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数字化转型之殇:困于“术”牢,失却“道”光,弃道求术,本末倒置!

2025-06-30刘松松

29阅
在时代浪潮中,企业数字化转型本应是一场寻光破局的远征,如今却成了无数企业在“术”的迷宫里打转的困局。当“弃道求术”成为行业集体病症,我们不得不审视:数字化转型的“道”在何处?“术”的狂欢又为何让企业迷失?
一、工具狂欢下的本末倒置

       走进企业数字化战场,目之所及是工具的“军备竞赛”。RPA机器人如流水线工人般机械重复,大数据平台在服务器里沉睡,AI算法模型成了展厅里的华丽摆设……企业忙着把钉钉、飞书、SAP往组织里塞,将低代码平台、BI工具当作转型“救命稻草”,却鲜有人追问:企业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业务增长与组织变革的底层逻辑如何被技术重塑?

       某传统制造业巨头,斥资千万引入国际顶尖数字化管理系统,却因未梳理供应链协同的“道”——需求预测与库存周转的本质关联,系统沦为数据孤岛的“缝合怪”,生产线依旧在低效与浪费中挣扎。工具成了遮羞布,掩盖了对“为什么转型”的深度思考,企业在“用什么”的执念里,离“要什么”的初心越来越远。

二、“道”之缺位:认知的荒原

       数字化转型的“道”,是对商业本质、组织演进、价值创造的深度洞察。它关乎企业如何以数据为血液,重塑“客户需求 - 产品服务 - 运营效率”的价值链条;关乎组织如何打破壁垒,让“数据驱动决策”成为文化基因;更关乎企业在产业生态中,如何以数字能力重构竞争壁垒。

       但现实是,多数企业的战略层将数字化简化为“IT部门的技术项目”,业务层把数字化当作“业绩不佳的背锅侠”,基层则视数字化工具为“额外工作量”。当一家零售企业盲目效仿线上巨头搭建私域流量池,却未理解“用户终身价值”的运营逻辑——如何通过数据画像锚定需求、用内容与服务持续激活——私域不过是粉丝数虚涨的“数据坟场”,所谓转型,不过是工具堆砌的空中楼阁。

三、破局:以“道”驭“术”的觉醒

       数字化转型的真谛,是先立“道”再择“术”。“道”是罗盘,指引转型方向;“术”是船桨,推动组织前行。

       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是“道”的鲜活实践:以“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为底层逻辑(道),再用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智能制造系统等工具(术),重构“研发 - 生产 - 销售 - 服务”全链路,让每个环节都围绕“创造用户价值”运转。这里的工具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道”的具象延伸,是激活组织创新力的引擎。

       再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特斯拉以“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为使命(道),用OTA技术(空中升级)、超级充电网络、智能工厂等工具(术),持续迭代“产品定义 - 用户体验 - 生态构建”的价值闭环,让技术工具始终服务于“推动能源革命”的终极愿景。

四、未来:回到“道”的原点

       当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喘不过气时,不妨停下工具迭代的脚步,回到“道”的原点:

       ●问战略:数字化能否支撑企业“十年后活下来”的核心能力?

       ●问业务:数据如何穿透业务流程,让“从订单到交付”的每一步都更高效?

       ●问组织:数字技术能否打破部门墙,让“以用户为中心”不再是口号?

       唯有先在“为什么转型”的哲学追问中锚定“道”,工具、技术、平台才能成为有灵魂的“术”,让数字化转型真正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诺亚方舟。否则,工具的喧嚣终会消散,留下的只有转型失败的一地鸡毛,和企业在“弃道求术”中错失的时代机遇。

       数字化转型不是工具的秀场,而是“道”与“术”共舞的史诗。当企业重拾对“为什么”的敬畏,以“道”为笔、以“术”为墨,才能在数字时代的画布上,绘就属于自己的增长蓝图。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