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季:当3000万人才缺口撞上人生选择

2025-07-02e-works 王宇婕

7阅
在补齐3000万制造业人才缺口的同时,让每个投身其中的学生,都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在智能装备的操作中、跨国企业的研学现场、校企合作的实训课题里,一步步靠近属于自己的职业坐标,实现人生选择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里,“高考志愿填报”的话题持续霸屏,家长群中不断弹出“智能制造专业到底能不能报?”、“孩子分数够不上985,普通高校的新工科有出路吗?”、“听说制造业缺人缺到‘抢人’,但到底缺什么类型的人才?”的焦虑问询。有人盯着“就业率”表格反复计算,有人拿着行业报告却读不懂数据背后的危机——当“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入深水区,3000万制造业人才缺口的红色预警,正与千万高考生的志愿选择迎头相撞。

1.制造强国唤人才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3000万,缺口率达4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950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缺450万、电力装备缺口909万……人才断层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
1
     
        然而,智能制造不是单一技术的升级,而是机械、电子、软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一台智能机床的操控,需要同时掌握机械原理、PLC编程、数字孪生建模;一条新能源汽车产线的优化,离不开工业物联网协议、AI算法调度、精益生产管理的交叉应用。这种"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人才要求,与传统单学科培养模式之间的鸿沟,导致了一个需要直面的现实——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早已踩下油门,而人才培养的齿轮却还在按十年前的转速空转,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正将48%的缺口率具象为产业升级的切肤之痛。

2.新工科崛起育人才

       为破解智能制造人才供需矛盾,国家以政策为笔勾勒培养蓝图: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升级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同时,将智能制造工程列为新工科特设专业,推动300余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2024年,工信部等六部门还联合启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计划用五到十年打造从基础级到领航级的智能工厂体系,直接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对标,推动传统工程教育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塑造“跨界创新者”转型。
表:53所大学新工科示范学院数
1

       新工科教育的深度变革,正体现在三重突破中:一是专业体系的智能化重构,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专业,形成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产业场景化渗透,让课堂知识与产业真实场景形成镜像对照;三是实践体系的产教深度耦合,构建沉浸式能力培养场景,让学生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促所学"的能力闭环培养。

       在新工科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正通过课程重构与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响应“服务国家战略、强化产教融合、聚焦素养提升、拓展国际视野”的四大发展趋势。一方面依赖传统工科专业的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则需要实践教学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衔接。e-works凭借20余年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经验,构建起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赋能平台。

       在新工科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e-works以“场景化、实战化、国际化”为导向,构建立体化的培育体系,深度对接高校产教融合需求,从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工厂实训方案的共建,到天津大学“校内学习工场+校外创新工场”双轨模式的落地,再到为同济大学定制工业4.0学习工厂建设方案,始终将真实工业生产流程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场景,学生在校园内即可接触MES系统调试、数字孪生建模等工业级实操课题,提前掌握CAD、PLM等产业主流工具的应用逻辑。

       开放的国际视野离不开“走出去”的实地研学,e-works每年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赴日考察,通过对日本知名企业实地调研,推动学生在一线场景中理解产业痛点,沉浸式理解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趋势,全方位助力高校缩小教育与产业鸿沟,培养既懂理论又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兼具国际视野的新工科人才,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知行合一”的实战型力量。

3.在“制造强国”的浪潮中定义未来

       制造强国的征程正呼唤着新一代的奋进者。当高校课堂里的数字孪生模型与智能工厂的生产线实时联动,当实训基地的工业软件操作与企业真实场景无缝对接,随着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新工科教育正在打破"象牙塔"与产业界的壁垒,以更务实的产教融合路径,让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补齐3000万制造业人才缺口的同时,让每个投身其中的学生,都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在智能装备的操作中、跨国企业的研学现场、校企合作的实训课题里,一步步靠近属于自己的职业坐标,实现人生选择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王宇婕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