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25年1月中国制造业行业观察

2025-01-30e-works整理

100阅
2025年1月份,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PMI为49.1%。本文聚焦中国制造业多个行业领域,观察1月份各细分行业相关表现,仅供参考。
1月制造业PMI回落

       2025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从分项指数看,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49.2%,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回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8.1%,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保持稳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3%,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49.5%和46.5%,比上月下降0.6、1.2和2.0个百分点。但从产需看,大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3%和50.6%,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大型企业持稳运行,供需平稳增长。此外,装备制造业PMI为50.2%,虽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仍保持在扩张区间;高技术制造业PMI为49.3%,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指数变化可控。
 
制造业PMI指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 制造业PMI指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的几大重点行业呈现如下特点:

       ●产量小幅增长,汽车行业迎来平稳开局

       2025年1月,尽管有效工作日减少,但在“以旧换新”政策、春节经济助力等利好因素驱动下,汽车产量实现小幅增长,销量较同期只微降,行业迎来平稳开局。其中,乘用车延续良好表现,产销同比双增;商用车市场需求偏低,销量同比两位数下降;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5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万辆和242.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27.2%和30.5%,产量同比增长1.7%,销量同比下降0.6%。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13.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28.4%和31.6%,同比分别增长3.3%和0.8%。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9万辆和2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7.2%和21.2%,同比分别下降8.6%和10.3%。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5万辆和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29.4%;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79.3万辆,环比下降45.8%,同比增长26.2%。
 
汽车月度销量(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图2 汽车月度销量(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25年1月,汽车出口延续良好表现,同比小幅增长。汽车出口47万辆,环比下降6.8%,同比增长6.1%。乘用车出口39.5万辆,环比下降7.2%,同比增长7%。商用车出口7.5万辆,环比下降4.5%,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出口15万辆,环比增长12.6%,同比增长49.6%。

       ●下游需求向好,石化行业景气指数大幅上涨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指数,2025年1月,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指数回升6.88个百分点,至107.46,时隔3年再次进入偏热区间。

       1月,“两新”政策持续发力叠加春节,终端消费回暖,石油和石化行业的生产热度虽有所减弱,但是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率大幅增长,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指数大幅上涨的主要驱动力。具体来说,生产方面,部分企业进入检修,生产节奏放缓,且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环比回落1个百分点,至49.1%,制造业经济进入收缩区间,侧面反映出春节前多数化工制造业生产热度偏弱的情况。利润方面,国际油价先涨后跌,均价较上一月有小幅上涨,短期内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度的恢复提供支撑。存货周转方面,部分下游企业春节前备货,致存货周转率提高,且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将带动终端需求回升,为景气指数上涨提供支撑。

       从景气度的分项指数看,临近春节假期,终端需求回升,橡胶、塑料及其他聚合物制品制造业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率明显修复,景气指数上涨进入偏热区间;部分企业春节前增加备货,带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存货周转率改善,景气指数同步提高;受益于良好的天气以及春运,燃料需求大幅增长,带动原油需求的增加,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指数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景气指数(总指数与分指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卓创资讯)
图3 景气指数(总指数与分指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

       预计2月,原油价格的低位振荡,仍将给行业利润提供修复空间,但下游需求在春节前已集中释放,节后部分大宗原材料库存仍偏高,需求短期内处于较弱的状态,企业生产恢复也较为缓慢,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指数将有所回落。

       ●同比增长,动力电池因新能源市场趋旺

       1月电池产业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积极拉动作用,全面增长。我国动力及其他类型电池产量、销量及装车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尤其是装车量,增幅高达49.7%,彰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动力。

       2025年1月产销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07.8GWh,环比下降13.4%,同比增长63.2%。国内销量方面,1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为80.4GWh,环比下降36.5%,同比增长40.8%。其中,动力电池销量为62.9GWh,占总销量78.3%,环比下降34.7%,同比增长24.6%;其他电池销量为17.5GWh,占总销量21.7%,环比下降42.1%,同比增长163.6%。出口销量方面,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17.5GWh,环比下降20.1%,同比增长67.1%。合计出口占当月销量21.7%。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为11.1GWh,占总出口量63.7%,环比下降14.2,同比增长9.1%;其他电池出口量为6.3GWh,占总出口量36.3%,环比下降28.8%,同比大幅增长。
 
2023年-2025年1月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数据来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图4 2023年-2025年1月动力和其他电池销量
(数据来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1月份装车量方面,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8GWh,环比下降48.6%,同比增长20.1%。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8.5GWh,占总装车量22.1%,环比下降40.4%,同比下降32.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30.2GWh,占总装车量77.9%,环比下降50.5%,同比增长53.5%。

       值得一提的是,按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分析,纯电动汽车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80.0%,且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略有收缩,占比19.9%,同比下降0.4%。燃料电池汽车虽占比较小,仅为0.02%,却实现了11.4%的同比增长。此外,纯电专用车领域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同比增速高达95.1%,也预示新能源专用车市场将持续扩大,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综上所述,纯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专用车领域尤为突出,而插电混动市场面临挑战。
 
2025年1月按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情况
图5 2025年1月按车型划分的动力电池装车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钢铁行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运行态势偏弱

       根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1月份为43.3%,环比下降4.2个百分点,表明钢铁行业继续偏弱运行。1月份,多地气温寒冷,加上临近春节,钢铁市场需求进一步收缩。其次,2024年冬储整体意愿不强,且在节前已基本完成,因此冬储对需求影响有限。
 
2019年以来钢铁行业PMI变化情况
图6 2019年以来钢铁行业PMI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

       分项指数变化显示,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钢市需求进一步收缩,钢厂生产继续放缓,原料价格保持下行,钢材价格小幅震荡下行。具体来看,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为41.7%,环比下降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3%,环比下降2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稳定运行后较快下降,显示生产人员减少较为明显;生产指数为42.5%,环比下降5.8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运行在收缩区间,近期生产端偏弱运行。由于钢材市场供需下滑,钢厂原材料采购速度放缓,采购量指数为47.7%,环比下降1个百分点。原材料需求减弱也弱化了对价格的支撑力度。购进价格指数为22%,环比下降7.5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目前已降至较低水平,表明炼钢原材料价格保持下行态势。

       除此之外,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预计,2025年2月份,钢材市场需求弱势运行且生产难有明显回升。首先,受春节影响,建筑施工项目大面积停工将维持一段时间,节后南方地区部分项目陆续复工,但整体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建筑用钢需求整体低位运行。其次,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相对低位徘徊,整体新房开工、投资以及存量施工等仍不容乐观,支撑不足。再次,家电、工程机械等多个行业在春节假期前后生产节奏放缓,企业多处于放假或半放假状态,对钢铁的采购需求同样处于较低水平。最后,节后工人陆续返岗,钢厂生产将放缓,短期内难以回到正常生产规模。

小结

       分项指数变化显示,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接单有所回落,生产活动短期有所放缓。但市场价格趋稳运行,企业资金压力有所缓解,制造业稳定运行基础牢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策仍有进一步发力空间,为宏观经济注入更强动力。企业对后市预期也较为乐观,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3%,较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而且四大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预期指数都有所上升。预计一季度,随着春节过后各地集中复工复产,“两重”“两新”等一揽子政策持续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任务逐步落实,制造业将稳定向好运行。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