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制造中的发展及应用

2025-07-23李睿春

33阅
在当今数据爆炸的时代,多模态融合技术成为计算机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多模态融合的技术在制造业中基本发展、主要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通过整合不同模态的特征信息,该技术为AI模型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特征表示,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落地。
一、多模态融合解析

       多模态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模态(如文本、图像、音频等)的特征信息整合在一起,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特征表示。这一技术旨在利用不同模态间的互补性,提升模型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泛化能力。多模态特征融合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异质信息,同时避免信息冗余和维度灾难。

       融合层次包括:数据层融合,直接整合原始多模态数据,如音频波形与文本字符的拼接,适用于异构数据对齐场景;特征层融合,提取各模态特征后进行交互,如通过注意力机制学习视觉与文本特征的权重关联;决策层融合,对不同模态的独立输出结果进行集成,常见于集成学习方法。

       技术方法包括:级联融合,将特征向量直接串联,简单高效但易导致维度灾难;权重融合,动态分配各模态权重,例如在抑郁症识别中调整文本语音、视觉模态的贡献度;深度学习融合,通过神经网络端到端学习跨模态关系,如Transformer架构实现图文同步编码。

       应用价值包含:提升鲁棒性,例如视频分类中结合视觉特征与音频特征,减少单模态噪声干扰;增强泛化能力:在政务热线场景中,联邦学习结合多模态数据训练,突破单一数据源的限制;复杂任务优化:自动驾驶融合摄像头图像与激光雷达空间数据,提升障碍物识别精度。

       发展趋势来看随着NAS(神经架构搜索)和MoE(混合专家系统)技术的应用,多模态融合正朝向轻量化、自适应方向发展,例如通过NAS自动优化模型架构,降低62.5%推理延迟,以下将多模态特征融合的主要方法展开论述。

二、多模态融合的主要方法

       级联融合是最直观的多模态融合方法之一。它简单地将不同模态的特征向量直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长的特征向量。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但可能面临维度灾难和信息冗余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结合降维技术(如PCA)来减少特征向量的维度,提高计算效率。

       基于权重的融合方法通过为不同模态的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根据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加权求和。权重的设定可以通过人工经验、学习算法或自适应调整等方式实现。这种方法能够更灵活地处理不同模态之间的差异性,提高融合效果的准确性。

       矩阵分解(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将多模态数据表示为一个矩阵,并通过矩阵分解技术(如PCA、ICA、NMF等)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低维的子空间,从而提取出共享的信息。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数据的维度,同时保留关键的特征信息,为后续的融合处理提供便利。

       深度学习作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多模态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融合的方法有四种,包括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混合级融合和模型级融合。

       其中特征级融合也称为早起融合,如图是多模态识别系统最常见的策略,它表示在特征提取后把提取特征连接成单个高纬特征向量的方法。多模态早起融合方法与特征提取方法相结合移除冗余信息,如主成分分析(PCA)、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RMR)自动解码器等。

       决策级融合也称为后期融合,是在获得基于每个模态决策之后,通过应用多个预测类标签的代数组合规则(例如,最大值、最小值、总和、平均值)对这些决策执行集成步骤。

       混合级融合,它是最早期融合和后期融合两个方法结合,通过早期融合和单个模态预测的输入相结合。然而,混合级融合虽然改善了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的局限性,但是方法没有得到解决,只是两种方案的折中,思路如下,将文本特征,音频特征和视觉特征分别输入到各自的线性回归进行分数预测,并将其和每个模态的特征向量进行拼接,然后是这些特征向量来表示输入到FC层进行预测。

       模型级融合,该方法旨在获得三种模态的联合特征表示,它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使用的融合模型,模型级融合是更深层次的融合方法,为分类和回归任务产生更优化的联合判断特征表示。

三、多模态融合在制造企业中的案例分析

       多模态融合通过跨模态互补性挖掘,已在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以语音识别为例,传统的语音识别系统主要依赖于音频模态的信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数据质量与模态差异冲突,噪声干扰‌可能受设备影响,语音信号易受背景噪声污染,需通过互信息筛选(mRMR算法)或对抗训练降低冗余噪声,通过融合音频和视觉模态的特征信息,可以显著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性。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制造业中通过整合视觉、声音、振动、传感器等多源数据,显著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其核心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五类场景如下:

       生产线质量检测:结合视觉、声音、振动等多种传感器数据,对产品进行全方位质检。例如同时进行物品的外观检测和振动测试,确保外观与性能均达标,也可利用多模态数据处理高分辨率图像,识别产品的微米级缺陷,提高检测精度。

       机器人技能学习与智能化:让机器人结合摄像头、力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多传感器的反馈,实现更复杂的操作,如精细的组装、多材料的焊接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供应链优化:分析订单、仓库、物流、天气等多环节的多种数据,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全面决策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库存管理效率,减少库存成本,加速订单处理,提升客户满意度。

       安全与监控:融合视频监控、声音监测、化学传感器等数据,实时检测和预测工业生产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在化工、核能和重工业等高风险领域作用显著,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高精度预测维护:综合设备的温度、压力、振动、声音等传感器数据,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使企业能提前采取维护措施,避免生产中断,降低维护成本。

       以某炼化企业为例,其智能制造多模态质量检测‌融合工业视频图像、传感器振动数据与生产日志实现产品缺陷实时检测,采用决策层融合(独立训练图像分类模型CNN与振动信号分类模型LSTM并基于贝叶斯规则融合预测结果、加权置信度)与混合级融合(中间层引入图形网络GNN,建模图像局部缺陷与传感器时序异常拓扑关联),使金属零部件表面裂纹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8.3%、误报率从5.2%降至1.8%;在夜间监控中融合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通过动态视觉状态空间(DVSS)改进状态空间模型(SSM)增强局部特征表达并经通道剪枝适配移动端部署,使目标跟踪精度(MOTA)提升至89.7%、模型推理速度较传统CNN提高1.8倍,该技术通过数据互补、特征增强与决策协同突破单一模态瓶颈,在抗干扰性、泛化能力与工程适配性方面具显著优势。

四、总结

       多模态融合技术是实现信息全面理解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模态的特征信息,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特征表示,从而提升模型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泛化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多模态特征融合技术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落地。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对多模态特征融合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作者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