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ICIM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在狮城成功举行

2025-05-22e-works

339阅
2025年5月9日上午,国际智能制造联盟(ICIM)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了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
       2025年5月9日上午,国际智能制造联盟(ICIM)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了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学术工作委员会承办,汇聚了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顶尖专家,以及来自新加坡工业界、智能制造供应商和学术界的代表等共5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以“智能创新:穿越经济周期,重塑产业未来”为主题,聚焦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数字孪生、增材制造、开源工业自动化平台等热点话题和热门技术的应用趋势展开了深入研讨。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陈俊贤教授,新加坡科技局高性能计算研究院(A*STAR IHPC)杰出首席科学家张永伟博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智能工业协会主席陈志辉博士,加拿大工程院 Fellow、华中科技大学沈卫明教授做主旨演讲,罗克韦尔东南亚区域总监Marcelo Tarkieltaub先生、牧野机床亚洲公司先进机器人与数字化业务总经理Tadashi Kasahara先生、西门子亚太区工厂自动化市场总监Bernd Lieberth先生、中控技术国际数字化与创新业务总经理张惠泽先生发表了演讲,并分享了实际案例,南洋理工大学周伟教授进行了点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原副理事长陆大明先生,新加坡先进制造技能策略及规划中心(AMTA)主任曾宪庭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杨华勇院士
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

       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发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智能制造数字平台”的演讲,深入探讨了AI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和机理融合模式,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范式变革与技术创新。他表示,在工业领域,通过AI赋能,机理+数据联合驱动将有开辟新赛道实现超车的巨大潜力。数据、计算和AI驱动的数字底座是解决高端装备多学科工业知识融合难题的必由之路,而基础大模型和工业数据与机理的深度融合是智能数字底座的攻坚方向。杨教授提出,未来智能制造需构建“通用AI+领域知识”的融合体系,通过数据治理、多智能体协作与边缘计算等技术,推动设计、制造、运维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陈俊贤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陈俊贤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陈俊贤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基于信息学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与制造”的演讲。陈俊贤教授系统展示了其团队在智能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涵盖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以及3D打印机、数字孪生等工业应用。他表示认知制造是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相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制造。迈向认知制造的关键路径是实现数据驱动的自主学习、多领域感知、分布式智能、认知决策制定、以人为中心的评估。
 
新加坡科技局高性能计算研究院杰出首席科学家、杰出研究员张永伟博士
新加坡科技局高性能计算研究院杰出首席科学家、杰出研究员张永伟博士

       新加坡科技局高性能计算研究院杰出首席科学家、杰出研究员张永伟博士以“增材制造的数字化平台”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张永伟博士讲解了增材制造的定义与优势,并全面介绍了集成数字孪生技术的增材制造平台的开发背景、技术细节、研究进展和应用价值。他表示该平台能够准确预测打印结果,如孔隙度、微观结构、体素应变、表面粗糙度、机械性能、(相和晶粒)残余应力分布和变形,从而有效解决传统增材制造中存在的质量不一致和依赖经验与试错的问题。
 
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智能工业协会主席陈志辉
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智能工业协会主席陈志辉博士

       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马来西亚智能工业协会主席陈志辉博士以“东盟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实践”为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东盟正从传统制造业枢纽向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转型,各国在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智能工厂等领域呈现差异化发展。同时,东盟目前仍面临人工智能与自动化领域技能的缺口、缺乏统一标准、中小企业资金壁垒、数据隐私与网络安全、政策碎片化及基础设施落后等挑战。他呼吁通过投资智能制造和可持续增长、开展跨境合作、赋能未来劳动力、协调政策与平台等一系列措施,释放东盟与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协同效应,打造兼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全球价值链新枢纽。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教授
加拿大工程院 Fellow、华中科技大学沈卫明教授

       加拿大工程院Fellow、华中科技大学沈卫明教授作了主题为“基于AI代理的协同智能制造”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在协同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框架与应用前景。他表示,分布式人工智能代理(DAI Agent)通过多智能体系统的自主协作、容错自愈特性,可有效整合机床、机器人等物理资源与ERP、CAD等软件系统,解决传统制造系统模块耦合度高、故障恢复能力弱的问题。相较于传统模式识别方法,AI 代理方案支持多源异构数据处理、人机交互与低成本扩展,显著提升制造系统的灵活性与智能化水平。沈教授强调,尽管AI代理在工业场景中潜力显著,但仍需突破数据规模限制、模型集成复杂度等挑战。
 
罗克韦尔自动化东南亚区总裁Marcelo Tarkieltaub
罗克韦尔自动化东南亚区总裁Marcelo Tarkieltaub

       在企业专家发言环节,罗克韦尔自动化东南亚区总裁Marcelo Tarkieltaub发表了“工业自动化未来:智能制造的革新与升级”主题演讲。他指出,制造业绩效管理的目标正从传统的成本、生产力、可靠性等,向敏捷性、可持续性、员工体验、弹性等新维度拓展,这需要新型系统应对全新挑战。因此,罗克韦尔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与云的制造业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在生产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物流等环节实现以技术融合驱动效率、柔性与可持续性的全面提升。
 
牧野亚洲先进机器人与数字化总经理Tadashi Kasahara
牧野亚洲先进机器人与数字化总经理Tadashi Kasahara

       牧野亚洲先进机器人与数字化总经理Tadashi Kasahara介绍了“牧野机床智能化功能”,展示了牧野机床在智能化升级方面的最新进展。牧野始终追求高精度标准,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应用,都强调质量第一且质量如一,对机床的高质量、超长时间运行、低报废率以及最大限度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等方面提出高要求。在为客户提供各类数控机床产品的同时,牧野也向用户提供创新性的软件解决方案。
 
西门子工厂自动化亚太区市场经理Bernd Lieberth
西门子工厂自动化亚太区市场经理Bernd Lieberth

       西门子工厂自动化亚太区市场经理Bernd Lieberth带来“全球化与智能制造实践”的分享。他表示,当前的工业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工业企业必须加强可持续性实践、增强安全性、提高效率,变得更聪明、更绿色、更安全、更灵活,更有韧性,以应对持续涌现的新挑战。西门子将通过TIA核心自动化技术平台和Industrial Operations X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打通从产品设计、生产模拟,到制造执行、能源管理,以及服务、回收、升级的整个链条,将工厂打造成一个高度互联、智能、高效的有机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智能运营。
 
中控技术国际运营公司副总裁张惠泽
中控技术国际运营公司副总裁张惠泽

       中控技术国际运营公司副总裁张惠泽以“开源工业数字化”为题进行了分享。 他表示,工业企业在转型中正面临技术生态碎片化阻碍集成、组织内部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偏低、数据被困在各个信息孤岛和老旧的基础设施中、供应商锁死系统导致定制化成本高昂等挑战。当前,开源技术已经渗透到智能制造的每一个层级,开源生态系统正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不仅加速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更直接推动工业领域的创新。中控技术正积极拥抱开源,加速赋能工业数字化。

       本次研讨会由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总干事黄培博士主持。参会人员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思维碰撞。最后,杨华勇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本次研讨会对推动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

       ICIM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众多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的分享,将有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助力产业在智能浪潮中实现转型升级。
ICIM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合影
ICIM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合影

       此次研讨会是“ICIM东南亚智能制造考察”的重要行程之一。该考察活动由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亲任团长,带领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员代表等组成的精英团队,为期十天(5月8日-17日),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进行深度考察,涵盖参加学术会议,参观企业工厂、行业协会、高校等,为行业人士提供全面了解东南亚制造业与智能制造发展的契机。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