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解决方案中国首发,SAP联合沈自所推进中国智造

2019-03-29e-works 田耘

1934阅
2019年3月20日, SAP中国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SIA,以下简称”沈自所”)在沈阳正式发布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基于该解决方案搭建的示范产线同时亮相。

    2019年3月20日, SAP中国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SIA,以下简称”沈自所”)在沈阳正式发布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基于该解决方案搭建的示范产线同时亮相。该方案采用世界领先的模块化生产概念,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全程数字化智连,实现高度的柔性生产,进一步帮助中国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自适应重构,实现产线的模块化生产

    通过SAP 以工业4.0为蓝图的智能制造系统和中国科学院沈自所的WIA工业无线技术、工业软件定义网络(SDN)和工业互联网“物源平台”,传统产线被解耦为模块化生产单元,普通工站、配备有机器人的工站、以及装有机械操作手臂的AGV导航小车可根据产品设计的变化和现场设备的状态,进行自适应重构,极大降低了企业在个性化生产时进行产线改造的成本,显著缩短调整周期。

    在机械系统自适应重构的基础上,SAP ME制造执行系统、SAP EWM高级仓储管理系统和工控PLC紧密集成,让多种产品的混线生产成为可能,并基于车间状况自主进行动态工艺路线调整,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柔性。

    在IT和OT系统集成方面,除了ERP系统、WMS系统、MES系统、PLC控制系统之外,本次发布的解决方案还增加了AGV车辆管理系统、AGV车辆调度算法系统,进一步实现高效生产。

    强强联合,助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这一转变需要依托工业智能化。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也拥有很多智能制造的成功经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正是SAP的强项之一,此次在中国首发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看重的就是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巨大升级潜力,”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全球研发网络总裁柯曼先生表示。

1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全球研发网络总裁柯曼先生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李瑞成院长认为,“SAP中国研究院向来重视和本地合作伙伴的联合创新,结合中国客户需求共同开发满足本地市场的解决方案,并从中国带向世界,和沈自所的合作正是最好的例证。如今制造业正快速迈向定制化、服务化的新时代,双方的联合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向前发展,”

 1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李瑞成院长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表示,“沈自所与SAP中国研究院一同见证了工业4.0从概念到落地的发展历程。我们希望这条生产线为中国制造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多层次多功能的智能化自适应生产,更是整个价值链的互联和生态系统的集成,”

    同日,SAP与沈自所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意在继续结合各自优势资源和技术,共同推进中国工业制造的数字化升级转型。

2

SAP与沈自所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

    在发布会期间,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全球研发网络总裁、快速增长战略市场总裁柯曼先生,SAP中国研究院院长、SAP高级副总裁李瑞成博士接受了e-works记者的采访。

    记者:第三代示范性模块化智能系统与前两代相比的话,主要亮点有哪些?

    柯曼: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大规模个性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其最大的亮点是产线的模块化自适应重构。

    第一代示范产线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工业4.0的概念:如何把真实世界和信息世界联系起来。在第一代示范线里面,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机器人之间的互联,以及生产的部件和生产商所用的操作机器人之间的互联,同时也在探讨如何在这个生产线上,实现远程的维护以及实现柔性生产。

    而在第二代生产线当中,我们实现了生产线和业务流程的深度整合,包括和后端的销售环节的整合。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鞋的生产,第二代方案把鞋的生产和示范线互联起来,实现真正的规模化以及定制化。在零售端,销售点对消费者的脚进行度量,根据脚的尺寸,把鞋子的订单发送到生产线。除此之外,在第二代生产线上,还可以实现规模化以及个性化的生产能力,去模拟各种可能遇到或者需要面对的生产情形。

    第三代示范线实现的是价值链的端到端的整合,不只是原来从销售订单到生产车间。SAP把端到端的价值链拓展到生产车间仓库,以及整个数字供应链。在这个架构下,工厂真正实现了模块化的柔性生产,以及支持多产品的混线生产,实现了生产线的柔性重构。过去,在生产过程当中,如果发现某一个零部件供应商不能供应,工厂所做的反应就是终止该产品的生产。但是现在通过模块化的柔性生产线重构,工厂可以针对这个部件,在车间或者企业内部,去构件一个能够生产该部件的模块,弥补供应商不能提供的部件,从而完成最终产品生产。除此之外,在不同工位之间通过AGV小车把整条生产线进行柔性打通,全过程是没有人工干预的。

