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锚定航向。
此次全会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其中,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建议》将“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全会明确提出要“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党中央对制造业地位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深刻判断。
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已建成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从“大”到“强”的关键跃升期。全会提出的“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意味着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统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依托;从发展质量看,这一部署倒逼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让制造业始终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力量。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全会明确的制造业发展三大方向,是“十五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线。
智能化: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当前,中国已在无人驾驶、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未来,智能制造将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路径。
绿色化: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能源。制造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也将成为出口产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保障。
融合化: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制造+服务”、“制造+数据”的新模式,提升产业链整体附加值。
全会提出“
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压舱石”,新兴产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赛道”,未来产业是决定长远竞争力的“先手棋”,三业协同“构成了存量升级、增量扩张、未来布局”的发展布局,形成相互促进、循环升级的良性互动,将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样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会部署的核心任务之一。全会提出,要“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造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力。当前,中国在高端领域仍面临挑战,未来要通过加强原始创新、推动产学研协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实现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中国已具备一定基础,这些优势都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支点。
整体来看,此次“十五五”规划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
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国家安全、科技自立、民生保障的战略支柱。在“十五五”时期这一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制造业加速跃升的关键窗口期。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大方向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不仅要实现技术、结构与模式的全面转型,更将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从“参与者”迈向“引领者”,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根基与战略支撑。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