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京亦庄,科技热潮涌动。今年正值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十周年。
8月8日,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化身未来科技秀场,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暨博览会(WRC 2025)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作为大会十周年的里程碑时刻,本届盛会以"
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由中国电子学会与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强强联手,共同开启这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巅峰盛宴。
踏入5万平米的展馆,仿佛置身科幻电影场景:各色工业机械臂在展台上空划出精准的轨迹,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正专注地执行着装配、搬运等任务,不同品牌的四足机器狗时而与观众驻足互动,时而在舞台上疾驰,引得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特别设立的"人形机器人生态展区"汇聚50余家整机企业,创下全球同类展会之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展数量同样刷新纪录,彰显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生机。
这场十年之约,正以最震撼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机器人技术的最新突破。
技术创新:百余款新品定义技术新边界
科技新品首秀是本届大会的重头戏之一,创新浓度极高。超过100款全球或中国首发产品集中亮相,数量达到去年的近两倍,创下新纪录。展馆内处处可见前沿科技成果的身影:从灵动敏捷的四足机器人到精密无比的六维传感器,从应用于复杂环境的救援机器人到能进行精细操作的导管塑形机器人,充分展现了机器人技术的最新突破与广阔应用前景。
ABB带来其机器人控制架构的最新力作——OmniCore™控制柜运动控制挑战演示单元,其控制平台将配合三台IRB 1300工业机器人,用玻璃杯呈现高速精确的协同控制——路径精度0.6mm,模拟精度99%,节拍时间提升25%,结合RobotStudio®软件展现复杂轨迹控制能力。此外,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PoWa协作机器人系列首秀,涵盖六种不同负载类别,适用于对速度、协作和效率要求极高的任务。该系列高速高负载,是同类中较快的机型,设计紧凑、部署便捷,适配多行业,助力柔性自动化升级。
SMC联合大族协作机器人集成SMC EXW1无线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切换6种MA多功能自动工具快换盘实现全流程精密作业:采用ZNC伯努利吸盘与ZP3真空吸盘组合高效处理软质物料搬运;利用MHF薄型气爪协同MXQ滑台气缸完成试管瓶盖快速抓取;结合微型PFMV流量开关及MXQ气缸实现高精度试管测漏工艺;配置MHY 180°气爪精准执行管筒抓取与球体分序释放;通过双MGJ微型导杆气缸联动MHM模块满足铁片毫米级定位需求。该系统以模块化工具集群突破传统单机功能局限,实现多规格工件全自动柔性化处理。
宇树科技首秀两款新品——四足Unitree A2和第三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其中A2整机仅37千克,空载续航20公里,运动性能突出——最大奔跑速度5米/秒,可攀爬1米高度,轻松越障;能承受成年男性在背部蹦跳,抗压力强;在碎石地等复杂地形及上下坡时均能稳定行走、奔跑自如。
海克斯康发布工业专用人形机器人新品AEON,其搭载Hexagon世界级传感器套件,融合先进运动控制、AI任务驱动及空间智能技术,具备卓越的敏捷性、多功能性与感知能力,可满足广泛工业应用需求,助力提升汽车、航空航天、运输、制造、仓储物流等行业的安全性与自主性。
KUKA重载搬运工作站KRFORTEC ultra-2-KR 800 R2800-2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更紧凑,双臂刚性更高,负载提升至800kg,为同级别产品中最强;系列最长臂展达3700mm,可覆盖绝大多数应用场景。该工作站配置250kg抓手和650kg托盘,启用码垛PA模式时可完成更大负载搬运。
ELMO推出的Titanium Maestro运动控制器专为严苛工业场景中追求极致速度、精度及稳定性的设备制造商打造,实现业界领先的100微秒EtherCAT循环周期,通过四核1.9GHz CPU与大容量内存驱动16轴协同控制,搭载先进的实时EtherCAT通讯协议与多轴管理架构。独有的“软件在环”(SIL)功能进一步加速复杂自动化系统的开发验证流程,为高端装备制造树立性能新标杆。
埃斯顿CoDroid协作机器人升降码垛解决方案采用即插即用设计,连好电源与气源30分钟内即可完成产线部署,无需专业配置或复杂装配。系统支持PC、平板及手机通过Web端远程操控示教器界面,实现全场景互联互通。核心搭载的专业码垛工艺包有图形化引导与无代码编程功能,用户通过动画交互定义垛型,3分钟内就能完成程序示教;独创斜靠式堆叠技术可提升垛型紧密性,并能自适应不同料箱混码需求。模块化移动底盘让机器人能灵活转场,突破场地限制,为制造与物流场景提供一站式智能化柔性解决方案。
傅利叶首款主打交互陪伴的医用康养机器人GR-3在WRC首次展出。该机器人在功能迭代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陪伴与情绪交互功能,创新性采用柔肤软包覆材设计和全感交互系统,拓展了相关体验边界。
