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从全球视野破解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之道

2019-10-06黄培

5030阅
    近来,在“贸易战”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国产工业软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反思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滞后的文章引起热议,各方面也在呼吁加大投入,支持国产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服务枢纽和中国工业软件领域交流与协作的核心平台,e-works对于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责无旁贷。本文结合e-works成立十七年来的服务经验,在纵览全球工业软件市场格局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短板问题,为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出中肯的建议。

一. 工业应用软件包含的范畴

     工业所包括的行业很广泛,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能源等行业。而制造业又分为离散制造行业(典型行业是机械、汽车、电子、电气、家电、造船等)、流程制造行业(典型行业包括钢铁、化工、石化、水泥等工业原材料制造)和混合制造行业(结合了离散和流程两种行业特点,主要包括制药、食品饮料、烟酒、轮胎、日用消费品等)。

     e-works认为,工业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三大类:

    1. 支持工业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创新的工具类和管理类软件,即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领域。具体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包括MCAD和ECAD,及计算机辅助机械和电气设计)、CAE(工程仿真)、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主要指数控编程软件)、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EDA(电子设计自动化)、Digital manufacturing(数字化制造)、PDM/PLM(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产品研发与制造、产品使用和报废回收再利用三个阶段),以及相关的专用软件,例如公差分析、软件代码管理(CASE/ALM)、MRO(大修维护管理)、三维浏览器、实验数据管理、设计成本管理、设计质量管理、三维模型检查、可制造性分析等。AEC行业(建筑与施工行业)也广泛应用CAD、CAE软件。CAD软件还包括工厂设计、船舶设计等专用软件,以及焊接CAD、模具设计等专用软件。数字化制造主要包括工厂的设备布局仿真、物流仿真、人因工程仿真等功能。CAE软件包含的门类很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主要包括运动仿真、结构仿真、动力学仿真、流体力学仿真、热力学仿真、电磁场仿真、工艺仿真(涵盖铸造、注塑、焊接、增材制造、复合材料等多种制造工艺)、振动仿真、碰撞仿真、疲劳仿真、声学仿真、爆炸仿真等,以及设计优化、拓扑优化、多物理场仿真等软件,以及仿真数据管理软件。近年来,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和创成设计(Generative Design)成为热点。

    2. 支持企业进行业务运营的各类管理软件,即管理软件领域。具体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EAM(企业资产管理)、HCM(人力资产管理)、BI(业务智能分析)、APS(先进生产排程)、QMS(质量管理系统)、PM(项目管理)、EMS(能源管理)、MDM(主数据管理)、LIMS(实验室管理)、BPM(业务流程管理)、协同办公与企业门户等。ERP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起来的。CRM、HCM、BI、PM、协同办公和企业门户应用于各行各业,但工业企业对这些系统有特定的功能需求。例如,人力资产管理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管理和劳动力管理,工业企业对劳动力管理有特定需求。

    3. 支持对设备和自动化产线进行管控、数据采集和安全运行的工控软件领域。主要包括APC(先进过程控制)、DCS(集散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组态软件、DNC/MDC(分布式数控与机器数据采集),以及工业网络安全软件等。其中,DCS、PLC和SCADA的控制软件与硬件设备紧密集成,是工业物联网应用的基础。

      工业应用软件的特质是包含复杂的算法和逻辑、融合工程实践的Know-how、需要与硬件系统和设备集成、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需提供二次开发平台、须实现端到端的集成应用才能发挥预期价值等。因此,很多工业软件企业将软件进行配置,形成行业解决方案,以便缩短实施与交付周期。


工业应用软件包含的范畴

      特此强调:本文聚焦的是工业企业应用的业务支撑软件。一些专用的软件,例如通信设备企业开发的用于通信网络管理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持系统,一般不单独进行销售,本文不进行分析与讨论;而用于汽车、家电、电子与通信等产品内部运行的嵌入式软件(例如汽车电子系统的控制软件)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二. 全球工业应用软件市场纵览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球工业软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但是,伴随着计算速度的迅速提升、计算成本的快速下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工业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新材料(例如复合材料)、新工艺(例如增材制造)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工业软件领域也不断有技术突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工业软件领域的并购与整合非常活跃。工业软件的应用模式走向云端和边缘端;软件的付费方式转向订阅模式;工业软件的架构走向组件化、微服务化;软件的开发平台走向开放与开源。详细内容参见黄培博士去年撰写的《工业软件的七大演进趋势》一文。


全球工业应用软件主流厂商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在工业领域产生了诸多应用,诞生了一批工业物联网平台,例如GE Digital的Predix、西门子的Mindsphere、PTC的Thingworx、Software AG的Cumulocity、Uptake、ADAMOS等。工业物联网平台提供了专业PAAS功能,可以集成各种SAAS应用,一些平台自身也提供部分SAAS应用功能。工业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支撑工业软件运行的新型平台。

     在产品创新数字化软件领域,主流厂商包括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emes)、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欧特克(Autodesk)、PTC、新思(Synopsys)、CADENCE、Aveva、ANSYS、Altair、海克斯康(Hexagon)、ESI、ZUKEN、Altium、ARAS、Numeca等,SAP、ORACLE、INFOR等管理软件主流厂商也有PLM相关软件,EPLAN是电气设计领域的领导厂商,CADENAS则是三维零件库领域的领导厂商,Bentley Solutions是AEC行业主流厂商,Materialise专注于增材制造的设计、优化等软件与增材制造服务,MathWorks公司的MATLAB软件则是全球主流的工程计算软件。全球主流增材制造设备厂商3DSYSTEM旗下有面向模具行业的CAD/CAM知名软件CIMATRON,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等。在三维模型的可视化领域,Unity3D公司提供了开发引擎,应用广泛。Tebis、HyperMILL(Openmind公司)、Esprit(DP Technology公司)和Mastercam(CNC Software公司)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独立的CAM软件主流厂商,CGTECH公司的Vericut和海克斯康的NCSIMUL是领先的数控仿真软件。

