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智能在短短4个月内接连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0亿元,究竟凭什么?答案便在于,它在具身智能赛道中构建起的“团队基因+技术壁垒+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三维核心竞争力。
在当下风起云涌的具身智能赛道,能在短短4个月内斩获超10亿元融资,这样的“吸金”能力堪称惊人,而千寻智能(Spirit AI)做到了。
2025年7月21日,千寻智能宣布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电商巨头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跟投。此外,阿美风险投资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P7)、顺为资本、华控基金等老股东也纷纷超额追加投资。
这距其于2025年3月31日宣布完成5.28亿元Pre-A轮融资,还不到4个月。
图源:千寻智能官网
那么,千寻智能在短短4个月内接连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0亿元,究竟凭什么?答案便在于,它在具身智能赛道中构建起的“团队基因+技术壁垒+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三维核心竞争力。
一是核心团队兼具前沿AI技术、机器人硬件工程化经验与商业化操盘能力。
千寻智能成立于2024年2月,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下一代具身大模型与学习算法的研发。其核心团队来自于UC Berkeley、CMU、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字节、小米、腾讯等知名企业,能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量产再到市场验证的全链路,有效破解行业普遍存在的“研发与落地脱节”难题。
这其中,千寻智能创始人兼CEO韩峰涛是机器人行业十年老兵,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 CTO,拥有极强的机器人产品化和工程化能力。如今正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教授,持续深耕技术前沿。联合创始人高阳是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专注机器人跨模态交互研究,其研发的ViLa模型被Figure AI采用。联合创始人郑灵茵则是工业机器人出海先行者。
千寻智能创始人兼CEO韩峰涛(右)、联合创始人高阳(中)、联合创始人郑灵茵(左),图源:VCA创投社
二是凭借“AI模型进化+硬件性能突破”的深度协同模式,已构筑起硬核技术壁垒。
在VLA(视频-语言-动作)模型方面,千寻智能自主研发了Spirit v1 VLA模型并正在持续迭代升级,使机器人能够精准完成诸如叠衣服、冲泡咖啡、桌面物品整理等连续长程复杂任务,模型泛化能力显著提升,这也是国内首次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
Spirit v1 VLA模型使机器人能够完成叠衣服操作(图源:千寻智能)
而且,近期千寻智能联合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推出的OneTwoVLA模型,尝试将“大脑”(高阶推理、负责计划)和“四肢”(低层控制、负责执行)两套分离的系统“熔炼”成一个既能想又能干的统一模型,引领了VLA架构的创新。
在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千寻智能于2025年6月正式发布搭载自研VLA模型的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作为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在硬件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性进展:其全身配置26个自由度,搭载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配备国内顶尖的高精高速WBC(全身平衡控制)算法,负载自重比达1:1 。此外,该机器人可实现全身零延时遥操作,配合自研的多维度数采设备,能高效完成数据采集,支撑模型小时级迭代;能耗较同类产品低40%,全身力控可感知0.01N的力变化;应用场景覆盖商用(如整理、接待、导览)和家庭(如陪伴、互动、服务)场景。
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图源:千寻智能)
三是始终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商业化落地。
自创立以来,千寻智能的产品团队深入制造业、服务业等上百个核心场景开展深度调研,将真实产业痛点转化为产品定义的核心参数,形成“场景需求-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市场反馈”的闭环开发逻辑,从根源上降低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落地风险。
据千寻智能创始人兼CEO韩峰涛介绍,面向未来,千寻智能将始终坚持“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的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持续探索VLA模型的能力上限,不断突破机器人硬件性能边界,以技术实力筑牢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将以高附加值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实际情境的打磨实现产业化落地,让技术价值在应用中充分释放。
总的来说,千寻智能的团队基因、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落地能力,是其在具身智能赛道高歌猛进,并吸引众多产业资本投资的关键密码。未来,随着其持续升级迭代VLA模型与机器人硬件性能,推进产业化交付体系建设,并拓展多元场景,将有望持续领跑具身智能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