优必选Walker S2全球首秀,搭载Co-Agent智能体技术,集成仿生双臂与自主换电系统,点胶精度达±1毫米,宣告工业人形机器人迈向“人类50%效率”临界点。
越疆机器人展示了全球首发的“机械臂+人形+多足”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越疆科技首席科学家郎需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越疆不止在造机器人,更构建起一个具身智能的未来操作系统,让每个开发者训练专属智能体。这一平台的核心在于能够把协作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及多足机器人联动起来,实现“一套系统,多形态操控”,让多用户、多形态的机器人进行学习训练,形成海量数据湖,同时深度整合OpenAI、Claude、Gemini等顶级大模型,实现高级认知决策与物理执行的完美闭环。
新松GCR5-910-W协作机器人负载5kg,臂展达910mm,底部配备标准磁吸底盘,便于现场灵活切换焊接位置;通过末端辅助手柄,可轻松实现牵引示教、送丝、点位记录及程序确认等操作。轮式双臂机器人“松羿”具有极高的移动效率,搭载智能导航与避障系统,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可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并动态调整运行策略。此外,展台还展示了曾参演“央视端午特别节目”的表演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自研高转速、高扭矩电机,配合软件变加速规划算法,确保在全速度段充分发挥减速机最大性能;其关节采用齿轮传动并强化结构件刚性,使整机刚度大幅提升172%。
赛那德iLoabot-X自主作业机器人是聚焦工业智造和智慧物流场景的重负载人形机器人,依托端到端VLA垂直大模型,支持自主学习,能随工作频次累积持续迭代技能、提升作业性能。适用于工业制造、智慧物流、医疗实验等广泛行业。
广汽集团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为全尺寸机型,两轮站姿高1.75米,全身38个自由度。其采用可变轮足结构,可在两轮足、四轮足模式间切换,具备全地形通行能力;引入AI大模型,实现远程、本地与自主控制结合。两轮模式下高效低耗,移动速度最高15km/h,较同类产品节能超80%。
鹿明机器人展示两款颠覆性产品: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mos LUS2和MOS具身机器人。LUS2为自主研发,能实现“一秒弹射起身”,敏捷性远超行业3-5秒的平均恢复时间;MOS双臂负载达50kg,较同类产品提升近150%,可轻松应对产线物流、仓储搬运等场景中标准周转箱的运转需求。
仙工智能携核心控制器、软件及具身智能轮式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亮相,其展台1:1复刻工业搬运、场内作业、复杂环境自主导航等典型应用场景,并现场进行轮式人形机器人实战演示。
灵心巧手的Linker Hand工业大师L20工业版亮相WRC。这款高性能灵巧手具备20个主动自由度,可模拟接近人手的自然抓取方式,实现更丰富精细的操作;其采用连杆传动与自研电机驱动,能达成精准控制与出色运动表现。
创新中心:加速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
作为机器人科技创新的核心枢纽,创新中心不仅是集聚高端人才、前沿技术与产业资源的重要平台,更在加速创新要素融合、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研成果向场景化应用转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汇聚国内顶尖创新中心,集中呈现其在核心算法、关键部件及整机系统上的突破性成果。现场不仅有可适应复杂地形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具身智能产品亮相,更展示针对制造业柔性生产、物流搬运、文件检索等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为行业搭建起跨界协同、资源互通的价值桥梁,共筑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生态共同体。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由行业头部企业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内首家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迭代与应用生态构建的创新平台,聚焦人形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领域,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提倡开源共享。本次带来的青龙人形机器人拥有自主导航与拟人步态移动能力,通过动态转腰结合多模态视觉识别,可以实现对不同物料的精准抓取与灵活作业,充分体现了具身智能在复杂实际应用中的创新突破。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于2023年12月21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熊蓉教授及团队联合共建。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人形机器人智能感控技术研究和整机系统研发,本次展示的领航者2号NAVIAI具备同人类似的灵活运动能力,能够稳定行走和进行灵活操作,其不仅外观更精致,还能应用在更为复杂的家庭和工业场景,实现高效高精度操控。