     在管理软件领域,主流厂商包括SAP、ORACLE、INFOR、SAGE、EPICOR、微软Dynamics、IBM等,还有一批专注于细分制造行业的专业ERP厂商,例如IFS、QAD、EXACT、abas、MonitorERP、Aptean等;在MES领域,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GE、Honeywell、ABB等主流工业自动化厂商实力强劲,还有MPDV、FORCAM、PSI、Aspentech和AEGIS等专业厂商;Kronos是劳动力管理领域的领先厂商;Salesforce则是全球公认的CRM领导厂商,微软CRM软件市场占有率也很高;JDA在供应链管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企业资产管理领域,IBM、INFOR、IFS实力强劲;Software AG在业务流程管理和工业物联网平台领域占据领先地位;SAS则是数据分析领域的领先厂商。此外,还有文档管理领域的OpenText(并购了汽车行业供应链平台Covisint),数据分析领域的主流厂商Informatica、Teredata,BPM(业务流程管理)领域的K2和Ultimus等。

     在工控软件领域,西门子、三菱电机、施耐德电气、罗克韦尔自动化、GE、霍尼韦尔、横河、艾默生电气、ABB(包括贝加莱)、欧姆龙等老牌劲旅仍处于领先地位,而倍福自动化、菲尼克斯电气、研华工控等公司也发展迅速,德国3S公司的Codesys软件在PLC编程软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利乐则是食品包装行业的巨无霸,从设备到耗材到软件,无所不包;OSIsoft公司开发的PI数据库是全球实时数据库的主流品牌。

     在全球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主流厂商之间的基于IT与OT融合的战略合作成为主流趋势,例如达索系统与ABB结盟,PTC与罗克韦尔自动化结盟,施耐德电气与联想战略合作等。

     各个细分领域的主流厂商不断并购专业的软件公司,并购和自主发展(Organic Growth)成为全球工业软件的“双轮战略”。西门子在最近十多年投资超过百亿美元并购众多优秀的工业软件公司,如UGS、Mentor、LMS、CD-Adapco、Mendix等,构建自己的工业软件航母;计量设备和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导厂商海克斯康也并购了包括MSC.Software(CAE软件老牌劲旅)、Integraph(工厂设计巨头)、Vero(系列CAM软件)、Spring Technology(数字化制造)、Q-DAS(质量管理)、Bricsys(CAD)等一系列知名的工业软件公司;SAP公司先后并购了Business Objects、SYBASE、SucessFactors、Ariba、Hybris、Concur等众多公司,成就了在工业软件市场的霸业;全球软件巨头Oracle公司则先后并购了Agile、BEA、Netsuite、PeopleSoft(该公司并购了知名ERP软件JD Edwards)、Primavera、Siebel、Hyperion、Taleo、Datalogix等知名的应用软件和中间件公司;达索系统也并购了包括MES(Apriso)、SCM(Qundiq)、ERP(IQMS)、CAE(Abaqus、Isight)等领域的诸多公司,还并购了时尚行业的管理软件公司Centric,2019年6月,达索系统宣布投资58亿美元并购新药研发管理软件Medidata;CAE软件龙头企业ANSYS于2019年9月宣布以7.75亿美元并购全球著名的CAE软件公司LSTC,将著名的非线性仿真分析软件LS-DYNA收归旗下,进一步扩大自己在CAE市场的龙头地位;Autodesk近年来并购了Moldflow(注塑仿真主流品牌)、Delcam(模具行业主流CAD/CAM软件)、NavidWorks(工厂设计)、Alias(概念设计)等主流软件;PTC公司则在工业物联网和AR领域有一系列重要并购,包括ThingWorx、Vuforia、Kepware、Coldlight等,形成了完整的工业物联网和Digital Twin解决方案;仿真软件领先企业Altair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公司DataWatch、无网格仿真软件SimSolid等公司,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也并购了Invensys(英维思),控股了Aveva公司,并将施耐德电气的软件部合并到Aveva,把Aveva打造成为十亿美元级的工业软件巨头;INFOR公司则并购了众多老牌ERP软件,例如四班、BAAN、SSA、Lawson、Mapics和Symix等。

     在全球工业软件的生态系统中,咨询与实施服务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BM、埃森哲、德勤、凯捷、ATOS(源讯)等公司,以及印度INFOSYS、HCL、TATA等公司具有强大的实力。这些公司与工业软件产品提供商有长期的战略合作。

