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数据+模型,PLC开启智能制造新篇章——访华龙讯达总经理龙小昂

2025-04-29张琪玮

6阅
近日,《中国电子报》对话华龙讯达总经理龙小昂,深入了解这家深耕工业操作系统领域的企业如何专注自主研发道路,推动国产高端装备智能化升级。

    在屏幕上稍作选择后,一条由三条机械臂、数条分拣线组成的“微型产线”便立刻运转起来,短短数分钟内,一份定制商品就被机器人送到了用户手边……今年3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现场,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讯达”)和华为共同带来的“具身智能生产线”成为全球业界关注的焦点。记者获悉,这条生产线集成了基于龙芯的国产大型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控鸿蒙和基于DeepSeek的工业模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电子报》对话华龙讯达总经理龙小昂,深入了解这家深耕工业操作系统领域的企业如何专注自主研发道路,推动国产高端装备智能化升级。

华龙讯达总经理龙小昂

PLC产品实现全栈化自主创新

    “从芯片到电子元器件、实时操作系统、编译器,乃至于运行阶段,可以说,我们已经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全栈化自主创新。” 龙小昂开门见山地介绍道。

    近期亮相MWC的“具身智能生产线”就是华龙讯达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全栈自主技术成果。记者了解到,这条产线深度融合华龙讯达自研大型PLC技术和华为的云技术、开源鸿蒙技术,数字仿真技术能够实现对生产线的精准控制、设备间的高效互联和协同工作。

    其中,PLC产品是华龙讯达的核心产品。PLC被称为工业制造生产线的“大脑”,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指令都是由PLC下达的。龙小昂告诉记者:“华龙讯达的全自主PLC主要基于龙芯3A5000芯片及指令集研发而成,电子元件实现了100%国产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经权威测试,其国产大型PLC(JIC PLC8010)能够在2毫秒任务周期内驱动512个伺服轴,性能优越,比起西门子、倍福等海外头部品牌产品有过之而无不及。龙小昂表示,当前,该产品已在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家电制造、工业机器人、CNC、风电等领域成功验证,替换原有进口控制器后,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高达35%~40%。

华龙讯达和华为在MWC上展出的具身智能生产线

此外,这条产线中,华龙讯达与华为合作,基于开源鸿蒙的华龙工业操作系统(HualongOS)也颇受业界关注。“华龙工业操作系统融合了开源鸿蒙‘万物互联’的技术特点,能够结合分布式通信总线及工业现场总线,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龙小昂介绍道。记者了解到,当前,华龙工业操作系统主要应用于工业企业“五块屏”,包括智能人机交互(HMI)工控屏、机器人示教器屏、移动应用PAD屏、巡检作业手机屏和信息化管理屏等,覆盖了制造业从设备到工厂的各个环节,为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造奠定基础。

据了解,华龙讯达从2005年开始研制英特尔芯片和微软操作系统的大型PLC,2008年推出第一代大型PLC并在多地工业设备上运行至今;2018至2022年,第二代国产大型PLC成功问世。“未来,我们会以更加丰富的产品线,进一步发挥行业标杆作用,加快国产工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龙小昂说。

与AI结合是必然趋势

    谈到工控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龙小昂告诉记者:“工控产业未来一定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自主创新,二是与AI(人工智能)的结合。当前,语言模型不断细分,如何把生成式的大模型和聚焦工控领域的决策性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可靠性与生产质量的双赢,是我们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迎合这一关键发展趋势,华龙讯达积极拥抱AI技术,与一系列国内领先的AI企业合作,进一步以AI完善“云边端一体化”的制造业解决方案。“借由云端大模型和边侧、端侧小模型的联动,双方能够相互迭代、相互优化,数据与模型得以实现高效率的‘上传下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央国企的安全需求,也能控制成本,同时对中小企业也起到带动作用。”

    龙小昂告诉记者,当前,华龙讯达已经在三方面实现了AI的深度应用:“一是多模态的人机交互;二是使用AI推理、分析设备运行数据,从而进行预防性的告警和维护;三是使用AI分析设备运行状态,为设备运维提供专业建议。”

华龙讯达具身智能生产线上的机械臂

    在华龙讯达具身智能生产线中,AI的作用不容忽视。据了解,该产线能够将PLC产生的实时数据无缝传输至DeepSeek模型向量数据库,从而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和分析。使用者只需通过简单的语音或文本指令,如“生成今日生产报表”或“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具身智能生产线便能在数秒内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包括基础的生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数据,还能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如生产订单趋势、设备故障趋势等,将为企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龙小昂向记者表示,“通过对AI的有效应用,具身智能生产线不仅解决了工业数据采集难的痛点,还提升了工业软件的开发效率。”

    “我们认为,未来,AI还能在更多场景‘发光发热’。”龙小昂说,“一方面是将AI与PLC结合起来,赋能工业生产;另一方面,AI还能进一步应用在HMI和SCADA场景中,实现模型驱动的智能交互应用体验。同时,将全环节的AI应用联动起来,利用AI实现‘PLC+HMI+云端大模型’的制造业全流程能力提升,能够在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杨培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