四川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全国知名研究机构、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发起组建。创新中心建立核心部件与整机性能测试评估手段,努力形成人形机器人基础通用、运动控制、性能测试和仿真测试国家/行业标准。本次四川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D11人形机器人,它是一款全尺寸智能人形机器人,可通过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智能感知、决策与交互,满足拟人化的情感互动能力与作业需求。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5年6月4日在中国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揭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机器人款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之一。本次展示的东智A2机器人能够实现精准的人脸追踪、唇形检测、声源定位,高噪环境下识别率高达96%,同时也支持多语种和中国方言对话。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简称AIRS),联合南山创投、逐际动力、乐聚机器人、云天励飞、奥比中光、峰岹科技、大寰机器人、鑫精诚、兆威机电等多家创新联合体于2023年12月共同设立,并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授牌。本次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多家单位携手进行联合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实践,包括工业制造、物流分拣、特种作业、商业服务等场景。
从WRC 2025看机器人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趋势
本届世界机器人博览会盛况空前,不仅汇聚了 200 余家国内外顶尖机器人企业,集中展示了 1500 余件展品,更有 100 余款首发新品惊艳亮相。除了精彩纷呈的展览,现场还精心安排了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表演以及趣味十足的互动打卡活动,全方位向与会观众呈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与新应用。
e-works 记者团在首日观展中发现,与十年前以乒乓球机器人、演奏机器人等娱乐型产品为主的消费级市场相比,当前展出的融入AI算法的下棋机器人、搭载感知与决策系统的健身辅助机器人,以及具备情感交互功能的康养陪伴机器人等产品,依然保持着较高人气。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价值正加速向企业级应用领域转移,从“炫技”走向“实用”,特别是在工业制造场景中呈现出六大显著的特点与趋势:
1. 具身智能成为技术制高点
具身智能正成为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通过AI大模型和仿生结构实现自主感知与决策。优必选Walker S2突破工业人形机器人效率临界点,越疆推出融合机械臂、人形和多足的智能平台,广汽GoMate则通过轮足切换和AI大模型实现全地形适应,标志着机器人从单一任务向通用智能体的演进。
2. 工业制造迈向高精度、高柔性自动化
工业制造领域加速向高精度、柔性自动化升级。譬如ABB的OmniCore™控制柜实现0.6mm路径精度和多机协同,SMC的模块化工具系统支持全流程柔性作业,埃斯顿的CoDroid码垛方案通过无代码编程3分钟完成部署。这些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向即插即用、自适应混线生产转型,满足小批量、多品种需求。
3. 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落地
人形机器人加速渗透工业、康养和特种场景。诸如海克斯康AEON和新松“松羿”应用于高精度工业作业,傅利叶GR-3强化医疗陪伴交互,鹿明LUS2凭借1秒快速恢复能力适配紧急任务。总体而言,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需平衡成本、续航与负载性能,如库卡KR 800重载机器人负载达800kg,而人形机器人需兼顾动态精度与实用性。
4. 核心部件与运动控制技术持续迭代突破
从本届WRC上可以看出,机器人核心部件与运动控制技术在持续迭代突破。ELMO的Titanium Maestro控制器实现100微秒级16轴协同,Linker Hand L20灵巧手以20自由度模拟人手操作,Hexagon传感器提升空间智能感知。在这个过程中,高刚性结构、节能驱动和实时控制成为竞争关键,如新松机器人关节刚度提升172%,广汽两轮模式节能超80%。
5. 区域创新中心推动生态协同
创新中心成为技术攻关与生态协同的核心枢纽。北京“天工2.0”强化工业负载与端侧算力,浙江NAVIAI优化家庭与工业场景操控,四川D11推动拟人化交互标准制定,湖北东智A2更实现多语种高噪声环境96%识别率。这些平台通过政产学研联合,加速算法、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创新。
6. 跨形态融合与全地形适应
机器人形态正向跨领域融合与全地形适应演进。譬如广汽GoMate通过轮足切换实现15km/h高效移动,宇树A2四足机器人攀爬1米障碍,仙工智能轮式人形复刻复杂导航场景,越疆则打造了“机械臂+人形+六足”的具身机器人平台。可以看出,多形态组合正突破传统局限,在工业制造、能源安防、灾难救援等非结构化环境中展现更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