     纵观全球工业软件市场,美国公司整体实力最强,厂商众多(IBM、Oracle、微软Dynamics、GE Digital、罗克韦尔自动化、Autodesk、PTC、ANSYS、MathWorks、Altair、SAS、Salesforce、INFOR、QAD、Epicor、Kronos、K2、AEGIS等);其次是德国(SAP、西门子、Software AG、EPLAN、MPDV、FORCAM、PSI、CADENAS、AUCOTEC、Seeburger、abas、3S、菲尼克斯电气、Tebis、Magma、Openmind等);第三是法国(达索系统、施耐德电气、ESI、TOPSOLID、IGE+XAO、Trace Software、Lectra等);英国(SAGE、Aveva、ROMAX等),瑞典(海克斯康、MonitorERP、Qlik、COMSOL等)、荷兰(EXACT等)、瑞士(ABB、Autoform)、意大利(Selerant等)也具有较强实力。日本公司也有一些知名的工业软件(三菱电机、横河、欧姆龙、Zuken、Asprova、富士通旗下的ICAD、NEC、日立信息、东芝信息、雅马哈信息等);韩国公司在ERP、MES领域也具有很强实力(三星SDS、ZIONEX、Thirautech等);印度公司除了在软件外包领域实力强大之外,工业软件领域也不容忽视;比利时在仿真技术和软件研究方面实力卓著(Numeca、Materialise等)。

三.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真实家底

    在中国工业应用软件市场上,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厂商,包括国内涉及工业应用的泛行业大型软件公司、以研发自主版权工业软件为主的工业软件公司、以提供国外软件实施服务为主业的服务型工业软件公司、以分销和代理国外软件为主业的工业软件公司,以及国外独资的软件公司。本文提到的外资公司在中国都有分子公司。以下重点分析除国外独资企业之外的中国本土工业软件企业的发展态势。

    在产品创新数字化领域,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源于高校,第二类是隶属于大型央企,第三类是纯民营企业。大部分公司的成立时间都有十多年,有些超过二十年。

    其中,中望软件的二维CAD和三维CAD/CAM软件已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客户遍及制造业和AEC行业,海外市场的营业额约占一半,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近300个合作伙伴,近期也进入了电磁仿真软件领域,已经拿到两轮融资;CAXA软件在二维CAD、三维CAD领域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也有自主的PDM/PLM软件;思普软件长期专注于PDM/PLM软件领域,实现了可持续健康增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开目软件是中国第一家推出商品化CAPP软件的公司,在CAPP和工艺管理方面实力很强,形成了三维结构化工艺和可制造性分析软件,PDM/PLM系统也有诸多用户;天喻软件(及苏州同元软控)在PDM和加密软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内首创了系统仿真软件,还推出了三维浏览器;华天软件在三维CAD领域也具有较强实力,华天的三维浏览器SVIEW受到业界广泛关注,PDM/CAPP系统也有很多用户,目前正在研发完全基于云的三维CAD系统;天河智能不仅在CAD、CAPP领域实力强劲,而且也进入了智能物流和MES领域;中车信息(原清软英泰)提供一体化的PDM/PLM解决方案,转型后的中车信息致力于推动中车集团智能制造转型;神舟航天软件主要立足于航天和军工行业,在PDM领域有很强实力;浩辰软件在AEC行业和制造业拥有众多二维CAD用户,也进入了国际市场,浩辰CAD看图王有海量的下载;艾克斯特也有CAD/CAPP/PDM等完整的解决方案;深圳杰为最近发布了新一代基于云的PLM平台。用友、金蝶、鼎捷等管理软件龙头企业也有PDM产品,其它国产PDM品牌包括三品、华喜科技、浙大联科等;杭州新迪提供了三维零件库的云平台;华大九天在EDA领域拥有很强实力;上海望友专注于电子行业工艺设计与仿真软件,赢得了Intel等国际巨头的青睐;利驰成为国产电气CAD的领先企业;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旗下的上海东欣软件公司历经20多年自主研发的SPD船舶设计软件在业内有广泛的影响力;在AEC领域,有PKPM、广联达(A股上市公司:002410)、天正等知名软件公司;此外,青铜器软件公司开发的研发项目管理、研发绩效管理系统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北京达美盛开发了三维可视化协作平台和资产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中科辅能聚焦流程工业的数字主线和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在石化和核电领域有很多成功案例,所有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仿真软件领域,安世亚太实力雄厚,是ANSYS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同时,自主研发了精益研发平台,开发了声学仿真、大尺度仿真、综合设计仿真、需求分析、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等软件,提供工程咨询,构建了仿真云平台,近期还进入了增材制造领域;瑞风协同近年来稳步发展,拥有试验数据管理、工程知识平台、协同仿真平台;索为系统公司致力于实现工业技术软件化和知识自动化,开发了工程中间件平台,构建了大量工业APP,能够快速构建针对特定产品的设计系统;安怀信近年来异军突起,倡导正向研发,提供自主研发的支撑软件和咨询服务,还拥有仿真结果验证和确认(V&V),以及DFM(可制造性分析)软件;上海索辰信息自主研发了仿真平台,提供一系列专用的仿真软件产品;海基科技从流体仿真起家,研发了企业工程数据中心、试验数据管理平台,提供面向多个物理场的仿真软件和工艺仿真软件;我国台湾的科盛科技(Moldex3D)已成为注塑仿真领域的全球主流厂商,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客户,其中很多是国际巨头;天舟上元致力于高端装备产品数字化研发,最新推出了多学科设计/仿真协同系统;杭州易泰达是国内为数不多从事电机设计和仿真的公司;上海致卓(T-solution)则专注于电磁仿真和工程领域;中仿科技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飞行模拟中,同时提供研发工具和系统仿真平台;上海波客专注于航空航天及复合材料领域,基于上百个工程项目的Know-how,开发了Aerobook平台及Fiberbook等系列软件;美的集团通过并购KUKA公司,获得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厂仿真软件Visual Components;最近,世冠科技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平台GCAir5.0。

