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标准破局与技术突围:AIDC产业在协同中开启智算新征程

2025-09-18刘启诚

18阅

2025年9月17日,首届AIDC产业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全球计算联盟(GCC)携手产业链各方齐聚一堂,以《AIDC基础设施规范》的预发布为核心突破,直面行业痛点与技术瓶颈。华为董事、ICT BG CEO杨超斌与产业联盟专家的观点,为解读AIDC产业的发展逻辑与未来路径提供了关键视角。

image.png

产业痛点:需求爆发下的"三重考验"与协同断层

AI大模型的实用化落地正驱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全球计算联盟秘书处CTO苗福友在大会上预测,未来两三年国内AIDC建设年增速将保持40%以上,2030年前后虽降至10%左右,但年度新建设量仍将持续扩大。然而,算力扩张的背后,是行业普遍面临的发展瓶颈。

全球计算联盟理事长金海教授直指核心矛盾:当前AIDC发展正遭遇"热、电、空间"三重考验,更因标准缺失导致"AI等机房"的困境——企业各自探索建设方案,不仅造成成本浪费,更将交付周期拉长至半年以上。这一问题在液冷技术普及过程中尤为突出。杨超斌以具体数据揭示了技术升级的紧迫性:当前主流AI芯片热流密度已达150瓦每平方厘米,是普通电热水壶的15倍,未来更将突破200瓦每平方厘米,风冷技术已无法满足散热需求。

image.png

华为董事、ICT BG CEO 杨超斌

更严峻的是产业链协同的断裂。杨超斌指出,风冷场景下成熟的标准化体系,让产业链能高效配合组建服务器集群,但液冷设备采购后往往需等待半年以上才能投入使用,大量算力资源被闲置浪费。这种"设备到位、基建滞后"的断层,成为制约AIDC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梗阻。

标准共建与技术协同双轮驱动是破局路径

针对行业痛点,本次大会明确了"标准先行、生态协同"的破局策略,而这一路径的核心推动者正是产业联盟与龙头企业的深度联动。

全球计算联盟提出"标准+会议+行动+社区"四维推进策略,其核心成果便是预发布的《AIDC基础设施规范》(0.6版本)。联盟理事、秘书长彭鹏介绍,该规范覆盖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预计2025年底升级至1.0版本并按季度迭代,可将机房交付周期从6-8个月缩短至3个月,推动液冷技术规模化应用。这一标准的制定始终贯穿"系统思维",正如杨超斌强调的,液冷数据中心标准化需将机房视为有机整体,提前规划功率分布、供电承重、CDU功率及管路联结等全环节诉求,避免华为曾面临的"200P单柜超节点需定制机房"的困境。

技术协同层面,联盟发起的"双零行动"直击液冷材料兼容性难题。通过制定25%乙二醇溶液与去离子水两类工质标准,对基础材料与弹性材料开展兼容性测试,目前已有12家企业的41个产品报名参与首批测试,预计2025年11月发布合格产品白名单。这种"标准定规则、测试促适配"的模式,正破解杨超斌提出的"液冷产业链标准化不足"的核心问题。

中国特色的AIDC发展之路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志强表示,在全球AIDC产业格局中,中美两大产业链呈现显著技术路径差异,而中国的发展策略始终立足自身禀赋与政策导向。

功率密度与技术路径上,国际主流单柜密度已达120-150kW,英伟达R系列芯片预计2028年将实现600kW单柜功率;国内受芯片制程限制,通过光网络封装与集群化方案突破,当前单柜密度约40-60kW,华为已实现60kW单柜功率的成熟应用。这种路径选择与政策导向深度相关,国内受节能降耗政策驱动,优先追求自然冷却与低PUE,供水水温维持在30-40℃;海外则以GPU性能最大化为核心,采用冷机供应低温冷冻水。

集群规模与组网技术上,海外10万卡集群已具备较多落地实践,国内同类规模建设正加速推进。杨超斌认为,解决这一差距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创新,华为提出的"土建与大机电先行"部署模式,以及电力模块小型化方案,可将设施负荷率提升至90%以上,为大规模集群部署提供工程化支撑。而光互联、硅光封装等技术的突破,正成为破解国内大规模组网瓶颈的核心抓手。

AIDC发展未来在于技术创新与生态深化

苗福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向智算时代的长期需求,AIDC产业的发展将聚焦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的双重目标,这也是全球计算联盟的工作目标。

苗福友认为,技术创新将围绕三大方向突破:一是50kW以上单柜全面采用液冷技术,彻底破解风冷物理局限,这与杨超斌”液冷是AI数据中心必然选择"的判断高度一致,其能源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优势将充分释放;二是提升供电电压等级,适配150kW以上机柜的电力需求,应对芯片功率持续增长的挑战;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小型化,通过模块化设计优化空间与能源效率。

生态建设则着眼于标准落地与全球协同。全球计算联盟已布局智能计算、绿色计算等多领域标准,目前发布20项,预计2025年底增至30项,并将成立专门工作组推进更新。大会明确AIDC产业发展大会将每年举办,未来拟拓展至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地区,搭建全球交流平台。正如杨超斌所言,"本次大会聚集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制定规范,将助力高效协同,为中国AI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从技术突围到标准共建,从产业链协同到全球生态布局,首届AIDC产业发展大会勾勒出中国AIDC产业的发展蓝图。在需求驱动与生态合力下,AIDC正从"点状突破"迈向"体系化发展",为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筑牢算力底座。

责任编辑:王力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