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走进柯马,体验智能制造全球领导者的坚守与创新

2019-11-13天下无人不识君

2912阅

   7月3日,e-works首届意大利瑞士智能制造考察团参观了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及产品的领导者柯马(COMAU),在柯马位于意大利都灵的总部,柯马亚太业务拓展总监Fabrizio Anzalone先生和机器人与自动化产品事业部市场拓展总监Duilio Amico先生热情地接待了考察团。
    作为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的一员,柯马是先进工业自动化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柯马成立于1973年,通过其独特定位,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影响了包括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工业、能源等行业在内的生产制造方式。近年来,基于开放的技术架构,柯马为数字化制造提供易于使用的解决方案;通过制造技术和创新工艺领域的专注,柯马推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促进企业在产品、服务及技术方面的人机协作。

 柯马
柯马机器人与自动化产品事业部市场拓展总监Duilio Amico先生介绍公司发展历程

柯马in.Grid IoT,推动自动化与数字化融合
    目前,柯马的产品组合主要包括:为传统汽车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连接、装配和机加解决方案、机器人制造系统,有可扩展工作半径和负载配置的全系列机器人、自主物流和自动化产品等。

   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提供模块化、柔性和可重构的机器人产品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柯马还非常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力投入物联网应用。基于柯马提供互联的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可以传输、处理和分析重要的机械和过程数据,从而提升智能制造的效率。
    柯马物联网业务负责人为考察团介绍了其In.Grid IoT平台,柯马In.Grid通过传感技术、数据分析及设备、系统和生产线实时监控,实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映射。通过互联柯马和非柯马制造机械和设备,In.Grid IoT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和交换,并提供给操作人员的个人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以跟踪自动化和手动生产过程,实现技术数据监控、预测性维护等。

柯马
柯马物联网业务负责人为考察团介绍了其In.Grid IoT平台

   柯马物联网平台还包括in.Grid MES & IoT,可实现智能生产调度、柔性生产、实时监控、统计分析、过程控制、维护和维修管理、数据上云、机器学习基础上的可预测性维护和产品失效模式分析。满足制造企业精细化管理、优化软件生产和追溯等需求。
    通过创新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柯马将“数字化”与 “自动化”结合,帮助客户的工厂实现互联互通,从而使生产更高效,更灵活。基于一站式服务,柯马正在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创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此外,考察团还参观了柯马机器人展厅,详细了解了柯马的双臂拟人概念机器人AMICO、协作机器人AURA、新一代AGV Agile、教育机器人e.DO、可穿戴肌肉辅助外骨骼机器人MATE等产品的应用场景。
    柯马集团非常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了HUMANufacturing的理念,强调机器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要提升人的能力,实现人机协作。柯马也非常注重数字化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推出了Digital automation的解决方案。
协作机器人AURA
    传统的汽车生产线上,机器人是很强大同时很危险的设备,因此通常会有安全防护栏将工人与机器人分开。柯马新推出的协作机器人AURA集成了传感器、视觉系统和激光扫描等技术,可以实现机器与人协同工作。

柯马
柯马协作机器人AURA

   AURA首次整合了对人或其他任何自动化组件的靠近和接触以及接触强度的多感官共同感知。再加上利用激光扫描仪动态识别人的位置,使得机器人在接近或实际接触作业人员时放慢动作直至完全停止成为可能。当AURA感觉被触碰时,还可以根据操作人员的需求作出反应。
    机器人控制器中还集成了视觉系统,该系统会将关于人员接近程度的数据传输至机器人的行动区域,由特定的软件来预测人的下一步动作,进而相应地改变机器人的动作轨迹。
    新机器人的金属肌肉覆盖着感应皮肤层。通过电容感应器,皮肤层能够感应到人的接近或人的接触。当感应到工人接近时,机器人会降低运转速度,当有人触摸时,它会停止工作。电容感应器是在智能手机、平板和一些高端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的触摸屏上使用的技术。当机器人搬运、抬举重物时,工人可以同时执行一些灵敏的、灵活的和非机械性的工作任务。
   Fabrizio Anzalone在带领考察团参观时介绍,AURA的首份工作任务就是帮助组装保时捷911汽车车身的车尾底板部分,应用在保时捷斯图加特的豪森工厂。
柯马首款AGV Agile
   柯马Agile是其AGV平台中的第一款机型。基于“开放式自动化”设计方法,Agile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部署在广泛的制造和非制造场景中。