    我国还有一批自主研发仿真软件的科研院所。目前比较活跃的包括中航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623所),历经四十多年,不断完善航空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系统(HAJIF),成为国内航空界功能最为全面的大型CAE软件系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研发了一系列高性能计算和工程仿真的中间件,以及专用的高性能仿真软件;中船重工702所组建了奥蓝托无锡软件公司(ORIENT),该公司有工程仿真、数字化试验和科研业务管理三大系列软件,在工程仿真领域研发了CAE前后处理、工业APP集成和高性能计算软件,还开发了水动力学仿真软件。

    近年来,我国成长起来一批致力于自主研发CAE的软件公司。其中,大连英特自主研发了INTESIM仿真平台,并针对客户需求研发了一系列专用软件,在大型军工企业和华为、格力等知名企业得到应用。此外,还有大连集创、前沿动力、希格玛仿真、蓝威技术、云道智造等公司。大型的仿真软件及服务公司还包括艾迪捷、中智浩云和上海仿坤等。在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领域,有神州普惠、爱迪斯通、赛四达、创景可视等专业厂商。

    在产品创新数字化领域,还有一批优秀的服务厂商。他们一方面与国外工业软件合作,推广和实施知名的CAX和PLM软件,同时也开发了自主的软件和解决方案。例如,南京国睿信维形成了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保障、智能管理和知识工程五大领域的自主软件;上海江达组建了甘棠软件,开发了BOM管理软件,能够满足企业进行复杂产品配置的需求,还开发了成本管理软件;湃睿科技除销售和实施国外主流PLM软件以外,自主研发了3DCAPP等软件,受到客户欢迎;通力凯顿(UFC)除与西门子、ANSYS等国外公司合作之外,自主研发了Ablaze研发平台,已有一批客户应用;能科公司(股票代码:603859)也致力于研发数字孪生技术和高端制造装配系统,全资并购了西门子公司的合作伙伴联宏科技;典道互联推出的智能化设计平台、研发工艺一体化系统也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南京维拓等公司也有很强实力,还有迅利(主要专注汽车行业)、安托、华宏信达、毕普科技、易立德等专业的PLM服务公司;适途科技拥有四大业务板块:数字化设计服务、PLM咨询和服务、KE知识工程和COLYST自主软件;智参科技专注于虚拟调试;美嘉林则专注于服务生命周期管理(SLM);南京智程信息在基于国际主流三维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管理软件领域,以用友、金蝶、浪潮等为代表的ERP厂商是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近几年在加速云战略转型并取得了突破成果;鼎捷软件的主导产品仍然是面向制造业的ERP软件,也拥有PLM、MES等全系列软件,形成了完整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北自所软件中心、金思维、天心天思、广州天剑等老牌ERP厂商仍坚守在管理信息化领域,金思维也提供智慧电厂解决方案;并捷是国内最早从事ERP开发和实施的软件企业之一,在军工和机床行业拥有不少客户;启明信息除了提供ERP产品,还致力于为汽车行业提供高级排程软件;知名ERP软件厂商和佳则牵手赛伯乐成功转型为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目前,中国MES市场集中度非常低,国内厂商处于群雄并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云集了包含宝信、艾普工华、元工国际、兰光创新、佰思杰、赛意信息、鑫海智桥、广州速威、摩尔元数、易往、黑湖科技、明基逐鹿、盘古、锐制、华龙迅达、华磊迅拓、简睿捷、虎蜥、正业玖坤、金航数码、上扬软件、精诚、镭立科技、大唐广电等百余家MES软件厂商。MES厂商行业属性明显,如中软长期致力于烟草行业,宝信软件则深耕于冶金行业,艾普工华专注于汽车与装备制造,盘古信息重点服务电子行业,兰光创新专注于装备制造业,上扬软件专注于半导体行业等。摩尔元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MES软件平台。

    在供应链管理(SCM)软件领域,唯智信息提供集私有云和公有云灵活部署的全面供应链解决方案;科箭软件是专业的物流供应链云服务(SaaS)提供商,并成为用友的生态合作伙伴;富勒致力于提供精益的物流管理软件;飞力达则致力于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在商业智能(BI)领域,帆软产品覆盖企业各种数据分析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亦策是制造业领域专业且资深的BI解决方案供应商,为生物医药、零售、运输与物流等行业提供数据分析整体解决方案;永洪科技是一家实时大数据BI商业智能软件厂商;元年科技是以管理会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商业智能软件提供商;睿思科技则致力于帮助企业快速建立商业智能平台。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另一个厂商专注的热门领域,销售易是当前国内CRM领域的标杆企业;受Salesforce在SaaS CRM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纷享销客、红圈营销、神州云动等公司也获得了投资,该领域还有玄讯、XTools、外勤365、前海圆舟、爱客CRM、八百客、六度人和等一系列厂商。OA、协同办公与BPM(业务流程管理)软件领域主流厂商包括泛微网络、致远互联、易正等,蓝凌科技推出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广泛。此外,还有劳勤等劳动力管理主流软件。

    我国DCS市场以和利时和中控科技为代表。其中,和利时源自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除流程行业外还在核电、轨道交通等领域广泛使用;中控科技的DCS系统则偏化工与石化行业。其它国产DCS系统厂商还包括南京科远、正泰中自、杭州优稳以及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等。在PLC市场方面,国产厂商较多,其中和利时、信捷、南大傲拓、安控、奥越信以及台湾的台达、永宏和丰炜较为活跃。

    在组态软件方面,国内市场主要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自主研发,经过长期发展,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中,北京亚控的组态王(KingView)独占鳌头。其它主流组态软件还包括三维力控、昆仑通态的MCGS、纵横科技的Hmibuilder、宝信软件的iCentroView、紫金桥的Realinfo、世纪长秋的世纪星和九思易的易控组态软件系列等。

