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从纵深信息化到平台式运营 智慧城市演进下的巨头竞合

2018-10-24骆轶琪

1033阅
10月上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等23项国家标准,进一步为智慧城市的推进完善标准化工作。

    智慧城市的演进路径,就是从垂直项目领域的信息化,到各领域之间进行数据共享的平台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走向智能化。

    10月上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等23项国家标准,进一步为智慧城市的推进完善标准化工作。

    国内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发展也由过去垂直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演进到目前平台化集成运营的阶段,在单个城市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迭代之后,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将进入以城市群作为单位的紧密联结。

    参与者方面,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讯企业,综合业务巨头平安集团等相继进入。据统计,2018年《财富》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几乎全部已在智慧城市领域有所押注。不过“智慧社会”理念下,企业参与方在资源竞争、业务协作等方面仍存在讨论空间。

    10月19日,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胡玮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智慧城市建设以项目为单位完成,但新型智慧城市要求具备“建设+运营”的能力,运营则是更重要的话题,因此对技术的快速场景落地能力和持续维护能力有更多要求。

    在10月19日举行的“BATi智慧城市论坛”上,多名业内人士也谈到,不只是掌握技术,具备生态圈集成能力和高效商业落地能力的企业,才能跟得上智慧城市浪潮。

    从垂直向集成化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智慧社会”的提出意味着智慧城市概念上升到一个新阶段。面对最新被定义的概念,胡玮表示,早期的智慧城市,着重在两个方面的发展,信息化和维护社会稳定。这包括公安、财政等垂直公共领域,以数据中心驱动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安防、交通管制等具体涉及城市安全场景的落地应用。

    如今更高层面的智慧社会,不再只是政府层面的规划,而是落点到城市中人的体验。“新的智慧城市评分标准中,超过50%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有20分就是由市民打分,意味着把市民满意度放到非常高的层面。”胡玮表示,包括今年7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行政审批等内容规定了明确的上限比例,显示出国家将智慧城市发展导向到城市更高效运转、市民体验更好、幸福感更强的方向。

    过往垂直化、条块分割运营带来的“信息孤岛”难题尤其受到重视。“现阶段更强调打破条块的界限进行结合,打通各个系统内部的数据界限,快速链接。”胡玮指出,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将在收集到的数据基础上制定规范、提供服务;第三步是挖掘数据信息、做增量服务。

    “当前只是数据开放出来,但还需要基于这些数据建立模型并深入分析。”胡玮解释道,比如在平安智慧城平台,可以将偏宏观的发改委端信息,和偏产业端的经信委信息统一分析,为政府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到了第四步,则是从流程改造方面着手,实现智能化办公和审批,缓解手工带来的效率等难题。

    简言之,智慧城市的演进路径,就是从垂直项目领域的信息化,到各领域之间进行数据共享的平台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走向智能化。

    当前国内各城市之间智慧城市发展落点和进展不同,但以城市群为单位的智慧城市集群正在逐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范本。

    2005年,大湾区已成立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协调智慧城市建设。据亿欧智库统计,截至目前小组已召开相关会议13次,在通关便利化、电子签名证书互认、粤通卡发行等方面取得成效。

    德勤发布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也显示,大湾区城市在智能战略、技术能力、领域渗透和创新方面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城市。珠三角城市的信息化社会发展已达中级阶段。

    唐山市智慧办主任李技此前在演讲中指出,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运用于传统产业的决策环节,其价值远大于单纯应用数据的价值。这一根本性变化,也是影响政府推动城市云平台、大数据交换平台的根源。

    “逐渐发展成数字采集、数字分析、数据应用、数据交易、数据金融五个层次的数据产业,也就是数字经济。”李技分析,至此,相应参与智慧城市的公司,也从原来的场景型技术公司,发展为平台级公司。“这时候就出现了总集成商的概念。”

    场景落地和持续运营

    近年来活跃的智慧城市参与者,有新经济行业巨头,也有细分领域的初创类公司,但被行业看好者,普遍需具备几个要素:生态圈整合能力和高效的商业落地表现。

    平安证券分析师闫磊就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新理念、新模式的集大成者,对平台的建设要求更高,一些新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建设中涌现出来,如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科技等。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在智慧城市的业务发展过程中,都建立起了强大的生态圈。

    据胡玮介绍,平安智慧城的定位是,不碰硬件,不参与传感器、数据中心设备、制造等环节,“我们更多做的是SaaS和PaaS服务层。”这从其与华为、中国电信等通讯类公司合作可见一斑。

    他告诉记者,过往几十年平安在金融行业发展积累的技术和征信等金融场景中积累的能力,同样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把科技和业务场景结合的能力输出后,很快可以见效,但很多科技公司还需要不断将技术与场景磨合。比如人脸识别、微表情识别技术,一旦场景化应用能力不够,发挥效益就需要一定时间。”胡玮表示,平安智慧城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场景、大量数据和国际化的研究。

    同时,他强调过往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不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运营和迭代升级的过程。

    所谓生态圈和多场景应用,本质上是整合多方数据资源,深度学习后可提供更智能的服务。在前述论坛上,中兴力维董事长徐明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AIoT。其中AI技术必须通用化,并与行业深度结合。“在智慧城市里,如果不跟某一个应用场景、某一个痛点结合,那这个AI不可能落地,最终是要破灭的。而要解决这一点,AI必须要有IoT的助力,再有力量,没有数据资源也无能为力。AI最近最主流的技术就是深度学习,只有当数据多纬化、多元化到来时,AI才能在智慧城市里发挥最大作用。”

    华泰科捷CEO傅剑辉也认为,当前诸多企业在AI+场景落地,实际应用并不是很完美。“AI要有普适性,我认为AI往下走,首先它不会是一个泡沫,而是实实在在落在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个体的产品应用中。”

    这显示出当前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短板,同时,参与者的分工体系尚未完全明确是另一个难题。

    李技就指出,大型和小型企业当前重复建设多,造成企业运营成本高企。其间产生的供需矛盾,将会带来无论参与者还是使用者都难以普惠的现象。“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应有分层,大企业做平台体系,小企业在平台整合下做应用,企业也要完善商业模式和标准化指标体系,形成专业化分工。”

责任编辑:张瑾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