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深化BPM应用,创建高效能企业

Ultimus大中华区总经理阳皓专访

2012-02-15e-works 黄培 张荷芳

671

Ultimus大中华区总经理阳皓

    近日,e-works总编黄培博士专访了Ultimus大中华区总经理阳皓先生和业务发展总监苏克东先生,并就对全球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态势,以及Ultimus中国市场战略方向以及BPM市场、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一、制造业“王者归来”

   
黄培:现在Ultimus在整个中国业务中,制造企业的贡献率有多大?

   
阳皓:制造行业新客户的增长仍然很快,尽管已经不像以前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制造业的客户发展比较稳健,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断的加买或者多次签约,从这样的层面上来说对我们的贡献率其实是50%以上的。

   
   
黄:您对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的态势有何看法?

   
    阳: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的呼声很高,中国是制造业基地的观点无可厚非。中国在制造方面确实占有很大的优势,对全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目前也开始重新意识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根本,所以美国近两年来对于制造业的关注和扶持开始越来越多。但美国的制造业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分别的,中国的制造业可能还是以加工生产型为主,而美国制造业的重点放在大型机械和高科技领域,很强调科技领域的创新。美国政府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给予巨额的资金支持。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者世界其他国家,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制造业的地位不可小觑。


二、市场需求持续增温,BPM春天来临

    黄:根据您对全球市场的观察,请您谈谈BPM市场的动态?

   
    阳:目前BPM市场处在发展和整合的阶段。曾经做BPM的大都是利基(niche)厂商,真正重量级的并不算太多。但现在慢慢通过一些收购和整合很多重量级的厂商都进入了这个市场,如IBM和Oracle。而且不仅是进入了更是在大力发展BPM业务,这是市场正在从发展期步入成熟期的标志。

   
    几年前,很多企业还认为BPM是锦上添花的应用软件。人们对于BPM软件的作用不是很明确,所以需求也就不突出。现在,BPM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规范,渐渐就形成了犹如其他应用系统一样可以提入议程的一个必备项目。BPM的应用范围也慢慢从一些不清晰的定义(用来做行政办公,行政管理等)开始成为了一项核心业务,包括在生产、销售、营销等各方面都是作为企业核心的应用。BPM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黄:您认为客户选择BPM的主要原因和动机是什么?BPM具体能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阳:一个企业可以是为了一个很小的流程(包括一些行政上的或者OA上的流程),希望有一个比较灵活的平台来加以管理,或者说有一个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界面而选择BPM。也可以是因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很多应用并发现这些应用之间存在瓶颈,而逐渐认同了BPM的概念。

   
    BPM可以帮助企业把一些应用串联起来,实现打造流程型企业的目标。在Ultimus的客户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需求都有,恰好BPM就是定位在一个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层面上的。Ultimus产品本身的定位就是具备SOA概念的一个平台,同时也能融合一些小型的应用,而且在价格上面比较适合,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有的企业用Ultimus的BPM来实现一些内部控制,还有一些拿来作为企业的核心流程,作为企业的一个平台。

    黄:您认为BPM产品分为哪些类型?

    阳:现在市场中的BPM产品简单分为三种:一种是以着重于建模和咨询为主;第二种是以开发工具为主,利用一些工具从开发的角度去固化流程;第三种就是像Ultimus这样有建模也有模拟。但是,这些都不是Ultimus最关注的。Ultimus认为BPM应该是一个平台,一个拥有360度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是一个从建模到实施落地到动态改变到再循环到平台周期的概念。随着一些大型厂商的介入,BPM的格局可能会更加延伸。

  Ultimus的360度全生命周期BPM管理系统

    Ultimus的360度全生命周期BPM管理系统

三、执着、稳健——Ultimus中国跨越式发展

   
黄:Ultimus在全球的发展状况如何?

