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概念股集体上涨,让一家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供应商颇受关注。随着一波强势拉升,耐世特(Nexteer)股价创下了2018年4月以来新高,市值超过330亿港元。
始建于1906年的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前身是德尔福沙基诺转向系统公司,这家百年老店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见证了汽车产业的起起伏伏。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耐世特伴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11年是耐世特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航工业收购当时通用旗下的耐世特汽车转向与传动系统业务,为耐世特迎来又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持续引领着汽车转向及传统系统技术的发展。

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示意图
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时代,耐世特通过在全球范围部署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将数据化能力建设成为支持公司快速发展的可快速复制的核心能力,推动集团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落地与固化。在过去的十多年里,IT战略成为支撑耐世特快速发展的关键。随着IT战略的推进,耐世特开启了中国“云”之旅。
百年耐世特
作为一家专注于为整车制造商提供转向及传动系统的全球性供应商,耐世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0多年前的“通用汽车家族”。截止目前,耐世特业务遍布北美、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在全球拥有超过13,000名员工,共建有27个工厂、3个技术中心、14个客户服务中心,为全球60余家整车制造商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于201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耐世特的产品包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转向管柱和中间轴、动力传动系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以及自动驾驶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耐世特是一家从整车厂里成长起来的企业,也是全球为数不多将核心工程布局全球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在百余年发展历史中,耐世特一直专注于汽车转向和传动系统,在产品和技术积累上有着先发优势,这也使得耐世特能更深入洞察和了解整车厂对转向系统的需求,甚至引领客户需求。
耐世特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5年,通过和凌云集团合资建厂,继而随上海通用在上海建立工厂,又先后在芜湖和苏州等地建立工厂。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遭遇28年首次负增长,整个行业都处于谨慎乐观状态。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却不能停下发展脚步,更应加速迎接变革。在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由液压转到电动助力的大背景下,耐世特的驾驶辅助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进化出了线控转向系统、静默方向盘、可收缩管柱、网络安全系统等一系列创新。

耐世特位于苏州的亚太区总部
2019年,耐世特苏州被集团公司定位为耐世特汽车系统亚太区总部,全面负责耐世特在亚太区的运营战略和实施。紧接着2020年1月,耐世特亚太区新技术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开业,进一步加强工程技术能力的全球化,同时提升本地技术支持的实力。
被重新定义的IT
为支撑企业的提速发展,IT战略在耐世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在被重新定义。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与企业业务的深度融合,IT技术不再只是企业业务的辅助工具,而是驱动业务不断创新升级的关键要因。对耐世特而言,如何在全球范围部署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充分发掘数据作用,将是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过去十几年中,耐世特在不同阶段的IT诉求不尽相同。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后三年,耐世特经历了从德尔福脱离进入通用汽车、继而被中航工业收购的历程。在这个阶段,耐世特首要任务是建立独立的IT体系,从旧有系统中分离出来。
2011年到2018年期间,耐世特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赶上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耐世特的IT战略主要服务于爆发式的业务增长,包括以IT战略支撑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的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
2018年之后,耐世特的IT战略进入到一个平稳发展的新常态。在汽车行业进入微增长,同时向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技术领域转型的趋势下,耐世特更加注重IT内功的修炼,打通从系统到设备的数据串联与整合,让数据产生更大价值。
在耐世特亚太区IT总监刘哲看来,耐世特IT核心价值的关注点在于实现企业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优和客户体验最佳。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数据化能力建设成为支持公司快速发展的可快速复制的核心能力是重中之重,QAD成为了支撑耐世特IT战略的重要伙伴。
升级QAD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耐世特原有的ERP系统已经无法为快速增长的业务提供支撑,耐世特亟需一套管理系统帮助搭建能够在各个子公司直接使用的标准化业务流程。
让刘哲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耐世特启动了中国区ERP升级项目,从老版本ERP升级到最新的QAD EE企业版。在5个月时间里,耐世特不只是对原有ERP系统做了升级,同时也打造出统一的流程架构,通过高度的标准化定义,支撑企业集中化管理。
刘哲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集中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阶段,借助QAD EE新版本中的财务模块、供应链管理和IT管理,成功解决了耐世特不同工厂统?流程、统?管理的需求,也为此后五六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6年,耐世特继续对QAD EE系统进行优化提升,陆续上线供应商门户SCP、成本分析Cost Allocation等模块。得益于耐世特将各个工厂统一到?个平台的优势,这些应用系统得以?次性推广,最大程度避免了各个工厂的重复投资,而且极大提升了上线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耐世特成立了全球虚拟ERP团队,全球范围里的所有用户,如果无法解决区域一级的问题,可以汇报到全球耐世特QAD团队进行解决。在这个虚拟团队中,既可以根据公司要求为耐世特开发和实施全球最佳实践,还可以推动并支持ERP系统内的持续改进并改善ERP流程;对相关系统问题进行故障排除、跟踪和解决;以及支持新产品测试、补丁程序和系统升级。

