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4.0战略背景下力克如何布局未来?

访力克首席执行官Daniel Harari先生

2017-07-04e-works 王阳

1068

    如果用软性材料整合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来描述力克没那么容易理解,可以先看看力克服务的客户——HERMES、LV、GUCCI、PRADA、Dior、BURBERRY……几乎所有的时尚品牌都在采用力克的设计软件和解决方案;全球70%的汽车安全气囊,都是经由力克的设备进行裁剪;以及众多顶级的软体家具品牌。

 力克首席执行官Daniel Harari先生

力克首席执行官Daniel Harari先生

    力克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用力克首席执行官Daniel Harari的话概括,力克是一个帮助客户进入行业金字塔尖的公司。从1973年成立至今,力克的发展历程俨然是一部伴随着行业伙伴成为领军者的历史。

    2017年4月,力克首次在法国波尔多园区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公司全新的4.0战略——除了提供面向软性材料的软硬件技术、咨询、服务,力克将推出SaaS解决方案,通过全面部署云端模式,更好地助力客户打造智能制造流程,帮助时尚服装、汽车、家具企业步入工业4.0时代。

4.0战略解读

    在解读力克4.0战略之前,先回顾一下力克过去数十年间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

    战略1.0时代,力克主营业务是裁床设备,辅以专业的打版和排料软件。凭借Vector裁床实现技术突破,以及Modaris(打版)和Diamino(排料)软件,为服装行业提供服装设计和裁床产品。

    战略2.0时代,力克开始加强面向不同细分行业软件的拓展,面向时尚服装、汽车和家具行业提供软硬一体化的专用解决方案。同时进入皮革市场,推出时尚PLM解决方案,推出了首个3D原型制作解决方案。

    战略3.0时代,力克从提供软硬件产品延伸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得益于将设备与嵌入式传感器连接,力克可以实时分析裁剪系统与面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信息发送给负责远程控制软件和设备的力克呼叫中心。基于这些搜集的数据,力克帮助企业提升优化裁版房的生产运营等升级服务。Daniel Harar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物联网近几年才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实际上力克从2007年就开始了物联网战略的布局。

    战略4.0时代,力克提供全面兼容工业4.0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新发布的SaaS模式正是力克这一新战略的体现。Daniel Harari指出,力克从2015年开始研发SaaS模式,并通过云计算技术不断增强。SaaS模式借助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催生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设备,并优化设备、软件和服务之间的集成。此外,针对不同行业新推出的服务将进一步强化该模式,使得力克能持续为客户改善流程。

    2017年,SaaS模式正式投入测试,部分受邀参加测试的客户得以从产品设计开始便参与其中。Daniel Harari透露,力克SaaS产品的上市时间预计在2018年。

    笔者认为,基于SaaS技术,力克的愿景是想把所有的技术以及所有的产品功能模块整合到统一的云平台,这个平台会囊括企业从产品系列规划、设计开发、3D模拟、裁剪规划、生产等整个流程,为企业乃至其价值链合作伙伴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协作平台。

SaaS技术

SaaS技术

引领技术发展

    坚定不移地研发投入是力克厚积薄发的基础。Daniel Harari透露,力克在2013-2016年期间累计投入了8600万欧元进行研发。另据第三方机构的分析显示,力克的研发投入接近主要竞争对手的两到三倍,也是前几位竞争对手研发投入之和。

    Daniel Harar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力克2017年的研发投入将增加到营业额的10%,预计到2019年研发投入将比2016年增长50%。

    事实上,力克一直在通过持续的研发在引领着技术的发展。

    譬如物联网(IoT)技术,早在2007年,力克就把超过100个传感器嵌入到其裁剪设备中,通过与呼叫中心连接的智能设备提供实时监测、远程诊断、预测性服务,以保证正常运行时间、性能、质量等关键绩效指标。2012年,力克将这一基于设备的服务,升级到利用所搜集到的大数据,提供裁剪房的咨询服务以优化整个裁剪房的工作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卓越运营。为了改进和提升用户体验,力克还在研发中心建设了专门的团队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

