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中关村论坛“民间智慧·共享科创”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京促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民合国际交流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等机构支持,旨在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民间力量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多方共话民间科创新动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德国籍专家罗伯特·沃尔夫冈·索林格、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徐绿平、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京促会会长崔述强等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发表致辞。徐绿平副会长在致辞中肯定了京促会在整合北京市民间对外交往资源,发挥专业领域优势特长方面做出的工作和努力;崔述强副主席对于民间组织参与科技创新、链接全球智慧、聚合科技力量提出了看法建议。
论坛聚焦“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创新”与“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两大主题,汇聚全球前沿观点。京促会副会长、“一带一路”商事服务中心主任王丽强调《法治护航“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为沿线科技合作提供法律保障的思路备受关注。欧洲丝路智联促进会创始人于尔根·克鲁特分享《NGO在中欧科技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凸显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独特价值。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秘书长李军凯以《开展多边智库交流合作,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题,阐述了智库交流的重要性。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会长李然聚焦《京港联动助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方向。
京促会副会长、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戴键在《社会组织国际化工作路径》演讲中,提出社会组织国际化的可行路径。比利时籍的弗兰克·戈德利芙·普里厄尔斯教授分享《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展现前沿科技成果。小米集团季旭的《硬核科技驱动制造—小米智能制造实践》、比利时阿戈拉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保罗·普拉克的《欧洲建筑技术创新推动城市更新》,以及和利时集团杨连报的《“和行”轨交大模型,赋能企业国际新征程》,分别从不同行业角度呈现科技创新实践与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圆桌对话凝聚全球智识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秘书长李军凯与中外嘉宾共议“社会组织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分享了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创新实践;中巴国际教产合作联盟秘书长阿玛尔介绍了克服文化差异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北京邮电大学唐于涛教授对比了高校与社会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差异,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两业融合专委会秘书长马超秘书长阐述了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助力企业走向世界的举措,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倪昊副会长则强调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重要性。嘉宾们共同探讨了社会组织在产业生态构建中的多元作用,从促进企业协同发展到推动新兴产业培育,提出诸多建设性思路。此次论坛为社会组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推动社会组织在国际合作和产业生态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自2019年“智能+健康”论坛起,京促会持续以“民间视角”切入科技创新议题,在中关村论坛框架内连续六次主办分论坛,本届论坛吸引国际组织代表、科技型社会组织和企业负责人、留学生代表等120余人现场参会,线上直播覆盖超3万人次。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民间外交动能。未来,京促会将持续深化枢纽平台功能,助力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协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