耐世特全球虚拟ERP团队
对于一个有着27个工厂、3个技术中心、14个客户服务中心全球化企业,QAD EE系统的实施无疑是成功的。但刘哲深知,一些敏锐的企业已经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更加主动地进行着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企业上“云”,是耐世特绕不开的议题。
上云实践
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耐世特全球就启动了ERP云迁移计划,成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后来也证明,迁移到ERP云之后,耐世特得以通过最佳成本保持系统扩展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随着耐世特欧洲、北美业务迁移到标准的QAD Cloud服务后,亚太成为全球最后?个没有上云的区域。
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2013年,刘哲带领团队做过一次ERP上云的SWOT分析。尽管当时耐世特波兰已经成功迁移到QAD Cloud服务上,但综合评估下来,不管是国内IT人员对云的认识尚不足,还是数据中心只能选海外,亦或是没有太多云运营经验等原因,耐世特认为当时在中国推进ERP云服务的时机并不成熟。
时间来到2019年。一方面,耐世特在全球范围内的ERP云运营经验更加丰富;另一方面,QAD智适ERP云平台已成功落地到阿里云上。

耐世特将ERP环境迁移至QAD位于阿里云的平台
这为耐世特的中国“云”之旅提供了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耐世特CEO和IT高管团队去阿里巴巴总部进行了一次考察,完全打消了在技术实力和信息安全方面的顾虑。
2019年6月,耐世特与QAD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进行云端ERP部署并将在智能智造方向和QAD紧密合作;2020年6月15日,耐世特正式将on-promise部署的ERP环境迁移到了QAD位于阿里云的平台,成功实现云部署。
刘哲坦言,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上云历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整个项目几乎是通过不见面的方式完成的,耐世特、QAD和阿里云三方项目成员,基于阿里钉钉进行主要的沟通协作和系统部署。刘哲说,也正是因为云技术的诸多优势,让耐世特没有因为疫情打断项目部署的节奏。
5个月时间,耐世特平滑地完成了QAD EE系统向Cloud服务的迁移。耐世特成为部署QAD中国云的第一个客户,也是第一个使用SD-WAN作为网络连接到QAD云平台的中国企业。
通过系统上云,耐世特初步实现了2020年IT预算节省10%的目标,并通过云技术实现了“Nexteer One系统”的IT战略。进一步的,耐世特将在五年内实现ERP总体拥有成本节省3%的目标。
具体来看,云ERP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改善业务流程和提供业务连续性。通常情况下,企业级服务器每五年需要更新换代,从而支持企业正常的业务发展需求。上云之前,耐世特的服务器就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节点,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发生并且更加频繁,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部署云ERP后,避免了周期性?次性大额支出服务器及相关硬件设施,采用按月云订阅支付方式,使公司的现金流更健康。
上云后的效率提升同样显著。据刘哲介绍,借助系统集中部署的优势,耐世特由最开始2014年单工厂ERP上线5个月的实施周期,逐步优化到2019年单工厂ERP加配套工作流OA一共只需2个月的状态。进一步将系统推上阿里云后,由于省掉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配置时间,有望进一步将实施周期由按周计算降低为按天计算,实现ERP上线由月到周到天的迭代。
深化运维
对耐世特来说,上云并不是终点,更高要求的运维需求随之而来。
刘哲说,“运维工作的有条不紊对于IT服务的质量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而面向云计算的IT运维也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就是依托于新的强大灵活的云环境,实现业务部门按需的IT服务,为企业顺利的运行与发展助力。”
系统上云之后,耐世特和QAD每个月会召开例会,评估上个月ERP系统运行情况,譬如计算资源是否达到上线、存在哪些可能的预警等等。阿里云平台也提供了一系列简洁清晰的功能,让耐世特IT运维人员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刘哲指出,得益于阿里云管理平台强大的功能,运维人员可以十分高效且易用地工作,在云管平台上可以进行几乎所有云产品的管理及操作。在移动设备上,也可以随时随地管理云端资源。
在刘哲看来,不管是上云部署还是深化运维,对耐世特、QAD和阿里云三方都是一个互相探索与学习的过程。来自耐世特一线的业务需求、QAD在管理应用软件领域的经验、阿里云在IaaS和数据库领域的技术积累,三者相互碰撞和融合,最后部署运维出来的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好系统。
当然,这也为三方的深入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QAD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数十年的经验,以及阿里云的数据分析和AI能力,耐世特有望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更进一步,更好地洞察客户需求,提升生产计划的准确率,实现更宏大的智能制造愿景。
后记
作为QAD中国云第一个客户,某种意义上来说,耐世特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了ERP云转型的典型示范。因为在上云道路上,耐世特并非一蹴而就,也历经过观望和审慎,继而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评估,揆情审势,最终实现了业务上云。
在企业竞争力中,耐世特一贯强调自身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卓越的制造能力、以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上云之后,更加灵活和高效的IT战略,正成为耐世特的发展利器,助力企业向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成本和更佳的客户体验迈进。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