     近年来,在工业互联网热潮下,工控安全引起企业广泛关注,国内许多安全厂商也推出了相关配套的工业安全软件产品。如绿盟科技、奇安信、亚信安全、六方云、威努特、顶象、等推出专门针对工业安全的软件套件,满足企业的生产安全以及相关行业合规性要求。  

      在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政策激励下,不少大型工业企业也组建了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例如树根互联、徐工信息、海尔数字科技、美云智数、虹信软件、格创东智、航天云网、东浦软件、深圳联友、吉利易云、联想大数据等。另外,东方国信、寄云科技、华龙讯达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发展也很迅速。此外,还有一些专注于细分行业的专业软件公司,例如聚焦模具行业的益模软件。

      我国工业应用软件领域相关的上市公司(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科创板)包括:用友网络(财务软件、ERP)、金蝶(财务软件、ERP)、浪潮软件(财务、ERP)、鼎捷软件(制造业ERP、PLM、MES等)、宝信软件(ERP、MES、工控软件)、汉得信息(管理软件实施服务,以及SRM、协同制造、HCM软件)、赛意信息(管理软件实施服务,自主MES软件)、中软国际(烟草行业MES)、东软(HCM、企业知识管理、集团财务)、泛微网络(OA)、启明信息(汽车行业管理软件)、远光软件(电力行业软件)、广联达(工程建设行业)、畅捷通(小微企业管理软件)、致远互联(OA)和能科(智能制造相关软件)等。一部分规模比较大的上市公司工业软件并非主业,也有一些公司的软件行业应用范围较广。近两年来,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都处于两位数以上的稳步增长,向云服务转型的趋势十分明显。


中国工业应用软件市场主流厂商


四.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发展格局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厂商众多,但呈现金字塔形态。顶部有少数大型软件企业,但多数属于中小型软件企业(员工小于100人),有很多聚焦不同细分行业,定位在特定区域的工业软件公司。

    2. 工业软件市场实现了开放与合作。国际知名的工业软件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发展了大量渠道合作伙伴,既服务国外工业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与工厂,也在国企和民营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一批国际知名的工业软件企业为我国工业企业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不少外企在中国的很多渠道合作伙伴并不仅仅满足于做国外软件的经销,也针对我国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了很多深层次的应用软件,而提出这些应用软件需求的,往往是各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例如,有多家公司长期为华为提供PLM软件开发外包服务,这些服务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业Know-how。

    3. 一批老牌的国产工业软件企业执着于智能制造领域。例如,诞生九十年代的CAXA、开目、华天软件、天河软件、天喻软件、思普软件和艾克斯特等,在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从CAD软件转型到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拥有海量的客户群。在管理软件领域,同样有一批老牌软件公司非常专注,比如金思维、天剑、北自所软件中心等。

    4. 工业软件市场也出现了新生代。例如近期强势崛起的盘古信息、黑湖科技 、摩尔元数、销售易、徐工信息等,他们在资本力量的加持下,增长迅速。帆软科技并未进行融资,但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5. 工业软件市场走向开放与开源。中望软件与浩辰软件的崛起,除了他们自身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之外,早期阶段加入ITC联盟,应用Intellicad开源平台,实现与AutoCAD的高度兼容也是重要原因。工业软件企业也开始广泛应用开源数据库、开源人工智能引擎。

    6.工业软件各个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差异很大。e-works与全球著名PLM研究机构CIMData从2009年至今已连续十年发布中国PLM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研究范畴是产品创新数字化领域,包括CAX、EDA、PDM/PLM等领域的软件、服务和维护收入,行业包括离散和流程航工业、AEC(建筑与施工)等行业。根据该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PLM市场达到23.5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了16.2%;2018年全球PLM市场达到480亿美元,增长9.9%。中国PLM市场占全球份额由2017年的4.6%增长至2018年的4.9%,其中主流PLM市场(离散制造业)规模为14.9亿美元,2018年增长率为15.9%。通过统计分析国内外厂商的软件产品销售、服务与维护收入,总体上国际厂商市场占有率约占70%(渠道商产生的国外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归属到国外厂商)。其中,EDA领域国内厂商占有率不到10%。在管理软件市场,整体上国内外厂商平分秋色,但明显是大中型企业市场国外厂商占有率更高,中小企业市场国内厂商占有率更高。其中,在MES、供应链管理软件等领域,国内软件公司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根据e-works发布的MES市场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MES市场继续保持较稳定增长,市场规模增长至33.9亿元,增速为22.0%。相较于2017年31.1%的高增长,2018年中国MES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其中,离散行业受到部分制造行业增长下滑或放缓的影响,增速降至18.4%,总规模扩大到21.9亿元。相比而言,流程行业增速平稳。在DCS市场,以中控、和利时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

2018年中国PLM市场分布(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MES市场走势图

五.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中国工业企业众多,尤其是制造业,门类齐全,本应可以孕育出强大的工业软件产业。但实际上,虽然中国工业软件企业数量很多,但平均规模不大,大部分公司员工数量不到100人。相比发达国家的工业软件企业,中国的工业软件企业生存压力很大,十分艰辛。

    首先,从我国工业软件生存的“土壤”来看,工业企业对工业软件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

      1. 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率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要低很多,创新型企业偏少,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从2002年e-works成立伊始就非常强调两个“百分之一”,即信息化投入(软件、硬件加服务)至少应该占企业营业额的1%,信息化专职人员至少应该占企业正式员工的1%。但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没有达到这两个1%。工业企业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工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发展。

