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举办 发布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

2025-03-31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

101阅

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产业协同,开启生态化发展新阶段。3月29日至30日,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发布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

本次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联合承办。作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域首个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盛会,本届大会以“具身前沿、智领未来”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学者、产业领袖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落地路径,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

开幕式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为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授牌。

当前,具身智能正在蓬勃发展,技术演进下,有许多方向值得探索。开幕式上,大会程序主席、浙江大学杨易教授代表专委会发布了“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

此次发布的“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是国内首次系统性地梳理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路线图。

杨易表示,这份具身智能重点方向清单的形成,经历了严谨评选,从26个候选方向中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这“十五大重点方向”。分别为:多模态具身感知、具身自主学习、具身大模型、具身世界模型构建、具身操作、具身导航与路径规划、具身人机协同、群体具身智能、具身知识推理、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具身智能仿真到真实环境的迁移与泛化、具身智能安全、具身对话与交互、具身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以及具身意识与情感。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组织编写,编写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家单位。白皮书解释了具身智能的概念与内涵,关键技术、数据集和平台,目前的行业应用,并且分析总结了具身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打造融合创新北京标杆

继2024年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举办之后,2025年大会首次落地北京。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生态,近年来,北京市加快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24年7月发布了《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目前已成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个高水平团队在京集聚,研究基础国内领先;积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企业创新动力强劲;具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关村论坛、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在京举办,国际交流活跃……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储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积累了丰厚的先发优势。

始终坚持前沿技术布局并且探索无人区,今年2月,北京市全国率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希望充分发挥当地具身智能领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实现具身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同月,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正式揭牌,作为全国首家具身智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具身智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本次大会上,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北京市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线,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作为发展具身智能的突破点。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场景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为了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赋能,去年年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系统布局了5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北航、北工大、北交大作为创新基座,以国家电网等作为行业的应用赋能平台,构建了集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多维协作创新网络。大会上,北京市正式激活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以矩阵为创新原点来加速构建具身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格局。

责任编辑:王力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