    3D技术。力克是将3D技术引入软性材料领域的先行者。在服装与鞋类、汽车座椅与气囊、以及软体家具的设计中,通过3D模拟技术,力克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二维版型到三维效果图的实时转化和展示,在三维效果图上的改动也能自动同步到二维版型上,这可以避免手工的错误并且保持产品的一致性。结合力克虚拟3D原型制作技术,减少开发时间的同时,还能降低高昂的中间原型制作成本——这意味着能够利用更少的投资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更多的款式。

    PLM技术。即使是现在,PLM对于时尚与服装行业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而力克的PLM解决方案通过内嵌最佳实践,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一整套方案。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力克的工程师通过Lectra Fashion PLM的Demo演示,展示了通过PLM系统来计划、安排、控制、监控产品及工作流程,使管理者们随时掌握产品动态并做出明智的商业决策,将整个产品研发流程管理的井井有条。Daniel Harari认为,这对于提高时尚产品开发的效率、缩短产品的设计到上市所需的时间,以及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聚焦三大行业

    目前,力克聚焦的主要行业包括:时尚服装、汽车和家具行业。

    力克从时尚与服装行业起家,时尚与服装也是一直以来力克的支柱行业。随着真皮、皮革、纺织品在服装和时尚行业的广泛应用,力克的软性材料整合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提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时尚品牌,包括HERMES、LV、GUCCI、PRADA、Dior、BURBERRY……都在采用力克的设计软件和解决方案。

    在力克的业务版图中,汽车行业后来居上。2016年,力克在汽车行业的业务比重首次超过时尚与服装行业,从2015年的占比34%上升至44%。而中国市场,汽车行业的业务占比则更高,这与过去几年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不谋而合。

    2016年,中国的汽车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1.88万辆和2802.82万辆,同比增长14.46%和13.65%。Daniel Harari向记者展望中国市场增速时透露,汽车行业是力克增长最快的行业,2016年力克汽车业务在中国市场增速超过40%,远远高于中国整体25%的增长,以及全球市场10%的增长。

    家具行业是力克的新兴发展行业。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品味和需求越来越多,软体家具行业在过去几年成长迅速。有数据统计,仅仅是中国的软体家具行业,市场容量就超过350亿美金。凭借多年的丰富经验,力克可以为软体家具制造商提供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后期的全套解决方案、以及灵活的端到端服务,帮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正确投资,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力克波尔多园区的接待大厅,全部的软体沙发均由力克的解决方案进行设计、裁剪和生产。

    除此之外,力克也为航空航天、船舶、风力发电、鞋类及个人防护装备等行业提供软性材料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力克在中国 

    力克在中国已有超过35年的运营历史,为包括山东如意、太平鸟、丰田、江森自控、顾家家居等行业领导者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

     在Daniel Harari看来,过去很多年,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在它们的转型升级进程中,很多企业注重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却忽视了研发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Daniel Harari说,随着工业4.0进程的加速,以及中国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这一现状在接下来几年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

     从另一角度来说,随着千禧一代成为职场的主力军,他们对移动社交工具、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对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积极的作用。

     Daniel Harari说,如今,中国不仅仅是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时尚和服装行业,全球50%的生产在中国,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达到中国这样的规模;而全球软体家具消费中有近三成的比例来自中国市场,并且这个需求量仍在持续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力克最重要的市场。Daniel Harari给出的预期是,未来五到十年,力克在中国的业务将会占到全球业务总量的30%,比2016年翻一番。

     作为支撑的战略举措,力克还与客户、大学和研究中心进行大力协作,包括与60个国家的超过850所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中国,包括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等院校均与力克建立了教育合作。

     后记:

     在全球制造业技术革命的第四次浪潮中,不管是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抑或是美国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都在深刻影响着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智能制造等技术的推动下,新的互联经济和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商业模式和制造流程。在推出4.0战略之后,新时期的力克还将如何布局未来?Daniel Harari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身处工业4.0变革最前沿的中国市场,将是力克将要重点部署和大展身手的地方。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