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12日,由e-works数字化企业网和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智能制造(武汉)论坛”在武汉圆满召开。
2025年9月11-12日,由e-works数字化企业网和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智能制造(武汉)论坛”在武汉圆满召开。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规模与影响力兼具的专业盛会,本次论坛以“智联工业,数转未来”为主题,围绕智能制造前沿趋势、领先技术、应用热点、典型案例和实施策略展开,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智能制造知识盛宴。论坛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智能制造专家、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代表等1000余名嘉宾的热情参与。
“如何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主题峰会现场
“智能制造推进策略”主题峰会现场
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汕头大学执行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王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陈定方教授,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朱志斌,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处长董爱军,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郑雪,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总经理彭芳瑜,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梅顺齐,孝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卢俊,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装备与船舶海洋工程处处长吴兵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他来自襄阳、宜昌、十堰等地市州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也莅临了本届论坛。
领导致辞,开启盛会序章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朱志斌和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郑雪为本次大会致辞。朱志斌表示,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地位,对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湖北省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推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本次论坛的召开,必将有力推动我省智能制造学科创新和产业实践向更高水平迈进。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朱志斌
郑雪指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国际智能制造(武汉)论坛历经十届沉淀,已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重要的交流平台和合作纽带。本届大会更是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提供方向指引和路径参考。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智能制造基础扎实,优势突出,前景广阔。面向未来,武汉将把智能制造作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突破口,诚邀海内外英才与武汉携手,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把握机遇,共创未来。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 郑雪
专家论道,共探创新变革
本次论坛上,多位智能制造领域权威专家齐聚现场,共同探讨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洞见智能制造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发表了题为“智能互联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系统阐释了智能互联在支撑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核心价值,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提供了清晰指引。李院士指出,智能互联不仅能够增强客户体验,还能深度赋能产业生态发展,尤其在构建服务生态,打造弹性健壮的数字化供应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李院士还强调,数字孪生是智能工厂的关键,边缘智能成为推动IT与OT融合的关键支撑,而这两大方向的落地与深化,同样需要以智能互联作为底层支撑。
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发表了主题为“机器人未来技术展望”的精彩演讲。丁汉院士围绕机器人、具身智能灵巧手、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展开了深入剖析。丁院士指出,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是走向人机共融。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引领新一代技术变革浪潮,而机械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是人形机器人迈向通用化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未来灵巧手将聚焦利用AI算法克服复杂非结构化环境、提升操作的协同与泛化能力,从而推动机器人技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同时,他强调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的新范式。
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梅顺齐以“人工智能制造:现状与未来方向”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梅教授介绍了现代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并着重剖析了纺织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进展,同时指明了未来需重点攻关的方向。他指出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化技术应用程度低、数据利用不足、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程度不均衡、数字化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纺织企业应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开展痛点环节技术攻关,打通纺织全流程数字化制造断点。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e-works CEO黄培博士发表题为“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应用趋势”的专题演讲。黄培博士围绕中国制造业的变革机遇、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阐述了智能制造的推进特点与智能工厂建设的进阶方向,并结合国内外企业实践案例,详细分享了数字孪生、AI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的具体应用场景。在工业软件领域,黄培博士指出,工业自动化企业和工业软件厂商融合趋势明显,这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基于这一背景,黄培博士进一步介绍了DFX理念,他表示,企业在产品设计时需综合考虑质量、成本、可持续性、制造、维护、测试、合规性、安全、可靠性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全维度的设计考量,确保产品既符合技术标准,又能适配市场需求与实际应用场景。
重磅发布,助力智造转型
本次大会上,在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陈定方教授、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郑雪和e-works CEO黄培博士的共同见证下,e-works重磅发布了“e-works云栈”。
e-works云栈重磅发布
e-works云栈是e-works倾力打造的一站式企业级智能制造商城,汇聚智能制造领域软硬件销售、需求对接、服务支持于一体的的多元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它不仅承载了e-works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更汇聚了众多精选合作伙伴的力量,随时随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标杆引领,展示最佳实践
标杆企业的智能制造实践经验,对于其它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意义。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王琪栋、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数据专家袁宇、三丰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恢川、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自动化部总监林梦龙、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长夏东京、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数智部部长黄乐观、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与数字化部副主任张科等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代表分享了各自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实践经验。
厂商同台,赋能智造创新
推进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本次论坛上,三菱电机、利驰软件、腾讯会议、硕磐智能、金蝶软件、炽橙科技、合心集团、三旺通信、同铄智能、欧特克(Autodesk)、澳汰尔(Altair)、数码大方、天喻软件、耀唐科技、富勒科技、海康威视、开目软件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供应商代表围绕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的需求、痛点与难点,展示了各自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与应用。