      2. 从九十年代至今,不少工业企业养成了信息化建设靠申请政府项目的习惯,很多军工企业也习惯于依赖各类项目,造成信息化建设缺乏持续投入。申请到政府项目就投入,没有政府项目支持就不投入,很多工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投资和受益的主体。

      3.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树立版权意识,认为用AutoCAD软件绘图不要钱,于是就用PC机加“免费软件”开始“甩图板”。那时候,《AutoCAD软件教程》图书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品种繁多。时至今日,在一轮一轮“正版化”的浪潮中,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基本实现了正版化,但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在或多或少地使用非正版的研发与制造工具类软件。与此相对的,就是国外软件公司组建了专门的法务部门,把打击盗版作为一种重要的软件营销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韩国和台湾九十年代就开始大力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工业软件盗版问题对国内外工业软件公司都带来很大影响,但实际上真正受伤害最大的是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因为盗版问题的拖累,使得这些企业错失了实现快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大好时机!

      4. 对于PDM、ERP、MES等管理类的软件,由于需要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来进行实施和设置,所以正版化率比较高,但也存在着超额使用所购买的软件使用许可证的情况。另外,就是很多企业愿意购买软件,但不愿意购买维护服务,造成软件“年久失修”,或者做了很多外挂开发,最后难以升级。

      5. 工业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对于CAE等复杂的研发工具类软件,应用效果不深;对于ERP、PLM、MES等管理类软件,由于涉及很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应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企业内部仍然存在诸多信息孤岛。很多企业在推进工业软件的应用时,缺乏整体规划,需求并不清晰,造成实施拖期,投入产出效果不理想。这些状况制约了企业对工业软件的投入。

      6.一些工业企业在软件实施过程中拖欠项目资金,造成工业软件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制约了我国工业软件企业的持续发展。甚至有一些工业企业以要上项目为名向软件公司免费索取方案,实际上根本没有项目,或者自己组织开发。

    第二,从工业软件市场来看,中国工业软件企业在竞争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后发劣势”:

    1. 企业使用工业软件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和文档,技术人员也会形成对软件的使用习惯。而软件厂商往往有多个相互集成的软件产品,可以实现交叉营销。例如,企业如果使用了某个公司的三维设计软件,那么应用该公司的PLM系统往往集成度更高;另外,工程设计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特征信息会遗失。这种壁垒使得工业企业更换工业软件,尤其是研发平台软件的难度很大。事实上,国外主流软件已经在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应用,例如SAP在九十年代就推进了“灯塔工程”,将我国各大行业排名前列的企业发展为核心用户。因此,国产软件进入大中型企业核心应用领域的难度很大。

    2.国外主流工业软件企业历经几十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软件平台和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市场分析与市场推广,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在我国工业企业当中,实际上也存在着“名牌效应”,大中型企业在进行高端、复杂的应用软件选型时,往往更加信赖国外知名软件。

    3.国外主流厂商非常注重生态系统(Ecosystem)建设,在全球建立了实施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增值经销商体系,并与硬件厂商、工业自动化厂商结盟,为客户提供开放的配置工具和客户化开发工具。例如,SAP自己很少做软件实施,专注产品创新,而IBM、埃森哲、德勤、汉得等咨询公司则主要承担咨询服务与实施,分工协作。ANSYS公司不仅大力发展渠道合作伙伴,而且也与罗克韦尔自动化、PTC、Autodesk和Synopsis等主流厂商开展了战略合作。韩国一些专业的模具软件公司借助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的生态系统,把业务拓展到全球。而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则主要依赖直销,规模不容易做大。相比而言,用友、金蝶比较注重生态体系建设,这也是他们近年来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4.国外公司在注重品牌建设的基础上,非常注重引导客户看中软件应用的价值,而非价格,强调投资回报(ROI)和总体拥有成本(TCO)。反观国内工业软件厂商,往往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造成软件公司难以盈利。
       
    第三,从中国工业软件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企业运行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1. 由于国产工业软件起步比较晚,用户界面、软件功能、系统架构和平台化、开放性等方面与国外大型软件公司的软件产品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一些大型企业宁愿花大价钱买国外软件;或者是曾经使用国产软件,在发展壮大,尤其是上市之后换成国外主流软件。

    2. 国外一些老牌的工业软件企业往往有深厚的工业背景,在实践当中总结出需求,再研发工业软件。而国内多数软件公司,“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功课做得还不够,限于生存的压力,比较追求短平快,甚至把一些没有认真测试的软件也部署到客户现场,使一些客户企业成为“小白鼠”。长此以往,导致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形成了对本土工业软件的“鄙视链”。

    3. 由于缺乏对工业实践的总结,又缺乏品牌竞争力,软件的平台化水平不高,不少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往往会答应客户很多个性化定制开发的需求,长期陷在项目之中,形成很多企业的版本,却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版本,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而客户满意度反而不高。最后,往往由于需求变更,实施拖期,还赚不到钱。

    4. 国外工业软件公司在创业阶段往往非常专注于某个核心技术,向纵深发展,树立样板客户,而且是行业标杆客户,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最后,要么单独融资、上市,要么被大公司“娶入豪门”。而国内很多工业软件公司规模不大,产品涉及的领域却很广,广而不深,竞争力不强。有些的公司过于注重短期行为,什么赚钱做什么,比如没有专业团队去实施国外大型软件,却贸然凑个班子去签单,结果反而大亏。

