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百家争鸣的工业互联网市场,我国企业如何才能胜出?

2019-06-12中国智能制造网

717阅
自2017年发布鼓励性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国内已有上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涌现,同时资本和需求市场也给予了高度的青睐。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其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就类似于各种“操作系统”之于手机、电脑,通过上下连接各种设备、仪器、产品及智能化的应用,为工业制造业发展带来新变革、新引擎与新动力,从而推动行业与经济迈入智能化、信息化的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日渐迎来了良好机遇。自2017年发布鼓励性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国内已有上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涌现,同时资本和需求市场也给予了高度的青睐。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群雄逐鹿时代!

    发展驶入快车道

    据《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9)》最新显示,国内现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已经达到了上百家,具备影响力的平台数量也已经超过了一半。其中不乏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海尔、宝信等传统工业企业,富士康、中联重科等大型制造企业,以及黑湖科技等创新型企业打造的各种多样化平台。

    而作为互联网的下半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还在被工业互联网吸引而来。他们有的希望借助平台为工业界赋能;有的希望利用平台转型升级自身发展;还有的则希望通过平台大赚一笔……虽然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但不断涌进的企业方却让工业互联网诞生出了庞大的市场蓝海,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预测,从2017年到2020年,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从5000亿元不到突破到7000亿元,同时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也将在2023年增长至140亿美元左右,不仅达到的规模十分喜人,而且高达30%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也令人惊叹。

    鉴于此,投资方与政府方也相继加入到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之中,分别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不同支撑。未来,结合企业方的持续加码以及需求方的不断释放,四方共同的注力有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一步提速、进一步深入。

    三大问题阻前进

    不过,工业互联网虽然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但我国当前的发展还无法将这片蓝海彻底转化,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工业互联网起步晚,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而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发展存在不少的限制因素与问题。

    眼下,制约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和标准规范。

    其中,网络安全是制约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最大隐患。因为在高度智能、网联的情况下,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倘若得不到保障,将会让整个工厂、企业甚至国家置于开放环境之中,其中相关数据、信息和隐私遭入侵将会带来致命性打击。故而,如果不能解决网络完全问题,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也就无从谈起。

    同时,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另一因素。由于工业互联网融合了工业、信息等多方面技术,应用过程中夺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极高,人才可以说是保障市场发展的必备元素。但目前,我国市场上相关的人才十分稀缺,引进人才成本又过高,人才培养体系也还没建立健全,解决人才难题不容乐观,这让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略显严峻。

    此外,标准不足也是制约我国工业互联网成熟的又一因素。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来说,数据采集是基础。不过由于目前国内制造业门类多而杂,各种技术与装备标准有所不同,使得数据采集十分困难。与此同时,平台提供商直接服务、标准上的不统一,也让行业应用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可以说标准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

    企业胜出这样做

    那么,面对如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我国企业又该如何做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抢先占领行业的发展高地呢?

    不少业界专家认为,首先企业要找到符合自身的好定位。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需要将自身的认识从单纯的提供技术、产品来盈利,转化为给行业提供发展的“黑土地”。简单来说就是,平台方要拥有自己的造血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打通上下游,将自身的经验、技术和服务提供给上下游企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另一方面也可以每开辟一个细分行业,就牵手一家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互惠来共同发展。

    其次,平台方要有长期作战的实力和心理准备。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发展的共通项目,构建一个“大而全”的平台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长时间的细分行业应用测试。这些都需要平台方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来完成,而且也急不来。未来,为满足行业市场的不同需求,平台应用的趋势将会是多样化,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企业只有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兼具强硬的实力,才能在机遇到来的那一刻顺势而上。

责任编辑:田耘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