。
 
    随着日本汽车公司强劲的增长,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给依然沿用福特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美国汽车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美国汽车企业不但没有引领世界企业管理发展的潮流,反而故步自封,疲态尽显。就在这之前的1980年,日本以1100万辆的汽车生产总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败给不起眼的日本,是因为日本汽车企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
 
    第二年(1985年),丹尼尔•鲁斯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组织成立了“国际汽车计划”(IMVP)项目,并从许多汽车公司、汽车零配件企业以及政府筹集了500万美元,开始了对全新生产方式的考察与研究。“国际汽车计划”项目的53名研究员在5年的时间内对14个国家90多家汽车整车厂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对比了汽车行业中大批量生产方式与全新生产方式的差别。1990年,一部深刻改变汽车制造乃至整个工业制造方式的著作出版了,这就是《改变世界的机器》。该书将正式将丰田的这种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IMVP研究员约翰•克拉夫奇克为其定名)。《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解释道:“精益生产之所以叫‘精益(Lean)’是因为它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需要的所有投入都要‘精’。工厂人员只需要一半,生产空间只需要一半,工具设备只需要一半,开发新产品的设计工时和设计周期都只需一半。除此之外,它要求现场只保留远远少于一半的所需库存。结果,质量不良品减少了,生产产品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早在1974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将不同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丰田生产方式对外正式公布。这标志着精益生产方式(此时还没这个名称)正式形成。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汽车公司为了适应狭小的日本汽车市场所开发的基于多品种小批量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大野耐一以丰田佐吉的“自働化”思想与丰田喜一郎的“准时化”思想为基础,逐步创造出了这套全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期初被称为大野式管理,直到1962年才被命名为丰田生产方式(TPS)。
 
精益管理助推日本工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很神奇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政治格局迅速进入美苏两强争霸的冷战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疯狂发展,而已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也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第三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当苏联阵营还在电气化时代狂欢时,美国阵营却走进了新的工业时代。这或许是美苏争霸最终以美国胜出为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似乎在与苏联的争霸中迷失了自己,这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日本开始全力学习和研究管理科学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精益管理体系。在精益管理的支持下,日本制造业如有神助,在体量上迅速追赶美国,更是在成本和质量上全面超越美国。
 
    1995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企业名单中日本上榜企业数量达到149家,仅比美国的151家企业少了2家,其中排名前4名的全是日本的商贸企业,日本的149家企业的总收入远超美国的151家企业。看到这样的数据,很难不让人想到日本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此时的日本人信心满满,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忧心忡忡。
 
    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益管理体系成为日本战后工业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柱之一,使得日本战后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精益管理体系的应用让日本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是日本企业能够在整体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能够与美国同台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情况下,日本企业竟然将美国企业逼到绝境,甚至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日本经济很快就会整体超越美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如果说这个奇迹就是精益管理带来的应该毫不为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引发第三次世界经济与工业制造中心转移(趋势)的精益管理体系全面超越美国科学管理体系。管理3.0时代正式取代管理2.0时代。
 
成也精益败也精益
 
    然而,在此之前的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失落的20年”。日本GDP最高时超过美国的70%,随后却被美国逐渐甩开,与美国的GDP差距越来越大,到2016年时仅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总会让人唏嘘感叹。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结论:日本对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以失败告终。
 
    日本挑战美国的失败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有什么警示意义呢?或者说日本失败的原因何在?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日本国家属性和民族特性决定了其很难成为世界领头羊。第二,美国对日本政治与军事的全面控制,使得日本在国家层面上很难超越美国,美国也不允许日本超越。第三,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美国引领,美国依旧执世界科技之牛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全面产业化之后,美国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公司如微软、苹果、谷歌等企业全面发力,成为美国最强竞争力企业的代表。而此时日本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却还是那些处于电气化时代的汽车和电子企业。日本的企业与美国的企业已经不再同一个技术时代上了。第四,日本的精益管理体系不足以支撑日本争夺世界经济与工业制造中心。这一点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因此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在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所著的《精益思想》一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通过客户的有效拉动,把典型的批量生产系统转化为连续流,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劳动生产率翻一番,同时完成生产的时间完成生产的时间减少90%,而且整个系统的库存量也减少90%;在客户手中发现的错误、生产过中的废品和工伤事故通常都会下降一半;新产品面世的时间也将缩短一半;客户只需要增加极少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产品系列范围内更多的变型品种”。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的内容理解为精益管理所能取得的成果。
 
    相比于古典管理体系,美国的科学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平均5倍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而相对于科学管理,日本的精益管理体系只能实现平均2倍的效率提升。这样的领先优势不够明显,不足支撑日本全社会总体生产效率的全面超越美国。这就是我们从管理科学这一侧面解释为什么日本没有成为世界经济与工业制造中心的原因。
 
    可能会有人质疑,2倍的效率提升还不算明显的优势?精益管理理论所带来的2倍的效率提升是相对比大批量生产模式(即科学管理体系)来说的,而不是对比美国的生产效率。事实上,日本生产效率的领先优势是非常有限的。更重是要的这样的领先时间非常短暂。当美国意识到落后时,很快就追上了日本。美国与日本在总体生产效率上的差距很快就被拉近了。那么美国在生产效率上为什么可以很快的追上日本呢?
 
    这是因为日本精益管理体系并不是其原创。精益管理体系本质上是对美国科学管理体系的改进和更好的应用。精益管理体系的两大流派即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的基本理论都是美国人发明的。只不过日本将其与日本文化相融合,善加利用,从而取得比美国更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质量管理领域的大师如戴明、朱兰、费根鲍姆等都是美国人,质量管理理论也基本上都产生于美国。丰田生产方式也是美国工业工程的日本化产物。正如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所说:“依我看,工业工程不是研究局部生产的技术,而是研究涉及整个企业组织的全局性制造技术或者说系统的。不妨说,丰田生产方式就是丰田式工业工程。原来的工业工程和丰田式的有哪些不同呢?直截了当地说,丰田式工业工程就是‘赚钱的工业工程’”。 
 
    因此,日本的领先优势归根到底是更好地应用了美国人的管理理论。美国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去理解整套理论体系,只需要认真地观察一下日本人如何应用就好了。因此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日本之所以没有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与工业制造中心,是因为日本没有原创的管理科学体系。由于没有原创的管理科学体系,日本就无法设定更高的隔离门槛。日本在科学技上落后于美国,在管理水平上又拉不开与美国的差距,那么他凭什么超越美国而成为是经济的中心呢?
责任编辑:梁曦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1)
  • teamczyx7-15
    浏览器自动填表软件 www.teamczyx.co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