   
    阳:Ultimus在全球的正式员工约600多人,是第一家触角最广泛的BPM领导厂商。全球有16个分公司,客户群遍及80个国家。Ultimus 拥有多达20国语言版本产品,以及遍及全球的顾问服务团队。

   
    1998年,Ultimus通过合作伙伴进入大中华区,为了更好地服务Ultimus中国客户,2004年Ultimus 独资子公司——安码商务软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成立,组建了完善的销售、实施、技术支持团队。

   
    关于并购的问题,多年来 Ultimus有很多机会被人并购,其中不乏像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但是Ultimus一直坚持比较独立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因为Ultimus认为BPM是一个很独立的领域,而且本身作为一个平台,一个独立的身份能够更好的运作,所以Ultimus坚持做一个独立厂商。事实证明作为一个独立厂商也确实有助于Ultimus持续和稳健的发展,而不会受到某一次的技术或营销的影响。另一方面,BPM平台应该是一个长期性的不断去改善的流程管理平台,对于客户而言希望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所以以一个独立平台的身份出现,不论是对Ultimus还是对客户都有更大的价值。

   
    黄:制造企业信息孤岛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请您分享一下 Ultimus帮助企业解决集成问题好案例。

   
    苏克东:胜利油田的业务系统多达上百个,数据分布在各个系统之中,审计却看不到流程。为解决审计的问题,胜利油田和Ultimus进行合作。因为无法重新替换他们的系统,Ultimus的平台帮胜利油田实现了两个方面的改造,一个就是业务流程可视化——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可视化。再一个就是仍然在原有的数据处理界面和专业系统中录入数据,完成后流程机器人可以自动告知BPM的流程,节点可以自动提交。这是一个动态自动的过程,通过在流程平台上接触信息把流程往下提交,最终把这个过程展现在系统里面,并且在不同的系统中可以看到流程处理的过程。这样的升级改造最终满足了胜利油田审计要求,并且有效地梳理了企业流程。

   
    山东联通是属于纯流程应用。在这个项目中,山东联通在BPM平台上构建了270多个流程。为满足客户要求我们采用了一个很重要的技术——ESI(Event Subscription Interface),这个接口的开放能达到任何事件都能被捕捉,而且捕捉到的时间可以在其他地方展现,不仅仅是在Ultimus的BPM平台上,甚至是他们的iPhone短信平台。

   
     2012年,Ultimus还将推出的下一代产品V8,会开放机器人接口。即把标准机器人接口开放给Ultimus的开发商和服务商,甚至客户都可以实地的去开发。

   
    黄:Ultimus在中国的发展与成长状况如何?

   
    阳:Ultimus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稳步两个字来形容,到目前为止Ultimus的客户数量增加到200多个。值得骄傲的是早期的一些客户至今仍然在使用Ultimus的软件。在中国Ultimus的发展理念是国外的产品必须结合本地的服务和支持,所以Ultimus一直致力于合作伙伴的发展和建立。目前国内的两个研发中心已经初具规模,胜利油田和山东联通都是研发中心在做全程支持。

   
    作为一个好的软件产品,服务支持可以说是非常必须的。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BPM的理念,Ultimus在市场认知度上有很大的提高,也可以说Ultimus这个品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认识。相对于2007年,2011年Ultimus的营业额增长了大约4倍,每年的增长都在50%以上。

   
    苏:Ultimus在中国市场做了很多的投入,早期侧重于华北华东,现在两个研发中心可以覆盖全国,满足全国客户需求。例如山东联通他是一个17个地市的规模,每个地市最少1000多人,多则3000多人,流程都是100多个到200多个,需要一个批量化的支持,研发中心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大型或特大型客户对顾问的要求高,对资源的支撑能力要求更高,这些客户需求也为 Ultimus在中国取得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黄:目前,在国内BPM市场竞争情况如何?
  
   
    苏:2004年Ultimus在中国运作的时候并没有很多同行,Ultimus应该算国内BPM的先驱之一。就目前市场来讲,市场上不仅有国际的大公司进入BPM市场,也有一些本土厂商进军BPM市场。尽管竞争更加激烈了,但是国际主流IT厂商的加入对于BPM市场来说是十分利好的消息。如胜利油田和百威英博中国都是跟这些特大型厂商直接进行竞争,这也给Ultimus很大的动力。

    阳:Ultimus对自身的灵活性和服务能力也是非常有信心的,市场上一部分需求十分适合Ultimus的产品和服务。Ultimus可以助力中国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的建模、优化与有效管理,使自身转型为以流程为核心的高效能企业。

 阳皓总经理(左)、苏克东总监与黄培博士的合影

    阳皓总经理(左)、苏克东总监与黄培博士的合影

后记

    尽管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但是Ultimus对制造企业的市场充满信心。Ultimus在中国区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建立了良好的渠道体系。e-works认为,制造企业会越来越关注业务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并通过BPM系统来实现固化,真正转变为以流程为核心的企业。因此,中国的BPM市场前景光明。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