柯马
柯马Agile 1500

   Agile的有效载荷为1500公斤,重量为350公斤。它由电池供电,采用CANopen通信协议。同时,Agile是基于模块化的设计原则,具有高度可配置性,并且可以配备每种特定应用所需的不同性能配件,能适应不同的生产需求和工厂布局,兼容基于科尔摩根的自主引导车辆系统。
    Agile具有高性能、最佳载荷尺寸比、模块化设计、适合多种应用、兼容多种导航系统等五大特点。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它的安全性和人机工程水平更高;其次,Agile拥有直观的编程界面,并配备诊断智能工厂4.0,使设备更加智能化。
e.DO教育机器人
    柯马在教育领域同样投入大量精力,除了建立了柯马学院(Comau Academy),推出面向企业和高校学生的专业培训计划,还发布e.DO教育机器人——一款六轴的开源平台机器人,针对初高中和中职阶段的学生教授机器人相关课程。
    基于e.DO机器人平台,柯马致力于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密切合作,将机器人技术运用到创新学习中。

柯马
柯马e.DO教育机器人

   e.DO 是一款操作灵活的开放式交互机器人,旨在激发创意思维和课堂内外的参与度。e.DO由一个开放式的模块化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针对各种兴趣和目标群体使用机器人作为密切相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譬如基于e.DO体验套件,柯马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包括与机器人相关的STEM 学科、合作、沟通、团队协作、创新和其他技能,以及竞争性问题解决、工业文化和基于结果的导向培训等。
数字化解决方案Vir.GIL
   Vir.GIL融合了数字技术、传感器和控制软件,通过在操作员和机器之间创建一个类似人的交互,可以简单直观地指导工人执行手动操作。

柯马
柯马Vir.GIL

   在实现过程中,Vir.GIL 使用灯光引导工人按照正确的手动顺序、传感器跟踪工人并使用集成智能跟踪和验证流程,并且结合语音和手势指导工人或为新任务自学新序列。
    Vir.GIL 也可用于半人工操作,只需在工人和工件正确定位的情况下,将工人定位在正确的位置,并确认工艺流程的执行,从而确保精度和提高质量。Vir.GIL 通过其集成的认证功能来控制事情以正确的方式完成,同时收集匿名的实时数据,以用于验证技术参数,并在需要时提高工作效率。 
可穿戴肌肉辅助外骨骼MATE
    MATE的核心是人机制造,基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柯马开发的定制化可穿戴解决方案外骨骼MATE,可以减少工作场所、职业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工人在操作中的疲劳感,提高工人的工作质量,从而实现更好的智能制造。
    MATE是一种轻便的被动便携式上肢外骨骼,其利用与肩关节平行的机械轴,完全复制操作员肩部的动态运动,从而为操作员提供有效的姿势支撑和始终如一的移动协助,减轻其在重复作业时的负担。

柯马
考察团成员在MATE的助力下安装灯泡

   MATE包括三个主要部件:外表接触面,机械肩链和力矩发生器盒子。MATE外表接触面的所有部件都可与使用者身体接触。机械肩链能准确地复制肩部的运动轨迹,没有阻力和错位,帮助使用者自由移动。力矩发生器通过储存和转化潜在的机械力来创建可变的辅助力。在手动和重复性的工作中,MATE将工人的手臂承受的大部分力转移到骨盆,减轻了工人的疲劳。 
   MATE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体积小重量轻,自然舒适透气,穿戴十分方便,并且跟身体接触的所有部件都可以调整以适应身体,从而给员工提供最大的舒适性。其对于重复性且劳动强度大的工种如汽车总装车间、搬运、装配、输送等,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双臂拟人概念机器人AMICO
   双臂拟人概念机器人AMICO拥有多角度旋转自如的手臂,以及灵活程度可与人手媲美的抓手,拥有独特的感应力和超强的灵活性。

柯马
柯马双臂拟人概念机器人AMICO

   AMICO机械臂配有两个SCHUNK SDH2多关节三指夹具系统,可以灵活抓取各种不同的物件;其中两个指状装置可以通过改变方向,使其适用于不同机器人工业应用中。夹具表面的传感器可以帮助AMICO识别不同物件表面并自动调整最佳抓取力度。
   相比于传统单臂机器人,AMICO拟人化的双臂设计使其可以通过一个控制单元同步协调两个机械臂间的无缝合作。基于柯马Racer3机器人技术,AMICO也具备了安装灵活便捷的优势以及在狭小空间内的精准作业能力,可完美服务于小工件的装配、检测、点胶等应用需求。
   Fabrizio Anzalone认为,此款双臂机器人代表了未来精确型机器人发展的方向,将会运用到机器与机器合作或者人机合作。

柯马
e-works考察团与柯马总部领导合影

   最后,考察团与柯马公司相关负责人,就智能制造领域的教育培训和行业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未来合作前景。截至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32 个地点、有14 个生产工厂、5 个创新中心,员工超过9000人,柯马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有900人的团队。

本博客所有内容,若无特殊声明,皆为博主原创作品,未经博主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和传播。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