    5. 一些国内工业软件公司,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软件公司很不重视市场宣传,甚至没有专门的市场部,没人去研究和总结客户需求,撰写客户案例,没有人去认真做市场调查、市场分析,也不举办或参加市场活动,却投入很大资源争取政府项目,或者帮助大客户去拿政府项目,然后分一杯羹。这种做法短期内往往能够拿到不少政府支持,但长此以往却制约了企业的市场意识。

    6. 还有一些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往往营销能力很强,有某个行业,或者某些大企业的背景。但是,这些企业这种背景和资源往往也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大部分从大型制造企业发展起来的软件公司主要业务还是服务母公司和集团内相关企业。

    7. 有些技术背景比较资深的工业软件企业负责人往往不是通过市场调研来分析客户需求,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开发新产品,实际上经常试错,难以实现软件的产品化和产业化。

    8. 一些工业软件企业的负责人缺乏管理经验,企业也没有真正建立远大的愿景,往往由于股权分配、激励体系等诸多问题,造成企业不断分裂,难以做大。“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态,致使一些高层人员分出去后,成立公司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9. 除了中望、浩辰、望友等少数工业软件企业在海外市场有一定建树,本土工业软件厂商普遍是内向型。除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多数工业软件厂商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和人才团队,以及正确的国际化战略,往往最多只是在中资企业国外的分支机构有一定应用。

    10. 一些大型软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虽然靓丽,但软件营收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硬件和云服务等。还有一些公司虽然知名度高,但软件功能广而不深,缺乏针对特定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有些软件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承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在实施过程中又不断降低客户的期望值,让客户使用现有的功能,最终,客户满意度不高,虽然软件成功上线,但实际上上线并不成功;更有甚者,无法实现系统的内部集成和与其它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难以帮助客户实现业务闭环。

    11.工业软件的开发需要很深的工业底蕴,各个细分行业的需求差异较大,但是,工业企业的支付能力有限。因此,一些大型软件公司更愿意承接政府、电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软件系统开发,盈利更高;而不是“啃硬骨头”,做工业软件。

    12. 国内中小型工业软件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强,常常面临核心人才流失到大型企业和外企的尴尬局面,很多老牌国内工业软件企业成为业内专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13. 近年来,软件技术发展非常快。国外工业软件正在迅速向平台化、可配置、云化和订阅模式转型,同时,在软件架构上也正在向云平台+微服务模式转型。而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国内中小型工业软件企业则在技术转型方面迟缓得多。

    14. 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背景的工业软件公司,受制于体制、机制,创业团队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所有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造成人才流失。
   
    第四,从资本市场的支撑方面,中国的工业软件企业劣势正在不断加大。

    1. 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软件企业的价值认同度远远高于我国。例如,ANSYS公司2018财年的营业额约12.9亿美元,目前的市值达到210亿美元;达索系统的2018财年营业额34.8亿欧元,目前的市值达到370.9亿欧元;SAP公司2018财年的营业额为291.8亿欧元,当前的市值为1515.5亿欧元。市销比(市值除以营业额)远远高于对工业企业和工业自动化公司的估值,形成良性循环。强大的财力使得这些业界翘楚不仅可以投入很大力度进行研发,而且可以进行持续并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当今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没有资本市场的助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2. 硅谷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基金更加注重对工业软件企业的投资,看中长远的回报。而多年来接触到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真正愿意投资工业软件企业的很少,他们的目光往往盯着互联网领域的时髦企业,或者那些C2C(Copy to China)的企业。有些国内工业软件企业虽然拿到了风险投资,但是又无法满足投资人对短期回报的要求,最后往往不欢而散。甚至有些公司的创业团队为了拿到投资,放弃了控股权,最后导致公司经营失败。

    3.由于软件企业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少、产品前期研发投入较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我国中小型工业软件企业在股权和债权融资方面困难重重。

    第五,政府长期扶持工业软件产业发展,但实效不够明显。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甩图板”、“甩账表”工程开始,二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工业软件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软件产业,建立了多个软件名城,通过双软认证等方式,给予各类软件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同时,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都有支持软件企业的经费和扶持工业企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的经费,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工业软件企业,近期还有工信部的工业互联网项目、科技部的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国防口也有很多支持工业软件的项目。可以说,各个领域的工业软件政府都支持过,单个项目的支持金额有几千万至数亿元。很多省市也对工业软件企业有相关的科技项目扶持以及优惠政策。

     那么,为什么有了政府大力支持,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却并没有发展壮大呢?

    1.工业软件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对于工业软件企业而言,服务好工业企业,赢得市场才是真谛,政府支持只是锦上添花,不能作为“救命稻草”。

    2.政府资金主要支持工业软件企业,但对于支撑工业软件应用的服务型企业支持力度小得多。实际上,政府应当加大力度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对国内外工业软件技术发展、产业发展、企业应用现状与需求,以及市场动态进行深度调研;对工业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织专业培训;支持专业的咨询机构对工业企业进行工业软件应用的需求分析、整体规划;由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政府支持的项目进行监理、验收、评测等。专业服务是工业软件应用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同时,政府资金不仅应当支持软件开发企业,也应当大力支持软件的实施服务企业。很多企业在工业软件领域应用的问题都出在实施服务上,现在甲乙双方都非常缺乏实施服务人才,尤其是项目经理。因此,工业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政府经费虽然很多,但是不够聚焦,导致经费成为“碎银子”,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协作很难。同时,不少项目指南中的课题太偏学术性,更加适合工科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理论研究、算法和软件原型开发。政府支持的一些项目经费还没有聚焦到真正长期专注于工业软件的企业,与工业企业共同研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支撑企业管理需求和创新实践的工业软件。

