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输是“十三妹”,赢是“万亿”常州

2025-06-17e-works 夏豪

30阅
6月15日晚,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第四轮比赛无锡队坐镇主场以2:0战胜常州队,常州毋庸置疑、彻底坐实“十三妹”称号。
       赛前,因无锡和常州两队均无胜绩而引发关注,这场对阵也被网友戏称“十三妹之争”“倒数第一争夺战”“赢了还是倒数第二”。 

       然而,常州人却用一场“破罐子破摔”的营销,把体育局变成了“最佳前锋奖”得主,文旅收入冲进全省前三,萝卜干全网卖爆,恐龙妹玩偶预售疯抢……但你以为常州只会玩梗?错!这位“苏超”赛场上的青铜选手,实则是制造业领域的隐藏BOSS。

       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这位“十三妹”的高光时刻——球场输得惨,制造赢得狠!
     

苏超积分榜

       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火爆出圈,江苏“十三太保”各显神通。球场上争锋相对,场下也是热梗频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叫南哥”、“太湖三傻”……

       本赛季还没结束,眼尖的网友已经发现了该赛事的最大赢家:常州。观众们可能不记得第一是谁,但常州“十三妹”的名号已经深入人心。“从常州到吊州再到巾州,然后到丨州,如今连‘丨’字都保不住,现在只能叫‘0州’了!”

       常州绝对是城市营销的高手,更是场下玩梗大赛的冠军。新华社评论:擅长市场思维、主打一个赛事经济算大账的“苏大强”,正将“苏超”变成整个江苏的推介引流大会。这其中,新晋江苏“十三妹”常州,可能是热度最高的那个。

       开赛即输球,常州“连跪”三轮,排名直接垫底,搁谁不着急?但你不得不佩服常州与常州人民这该死的“松弛感”。

       赛前,主教练语重心长地训话:“对战无锡队真是万众瞩目了啊,比赛当中要打出血性、打出狼性。”常州队队员接受采访谈到:“现在哪个队现在看到我们都害怕。”

       赛后,热梗满天飞,以下是常州网友对于“十三妹”称号的评论原文(未删改版):全输不可怕,但是只要我能赢一场,输给我的就会被挂在耻辱柱上。别问为什么不是我被挂上,因为我就是那根耻辱柱。

       言归正传,常州令人羡慕的“松弛感”来源于其经济实力与产业自信。2024年,常州GDP总量10813.6亿,超过烟台跻身全国第25位;GDP增速6.1%,居苏南第一;税收占比84.1%,连续两年居江苏之首;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如此耀眼的成绩,并不是偶然,而是地理、历史、人文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地缘优势为常州制造业发展提供比较优势

       常州地处长三角“黄金三角”几何中心,1小时高铁圈内可辐射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沪宁高速、京沪高铁、长江黄金水道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使常州成为长三角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2023年常州制造业占GDP比重达48%(全国平均约27%),其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高速公路密度8.2公里/百平方公里(江苏省第一)、常州港年吞吐量1.2亿吨、奔牛机场货邮吞吐量120万吨,使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30%、物流成本降低15%-20%。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后,常州至南京、无锡的货运通道效率提升40%,进一步强化其“南北通道+东西枢纽”的双核地位,为制造业企业构建了“时间成本最低、物流效率最高”的产业环境。
  

常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地缘优势让常州深度嵌入长三角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宁德时代溧阳基地投资超400亿元,年产能100GWh、中车戚墅堰所高铁齿轮箱市占率超30%、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前三。

       2023年常州制造业亩均税收达32.8万元/亩,凸显其以“长三角中轴智造名城”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

历史上的“苏南模式”为常州奠定制造业基础

       无论是研究中国地方经济的专家还是研究产业的专家都避不开一个课题,那就是苏南模式。

       作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常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政府主导的乡镇企业发展路径,率先实现了“农转工”跃迁。

       1983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中首次提出“苏南模式”,而常州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实践者:通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布局,常州吸引了大批上海技术人员作为技术顾问,推动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快速成型。这一阶段,常州打造了包括柴油机及手扶拖拉机、灯芯绒、卡其布等在内的“九条龙”产业链条,拥有众多领先行业的优质工业产品,并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九个全国第一”的工业明星城市。

       至2000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奠定了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制造业根基,为后续产业升级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门类和配套能力。

       进入21世纪,“新苏南模式”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常州则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

       依托“苏南模式”积累的工业基因,常州在2011年率先布局新能源赛道,引入宁德时代、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构建起“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的全链条产业生态。这一转型背后,是常州对“苏南模式”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既延续了政府引导下的产业协同优势,又通过“四千精神”(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条万项)推动企业国际化与技术自主化,最终形成了以3400余家产业链企业、606个工业小类的现代化制造体系,成为“中国新能源之都”和长三角智造高地。

常州人民的集体智慧持续赋能当地的制造业发展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常州人民的智慧深植于“敢为人先、实业报国”的基因中,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将传统制造优势转化为智能制造新高地。

       以“苏南模式”为起点,常州人敏锐捕捉到数字化浪潮,率先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一横多纵”工业云体系,实现1万余家企业、7万多台设备的数据互联,破解了信息孤岛难题。

       在新能源领域,常州人民以“四千精神”推动宁德时代溧阳基地建成全球产能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并突破锂电材料、固态电池等“卡脖子”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常州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端液压系统、高铁齿轮箱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市占率居全球前列。

       这种“以智促产”的智慧,使常州制造业生态持续完善,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常州人民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企业层面的技术突破,更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协同构建的产业生态中。通过“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创新推出“诊断+平台+标杆”三位一体模式,免费为规上企业提供个性化转型方案,累计实施1万个“微焕新”项目,推动智能化改造覆盖率100%。政府以“龙城设备贷”贴息、人工智能算力补贴等政策精准赋能,撬动超百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智能制造领域,培育出30家省级智能工厂、300个市级智能车间。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智慧联动”的系统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常州人民的集体智慧与产业韧性。

       当常州队在绿茵场上“连跪”时,它的制造业却在产业链上“连杀”——这或许就是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反差萌。一边是网友调侃的“常州萝卜干配无锡小笼包”,一边是宁德时代的电池驱动全球电动车;一边是恐龙妹玩偶预售售罄,一边是天合光能的光伏板照亮半个地球。谁能想到,这个被戏称为“0州”的城市,竟把“苏南模式”的基因编译成了新能源时代的密码?

       当然,足球是圆的,球场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不知道“十三妹”的热度还能维持多久,但常州的制造业早已把“冠军奖杯”焊进了供应链的每个节点。
 
责任编辑:夏豪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