    李瑞成:第三代示范线去掉了生产线,用移动的车辆获取零件来完成产品的生产。该生产线可以用一些更经济的方式,到不同的工站去取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硬件,来组装成不同的产品,既能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同时又能够满足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对比。通常情况下,追求个性化和生产效率是相违背的,通过SAP的解决方案这两者实现了新的和谐。

    第三代解决方案较上一代还增加了车间仓储管理和云端销售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业务管理。客户可对订单进行全程跟踪,个性化订单在SAP最新的C/4HANA销售云中创建后,将无缝传递到S/4HANA,客户可在C/4HANA销售云中全程跟踪订单进度,直至交付。

3

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示范产线

    记者:企业原有的SAP管理软件如何过渡到自适应模块?需要进行哪些相应的改变?

    李瑞成:经过多年的发展,SAP有很好的蓝图和技术,通过云化技术可以把很多业务流程下沉到平台上,进行分装拆解,组成云流程。下沉的这个分装模块,开发者可以利用。SAP的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也可以调动这个模块,来做流程的调整。刚刚柯曼先生提到的第三代产品自适应模块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这个平台,任何一个传统的产品,都可以做云化。

    记者: SAP中国研究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二者合作契机是什么?

    柯曼:SAP和沈自所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确非常独特,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这是SAP全球各地的合作项目当中最为深入的,刚才李博士提到,借助SAP的云平台,SAP的云能力深入接触到机器人技术以及生产环节,其中机器人技术,是由合作伙伴研发的。

    第二,SAP是全球第一次构建的基于工业4.0的第三代自适应模块化的示范线。因为在这个生产线上,该解决方案实现了AGV、各个工站、各种机器人、以及仓储环节的高度集成。

    第三,在协作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独特性, SAP内部调动了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产品团队的资源和沈自所的不同职能部门、不同的产品线之间的团队进行整合。同时我们也带来了SAP中国研究院以及SAP研发团队的专家资源和沈自所进行联合创新。

    双方的工程师有互相学习的机会,从SAP的角度,工程师研发人员可以了解机器人技术,以及如何去管理来自于生产线的技术所产生的数据流。而沈自所通过和SAP的合作,了解了如何架构这些数据,使得这些数据更易于访问,从而支持商务分析应用。

    李瑞成: 双方的合作具有互补性,因为SAP要做一些探索需要不同的研发设备,包括从wifi到智能设备、到机器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拥有硬件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SAP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致力于工业4.0在中国的落地,这也是符合中德两国政策的共识。

    记者:沈自所和SAP之间合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种模式是否在中国的其他企业,或者是研发单位,诸如有类似的合作模式?

    柯曼:首先SAP对于合作伙伴抱着一种开放合作的态度。SAP不会跟任何一个合作伙伴,包括沈自所在内,有排他性的嫌疑,从合作伙伴的角度来说,沈自所本身也有很多的合作伙伴。SAP在选择合作伙伴,都是希望在目标领域领先的机构或者是企业。那么沈自所在自动化以及机器人技术方面明显是一个市场的佼佼者,双方合作也是非常的富有成效。

    记者:在数字化变革的大趋势下,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李瑞成:数字化的转型,应该是未来五年到十年时间谈论最多的话题。数字化转型在中国怎么走,我认为应该有几大步骤,第一步是“自动化”,第二步是“信息化”,第三步是“数字化”,第四步是“智能化”。每个步骤并不是没有完全的跨越的可能性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时候也可以实现智能化。

    我个人认为,企业在推进数字化变革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自身的痛点,逐步推进数字化变革,以点为突破口,再拓展到面。因为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有自身具体的特点和需求,不需要盲目跟风。 

责任编辑:田耘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