    4.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绝大多数政府项目虽然都通过了验收,但真正转化为商品化软件,实现广泛的产业化应用的高端工业软件很少。工业软件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工业界的实际需求方面依然存在鸿沟。

    5.有一些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工业软件相关企业成为“政府项目专业户”。这些企业习惯于靠政府项目资金吃饭,缺乏市场意识,成了“温室花朵”,反而长不大。


六.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工业软件是推进智能制造的核心领域,发展工业软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振兴我国工业,实现转型至关重要,对工业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成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e-works认为,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要发展壮大,应当坚持面向国际的开放与合作。正如习主席在2019年4月27日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的,要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毋庸置疑,当前的工业软件领域的空白市场并不多,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是面对一个相对成熟的存量市场,相比开拓一个全新需求的市场,其实难度更大。我国的工业软件企业不应当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做专做精,在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产品。面对国外软件企业,应当强调竞合,集成国内外优秀软件,打造解决方案;面对国内同行,应当改变同行是冤家的传统观念,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大力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产业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工业已经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企业对工业软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因此,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应该抓住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机遇;而不是因为担心个别国外软件可能对某些中国企业断供才要大力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产业。事实上,在深度全球化的环境下,国内外企业之间要进行高度的分工与协作,任何开倒车、动辄限制企业间正常商务合作的做法都不符合历史潮流,也不可能持久,国外工业软件企业不会放弃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国外主流工业软件企业已经融入中国,也为众多中国工业企业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产业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鼓励开放式创新,而不能盲目排外。

    当前,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的确不容乐观,在不少工业软件细分市场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工业软件产业也有很多积累,在面向某些细分行业和领域的工业软件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很多本土工业软件企业的先驱者进行了长期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好好地总结这些经验与教训,可以对我国工业软件的未来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对于振兴中国工业软件产业,e-works提出以下中肯建议:

   1.组织工信部、科技部下属研究机构、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走向智能研究院和e-works等智库机构进行深度研讨,对工业软件的定义、范畴等达成共识。由政府相关机构资助,对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次普查,彻底弄清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实际情况,避免各个研究机构统计数据的巨大差异,统一和完善相关标准。

   2.建立由市场机制主导的工业软件发展引导基金。引入具有国际视野、实践经验,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情怀的行业专家参与管理与投资决策。工业软件发展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重点支持有核心技术的中小型工业软件企业,在创业的早期阶段,对创新软件和平台的研发与市场拓展。在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基金可以平价退出。同时,工业软件发展基金可以用于支持国内主流工业软件企业开展海外并购。

   3.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工业软件领域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尊重知识产权。同时,引导企业重视软件的维护与服务。建议对工业企业购买正版软件给予适当补贴。

   4.对工业软件领域的政府项目集中归口,避免重复支持。尽量将资金集中使用,支持若干核心工业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政府支持的核心工业软件研发项目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组建企业主体,避免多家企业松散的项目合作,核心工业软件的研发创新应当引进国际上优秀的实战专家。另一方面,在科技项目方面,建议政府重点支持工业软件领域的基础技术、新兴技术的研究,即“竞争前”技术,而不支持已经在市场上应用的工业软件开发,即“竞争中”技术。

   5.建议政府加大对工业软件应用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工业软件应用服务产业,对相关服务企业给予与工业软件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为工业企业提供工业软件应用的培训、诊断、咨询、规划、监理、验收等专业服务,政府可以以后补贴形式对服务企业给予支持。通过第三方咨询服务,切实提高工业软件的应用效果,帮助企业消除信息孤岛、规范数据、规避风险、实现IT与OT的集成应用,帮助工业企业培养多层次的应用人才,提升企业高层领导对工业软件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应用工业软件支撑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决策。同时,也应当大力扶持工业软件的实施服务商,促进他们不断优化实施方法论,强化项目管理。

   6.对于一些涉及企业现场管理,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软件,例如MES系统,实际上并不适合上云。未来企业的计算架构是云计算+边缘计算。工业软件向工业APP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需要在工业实践中不断迭代与完善,不适合“大水漫灌”。

   7.加强工业软件领域的国际合作。可以在国际智能制造联盟(ICIM)的框架下,举办多边合作的国际研讨会,积极推进交流互访,并适时举办全球工业软件博览会。

   8.中小型工业软件企业应当建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专项技术,做专做深,切忌追求大而全;要加强与客户的深度合作,着力提升工程咨询能力。大型工业软件企业可以推进为各细分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生态系统,助力中小型工业软件企业成长。

   9.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工业软件企业应当积极推进体制改革,这方面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基金应当给予重点支持。工业软件是智力产业,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只有激励机制到位,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0.有实力的中国工业软件企业一定要真正搏击全球市场,贯彻“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国际化发展。东南亚国家近期制造业发展很快,对工业软件也有巨大需求,市场机遇很大。建议政府对中国工业软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给予重点支持。

   11.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要融入全球工业软件发展的生态系统,没有必要什么软件都“自力更生”。中国工业软件企业与国外工业软件企业既要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也要寻找优势互补的厂商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共赢。

   
    总之,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希望整个业界共同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态系统,迎接中国工业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本文作者:e-works 黄培、王阳、王聪、张荷芳、胡中扬。本文得到李培根院士的指导,也访谈了多家工业软件企业的负责人,在此一并鸣谢!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读者评论 (2)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