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为机械工业“十五五”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0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会长罗俊杰出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五届七次理事会暨机械工业科技工作会时,详细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情况。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是行业进行总结、思考、前瞻的行动指南,是未来五年发展的总蓝图。‘十五五’时期,机械工业需锚定‘新质引领’与‘安全可控’双核心目标,实现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两业和两化融合成效不断显现,形成传统产业价值攀升、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协同布局的新发展格局。”罗俊杰建议。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回顾“十四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实现关键性转变。
罗俊杰充分肯定了机械工业“十四五”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这一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2021-2024年,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0.0%、4.0%、8.7%、6.0%,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平均水平,充分体现出对工业增长的稳定支撑作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9.9万家增至13.2万家,资产总计从28.4万亿元增至39.4万亿元,营业收入在2024年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31.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2.9%(比“十三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方面,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十四五”连续四年突破万亿美元,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一般贸易比重持续上升、外贸市场多元共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第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机械工业新建行业创新机构57家。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2023年),分别较工业(1.5%)、制造业(1.7%)高0.7、0.5个百分点。目前,行业单项冠军企业5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万家,占比均超过全国总数的30%。
第三,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十四五”期间,机械工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求开展集中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部分核心基础零部件实现自主可控,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增强,基础制造工艺同步升级,工业基础软件与自动控制系统也有所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取得显著成效。
第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机械工业将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作为主攻方向,锻长板、补短板,推动上下游协同合作,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高端装备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一批“大国重器”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标准体系更加健全,质量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
第五,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方面。装备智能化发展加速,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90%;绿色低碳装备加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电动工程机械、新能源农机等产销量大幅提高;生产企业服务化转型加速推进。
重塑发展格局 机遇和挑战并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对我国机械工业产业链安全和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罗俊杰分析,机械行业发展主要面临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市场转型升级与国际市场纵深拓展并进、科技革命重塑未来发展格局、行业深层次问题与挑战日益凸显四大问题。
第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东升西降”、“全球南方”崛起成为长期趋势,全球总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供应链的区域化重构放大了产业链脆弱性,行业面临发达国家技术竞争与发展中国家成本追赶的双重挑战,“中低端被替代、高端被封锁”风险进一步加大。
国际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竞争白热化,而我国制造业恰恰在这两方面又相对滞后,如果不能尽快取得突破,未来产业发展的自主权可能会因此受限。
第二,国内市场转型升级与国际市场纵深拓展并进。
机械工业传统市场基本盘稳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率持续提高,钢铁、石化等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需求以及雅下水电、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将持续拉动相关机械装备市场需求。
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与消费升级趋势叠加,将催生高端装备“增量需求”、传统装备“更新需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三重机遇,倒逼我们的中低端产能出清,为高端供给腾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化布局走向深化,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海外本土化经营,从产品“走出去”向企业“走出去”和标准“走出去”转变,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动权不断提升。
第三,科技革命重塑未来发展格局。
全球科技革命将进入“密集突破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材料等加速发展,带动具身智能、量子精密制造、清洁能源等装备新赛道加速成型。
绿色低碳转型引领装备升级,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将继续快速增长,节能、低碳、高效机电装备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为机械工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绿色增长极。
产业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向“制造+服务”“装备+解决方案”一体化方向转型,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广泛应用,持续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并拓展价值创造空间。
第四,行业深层次问题与挑战日益凸显。
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问题在多个领域集中爆发,企业“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机械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行,2024年行业利润率降至5.18%,制约了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不足。高端核心部件(如大型风电主轴轴承、高端伺服电机)和基础工业软件长期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高端科学仪器等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仍待加强。
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前期积累不够,后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长期处于跟踪与模仿状态,成为限制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最大障碍。
产业生态体系不健全,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检测认证与中试平台支撑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欠缺,高端研发、数字化人才及高技能工人短缺。
锚定双核心目标 重点领域迈入全球中高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再次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未来五年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罗俊杰表示,“十五五”时期,机械工业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聚焦主攻方向,实施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其看来,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的目标指标将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定性目标方面,“十五五”时期,机械工业需锚定“新质引领”与“安全可控”双核心目标,实现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生态不断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两业和两化融合成效不断显现,形成传统产业价值攀升、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协同布局的新发展格局,基本建成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础。
定量目标方面,目前仍在讨论阶段,有待后续确定。该指标主要将从增长速度、创新投入水平、节能降耗情况、智能化推进情况等方面提出。
“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机械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罗俊杰表示,着眼新时期新形势,必须将战略研判转化为务实行动,系统性谋划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此,在机械工业“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初步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推动产业链固链强链。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主要包括: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提高产业链协同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梯度有序转移、筑牢产业链数据安全屏障等。
四是构建良好产业生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优化产业竞争生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机械工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主要包括:加强装备检测验证平台建设、优化标准体系、加强企业梯度培育与品牌建设等。
五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引导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六是加强产业人才培育。要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以服务机械工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导向,以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有担当肯实干的新时代行业人才队伍,筑牢支撑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