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东瀛之行:从产业到人文的发展启示

2025-08-07邢凌恺

53阅
七月的武汉热浪蒸腾,而日本这座四面环海的岛国,却以另一种温度迎接了我们。起初,吸引我的是其动漫文化的绚丽表象,但真正深入工厂、校园和街头后,我才发现这个国家最令人震撼的,是其产业与人文交织的发展智慧。
一、产业革新:自动化不是取代,而是赋能

       在三菱电机智能工厂里,机械臂的精准舞动令人叹服,但更触动我的是其人机协同"的理念——自动化并非要取代工人,而是让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在大福的物流中心,通过AI分拣和自动化处理,系统与工人默契配合,既提升了效率,又降低了劳动强度;

       在富士通的回收中心其垃圾处理系统更展现了科技的温度,真正实现了零碳排放。
 
参观在富士通的回收中心
参观在富士通的回收中心

       在山崎马扎克博物馆,一部鲜活的机床发展史在眼前展开。从大正时期的皮带传动车床,到当今世界领先的加工中心,每一台机床都诉说着日本工匠对精度的执着追求。在介绍栏的一句话深深刻在我心里:"机床是会思考的伙伴。"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产业升级,不在于压榨人力,而在于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尊严与发展。
 
参观山崎马扎克博物馆
参观山崎马扎克博物馆

       在东京工业展上,一套智能手环系统让我看到了工业工程的未来。工人佩戴的手环不仅能实时监测心率、体温等身体状态,还能与工厂设备联动。更震撼的是系统后台——工人的移动轨迹、作业效率、疲劳程度等数据都被可视化分析,直接用于优化产线平衡和作业流程。这彻底改变了我对工业工程的认知:现代IE工程师不仅要懂流程优化,更要掌握可穿戴硬件与工业软件的融合应用。这次体验让我下定决心,未来要往"工业工程+智能硬件"的复合方向发展,因为人机协同的智能制造时代已经到来。
 
智能手环系统
智能手环系统

二、企业哲学:利润之上,更有担当

       参观欧姆龙时,其"用自动化创造更美好社会"的标语令人深思。他们专门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操作界面,让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能驾驭精密仪器;京瓷的"敬天爱人"理念,则体现在其员工终身雇佣制和多元发展的职业培训体系上。反观国内部分企业将员工视为"耗材"的做法,日本企业的长远眼光值得借鉴:当企业把员工当作伙伴而非工具时,获得的不仅是忠诚,更是创新的源动力。
 
参观欧姆龙
参观欧姆龙

三、教育真谛:有用与无用的辩证

       在名古屋大学的讲堂,教授的话发人深省:"我们研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想为了人类本身。"京都大学的"自由学风"孕育了13位诺奖得主,他们的经验证明:许多突破都源于看似"无用"的好奇心;在东大的赤门前,古典建筑与量子实验室比邻而居,恰似这个民族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诠释。这让我反思国内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当我们的学生习惯性问"学这个有什么用"时,是否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探索欲?

结语:归途沉思:发展的多维镜像

       归程的飞机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列岛,那些精密的齿轮、流畅的机械臂、完善的系统。这次旅程让我懂得,真正的机械之美,在于它既能创造惊人的精度,又能温暖人心。或许这就是我们机械人毕生追求的境界——让技术拥有温度,让精密蕴含情怀。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