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日本行记中的效率、温度与工业血脉

2025-08-07吴越

41阅
本次交流活动既让我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也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工业特色,在本次交流活动后,我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前段时间,我们在学校组织的赴日社会实践活动中前往日本学习,收获良多。

       社会实践既然为学习的一部分,自然是少不了“硬核”之处。在大福株式会社中,我们看到了流水线精细且有条不紊的运作过程;在富士通电子回收工厂中,我们看到了废旧电器的处理过程。大福株式会社之旅更偏向于展示,各类流水线都被呈现在洁净有序的环境中,流水线上的物流包裹被有条不紊的处理,令人眼花缭乱,是工业生产中的优雅。相比之下,富士通电子回收工厂则真实许多。我们看到废旧家电被工人一步步拆解,最后在流水线的尽头被碾压粉碎,听着嘈杂的声音,感受到了垃圾回收处理的过程之复杂。这两者一个精细一个粗犷,却都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制造业影响之深,也看到了工厂中真实的生产环境。

       相比于前两者,我们在三菱电机的经历可以说是专业性的更进一层。在简洁的介绍后,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三菱工厂的实地情况。在工厂中,我们看到了各类电机、PCB板等电子元件的生产过程,也欣赏到了三菱电机对于效率与精准的追求。我之前在各类竞赛中,也接触、使用过电机,也曾用过嘉立创的SMT服务,但对于电机的生产过程还是第一次见。看着流水线上电机从最开始的线圈、零部件被一步步加工成完整的元件,我对于他们的原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止是专业性,日本交流中,工业产业中的人文关怀也让我们印象深刻。在欧姆龙太阳工厂中,我们看到了日本对于残障人士的关注。在工厂实地观察中,我们看到了各类残障人士,在设备的帮助下完成流水线工作的样子,这背后既有社会、企业的帮助,也有他们自己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就如同欧姆龙的标语一般,“No Charity, but a Chance!”,提供自食其力的机会,而非直接的援助。

       在学习交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博物馆中既展示了机床的发展史,也展示了诸如蒸汽火车、福特车一类机械的产物。从远古时期,人们用弓形的木制器具拉动木棍;到蒸汽时代,由蒸汽锅炉驱动的车床系统;到近代操作便捷、移动精确的数控机床,我们看到了机床的发展史,也看到了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史。生活数久的动物常常被称为“活化石”,长寿的乌龟,或是起源古早的银杏树。我想,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机床叫做“工业活化石”呢。工业的变迁、文明的演化,几千年人类短暂而闪耀的发展都投射在了这庞大的机械制品中,令人不忍赞叹。

       总而言之,本次交流活动既让我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也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工业特色,在本次交流活动后,我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