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节正式放假的前一天,本着节日热度不蹭白不蹭的新传人工作准则,我想和大家聊聊物流领域“人与机器人”劳动分配的事。看到这篇推文时,估计应该正好是诸君放假前刷手机的摸鱼高光时刻。
我平日里兼任公众号运营,每当推文涉及到产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开始采用物流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技术时,总能在后台看到“都产能过剩了还换成机器人这是要干嘛?”“没人干活没有工资生产出来的东西谁消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再发展下去,大批工人都会失业,对底层劳动者没有任何好处”的评论。
作为一个沉迷科幻作品的打工人个体,我很能共情这些评论。作为一家深耕物流领域,关注前沿技术的杂志社的编辑,我就要站出来谈谈一些严肃的现实问题了。比如:从去年开始被二级市场和主流媒体再度推上风口浪尖的“AGI+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能取代人类在工厂的劳动?机器人在工厂自动化领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这些物流领域“人与机器人”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先对“机器人”这个概念祛魅,再试着从不同维度来探讨“人与机器人”该如何相处,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处理路径。顺着这个思路,问题可以改成:
当前机器人技术距离大家脑补的科幻场景还有多远?
科幻类作品中的机器人和现实存在的机器人之间,隔了一座珠穆朗玛和一道马里亚纳海沟。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达芬奇的“机器武士”到大半个世纪前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和当成梗被玩坏的“大辟谷”效应,人类从来不缺少对于机器人技术的展望和人与机器人间伦理问题的思考。
直到纳维的《控制论》(Cybernetics)问世后,机器人在科学层面才有了些眉目。等到机器人真的从幻想走进现实,已经是1959年了:“机器人之父”恩格尔伯格创造出了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级机器人。这里需要拿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对机器人的定义来叠甲: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诸如作业或移动等任务的机器。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humanoid)是机器人(robot)并不相同。
当前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机器人不都是人形的,大部分是编程的产物,并不拥有赛博格,没有能区分出自我和环境的自主意识。工业机器人是可以识别图像的一台或多台自主小车,也可以是带压力传感器的机械臂。但是这种现实情况并不影响大家把它们“类人化“,害怕有一天作为奴隶的机器人反抗人类暴政,并以此为主体创作了无数优秀文艺作品。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是营销噱头还是真实需求?
从去年机器人大会开始,人形机器人细分赛道再一次“火爆全网”:老牌大厂和顶级科研机构建立初创公司纷纷推出人形机器人;二级市场热情高涨,把AI和科技相关股票红到发紫;媒体依靠报道“智能制造2025”和“机器人也得打工”收获无数点赞。
物流/工业领域来说,大多数机器人(AGV/AMR、机械臂等)并不是以“人”的形态出现的,且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早就作为一个关键部分被集成自动化体系之中。但从去年开始,这股“人形机器人”之风也逐渐席卷了新闻资讯:特斯拉推出的Optimus预计年底进入工场测试,Figure 01已经在卡罗来纳州的宝马工厂进场打工,Digit则在亚马逊工厂和各大展会中里赚足了数据和风头。
抛开这一切热闹的表象,去认真思考 “AGI+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结果可能并不乐观。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关注度,一方面是AGI技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物流领域是一个容易实验的切口;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把对“下一代技术”的幻想押注在了人形机器人上。
至于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会对物流领域产生颠覆式创新,结果还未可知。前几日我在采访一位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时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他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答复:“为什么要用人形机器人去做搬运,拉一条传送带或者AGV不行吗?从市场营销层面看,这效果拔群。但从技术层面看,人形机器人的造难度并没那么高,目前学界和业界真正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用模型能够解决端到端的影射问题,也就是让人形机器人理解人的意图、理解环境,以及根据人的意图和环境作出正确的反应。”
物流领域的劳动者们能安心工作到退休吗?
类似的问题还有:未来物流领域是否还需要人类劳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到底会不会取代人?
在欧美日韩等地区,物流无人化是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一个被动的结果。老一辈工人退休时间一延再延,新生儿和适龄新工人却寥寥无几,所以才需要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填补空白。
虽然我国对于无人化的需求还没有欧美日韩那么迫切,但是也逐渐面临着符合技能要求的劳动力不足的困扰。人口下降的大趋势,叠加国家对制造业升级的高关注度,未来更有可能的场景不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人,而是人与机器深度协同工作、危险系数高的工作被全权交给机器。
诸君大可不必那么担忧,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只是潜力巨大的一种新工具,是被使用的对象,并不会夺走人的主体性。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