深入交流,激发智造花火
本次论坛共举办2场主题峰会、2场分论坛,从关键技术、建设路径等维度,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成功之道。
“智能工厂与数字孪生应用”主题论坛现场

“数字化转型与工业软件应用”主题论坛现场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当前,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企业应如何制定智能制造推进策略?智能工厂建设有哪些难点与挑战,企业如何应对?制造企业在面对AI、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热潮时,应当如何平衡“技术前瞻性”与“落地实用性”,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工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制造企业应该如何解决数字化系统与底层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断层问题?”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嘉宾从自身实践出发,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展开了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也为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开拓了思路与方向。
圆桌讨论
本次论坛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3场行业沙龙,分别聚焦通用机械/装备/机电制造行业、电子/电器/电气/通信制造行业、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制造行业,由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智能制造负责人授课,并通过与观众面对面探讨交流,为与会观众答疑解惑,旨在帮助制造企业对标先进,学习行业标杆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智能制造实践水平。
通用机械/装备/机电制造行业沙龙现场
电子/电器/电气/通信制造行业沙龙现场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制造行业沙龙现场
厂商展台,架起沟通桥梁
为了让参会嘉宾更直观地了解各厂商的解决方案,本次大会还设立了厂商展台,为企业和厂商之间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参会嘉宾可以通过与厂商的面对面交流与互动,了解前沿产品技术、行业领先解决方案与应用实践,为企业今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厂商展台
思维碰撞,洞见智造未来
本次论坛通过汇聚智能制造领域的知名专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及优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代表,为与会嘉宾全面呈现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以及应用案例,为制造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提供极大助力的同时,也揭示出了当前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的六大特点与趋势:
1.智能互联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
在当今时代,智能互联以技术融合打破数据壁垒、打通全流程链路,既为企业生产优化、管理提效、模式创新提供底层支撑,也为产业协同、生态构建、业态升级筑牢根基,已成为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明确指出,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需重点聚焦客户体验提升、弹性健壮的数字化供应链及服务生态构建、绿色低碳实践、数字孪生工厂打造与工业边缘智能部署,而智能互联恰是串联并支撑这些关键举措落地的基础纽带。
2.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引发未来制造范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指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前沿发展方向,已成为制造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并有望带来产业变革,最终将通过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传感,无处不在的智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制造。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旨在利用机器人“操作灵活、传感丰富、并行协调强、可重构性强”等自身优势,以及灵巧性、柔顺性、智能化的特点,形成“随时随地、即插即用、集群协同、人机共融”的未来制造范式,实现“上天入海”的场景突破、“快速部署”的落地效率、“多机协同”的作业模式和“技能迁移”的能力传递。
3.从看见到洞见,工厂可视化有必要重新定义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的当下,工厂可视化早已超越“看得见”的基础范畴,而是要构建既能穿透局部环节看清细节问题,也能统揽工厂运营全局把握整体态势,实现从“看见”到“洞见”的跨越,让工厂可视化真正服务于“数据驱动决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工厂可视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义。黄培博士指出,对工厂可视化的重新定义,其核心内涵应涵盖:以轻量化、示意性的设备三维模型为载体,打通SCADA、MES、Andon等业务系统的数据链路,实现工厂-车间-产线-设备的层层穿透与洞察;并通过角色化权限与智能推送,真正打破信息壁垒,让信息精准触达每一个需要它的人,推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这并非否定数字化大屏或数据看板的价值,也不盲目追求“数字孪生”的高保真复刻,而是以“实用、实时和角色适配”为原则,构建“角色化、三维化、穿透式”的工厂可视化新体系。
4.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标准、精益应先行
标准是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的 “通用语言“,能为数据流通、设备协同、流程衔接划定统一准则;而精益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基石,智能制造的成功不可能建立在低效的生产模式之上,否则只会将浪费进一步扩大化。在本次论坛上,多位专家强调了标准与精益的重要性。三菱电机认为推进智能制造应以现场作为起点,包括标准化整顿 (现场生技、物流、容器、工装、刀具等)、业务梳理与变革(流程架构、职责、绩效指标)、精益理念与工具导入(VSM、5S、SMED、TPM等)、整理数据标准与质量规范。合心集团提出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数字化,流程动作和业务链要精益。此外,同铄智能等厂商推出了融合精益与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5.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践
面对产业升级的关键机遇,制造企业纷纷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探索,旨在抢占发展主动权。而且,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关键性突破,进一步为其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按下了“加速键”。例如,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围绕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开展了诸多探索实践。这包括:将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广泛应用于缺陷检测、智能识别、防错、人体姿态估计等多种场景;基于本地和云端部署的大模型,构建工厂层面的知识图谱,利用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的结合,打造智能问答系统,帮助解决工厂实际问题;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实现MES预警、机器人预测性维护和车削工艺动态调优等。 湖北宜化集团利用边缘计算网关将DCS与设备运行相关工艺参数接入系统,作为设备智能预警与诊断模型的数据补充,并基于振动、温度、压力等多源数据融合诊断算法,对机组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状态评估。此外,炽橙科技、海康威视等众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也纷纷推出相关解决方案,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应用AI,降低AI应用的成本与门槛。
6.数据是AI落地的必要条件
工业场景的复杂性、生产流程的精密性,要求AI模型必须具备极高的适配性与可靠性,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海量、高质量的工业数据积累。制造业企业要想让AI真正应用到实处,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价值转化是核心关键。Autodesk平台通过数据统一与工作流连接,为制造企业搭建了数据流通的桥梁;Altair聚焦“数据到知识”的转化,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数据价值深化的工具;腾讯会议则持续迭代音频处理技术以优化沟通质量,为生成式AI助手精准提炼沟通数据、高效整合关键信息奠定基础。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同步展开的线上实时直播也吸引了大批线上观众的关注。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盛会,国际智能制造(武汉)论坛今年已是第十一届,对于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彩纷呈的主题分享,前沿深邃的趋势洞察,气氛热烈的圆桌讨论等,也让参会者获益匪浅。作为制造业领域的专业平台,e-works始终关注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积极推动并见证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近期活动预告:
9月18-19日,苏州,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及MES/MOM应用高级研修班
9月19日,东莞,2025电子高科技行业智能制造论坛
9月23-24日,合肥,智能物流技术与应用实战实训班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