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整合逆向物流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2021-05-26童昕

1898阅
本文在回顾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逆向物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国内目前企业参与回收体系建设的两种策略——高值再利用与低值再循环——所而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据此提出针对当前我国EPR制度发展的建议,以激励生产者更好的参与电子产品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1 研究背景

       逆向物流系统是指以价值再造和合理处置为目的,通过有效规划、实施和控制,实现产品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物流管理系统,包括原料、库存和产品流动,以及与物流过程相关的信息管理。以退换货和返修为目的的逆向物流早已存在,但在传统销售模式下,发生频率较低,因此不是企业物流系统关注的重点。以美国为例,2004年逆向物流成本约250亿美元,仅占全国物流成本约4%。但随着互联网销售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对企业产品消费后废物管理责任的新要求,产品逆向物流需求快速增长。逆向物流正在被逐步整合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架构中(图1),从而成为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逆向物流系统作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构成

图1 逆向物流系统作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构成(资料来源:Srivasiava.2008)

       我国2008年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提出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纳入废物管理体制框架内,并于2009年出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条例》,明确了生产者需要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理责任。但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仅明确了生产企业缴纳回收处理基金的责任,而没有直接赋予他们回收产品的责任。事实上,加强逆向物流管理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完善售后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维护品牌形象至关重要。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逆向物流管理系统及时跟踪产品使用的情况,了解客户反馈,改善产品设计。因此,即使缺乏法律对生产者回收责任的明确要求,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生产者参与的潜在需求。特别是,目前回收环节的不规范、不透明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废物管理中的瓶颈,如何在制度建构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设计回收模式,创造激励机制,吸引生产者的参与,从而真正体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初衷,促进产品生态设计的推广,和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的转型,是当前完善电子废物管理体系的关键议题。

       本文基于2016-2017年开展的国内电器电子产品EPR试点和有资质处理工厂调研,发现国内生产者近年来在摸索可行的回收体系建设路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模式。这里重点介绍两种模式,并结合EPR制度建设,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2 绿色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2.1 回收体系结构

       图2展示了与正向供应链整合的逆向物流的基本结构。在传统正向供应链中,产品是从原料到消费者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但随着发达国家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出企业需要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废物管理责任。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回收体系侧重于最终的废物处置,在废物处置环节增加针对复杂产品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环节,因而总体上还是废物管理的延伸。但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逆向物流并不仅仅是将废弃后的产品从消费者手中收回,而是需要在原料、零部件、维修、二手市场等复杂的网络中寻求尽可能增值的循环利用机会。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下,这个过程往往与正向物流分离,通过分散的回收业者围绕二手市场建立起传统的回收体系。这种传统回收体系在拥有较大的低收入群体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更加活跃。在学习西方废物管理制度和技术的过程中,如何维持原本就存在的再生利用市场的活力,就成为逆向物流系统设计的一个难点。因而,研究者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提出两级回收系统的想法,利用传统回收网络建立接近消费者的收集中转点,再配合循环再利用的需要,增加检测评估的环节,实现污染控制,并提高再生利用的价值。

整合供应链下的逆向物流系统基本构成

图2 整合供应链下的逆向物流系统基本构成

       2.2 回收体系转型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引入给传统回收体系带来转型动力,但更根本性的系统转型动力其实来自商业模式的重塑。互联网零售模式加速了产业链的扁平化,并催生以共享服务模式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要兼顾诸多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这其中物质产品的所有权转移的必要性逐步淡化,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通过正式的法律制度和非正式的消费文化习俗影响着生产消费过程的价值流转与责任分配。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使得企业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原料循环、零件更新、维修再利用中获取新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经营的成本、收益与风险。这成为促进生产企业全面将逆向物流纳入供应链管理最根本性的动力。但现实中,这种转型动力目前还只发生在产业链的个别环节,或者个别品类的产品。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以新产品销售作为价值创造的核心,新产品与翻新产品在市场上必须有效区分,才能维持新品的高价值。为了区分二手商品和新品,企业必须在供应链管理上对新品和再生品做严格区分,因此逆向供应链很难与正向供应链真正实现整合。从长期来看,恰恰是这种共享式的服务经济转型是逆向物流发展最终与供应链实现完全整合的前提,而物流系统的信息追溯功能不断完善,为生产者通过材料回收和再制造实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2.3 逆向物流关键点

       逆向物流体系建设针对服务的目标,需要建立一系列操作性的技术标准。正如前文分析所示,挖掘循环利用的价值需要物流系统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控制污染有需要降低流动的复杂性,两者平衡成为逆向物流系统设计的关键。

       首先是产品进入标准,也就是决定一件产品是否进入逆向物流系统,这一步对于整个系统的管理和成本控制非常关键,我国目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立法从污染控制的目标出发,仅针对废弃产品,但无论处理厂还是生产企业,如果参与回收都希望能包括可以翻新再制造的旧产品,结果在废与旧之间的灰色地带产生较大的矛盾冲突。因此,在进入标准的设定上需要按照产品类型和回收渠道进行有效区分,原则上公共部门支持的回收体系和处理厂应该接受所有的废弃产品,而生产者可以考虑定向搜集自己生产的产品或同类产品。

       其次是收集转运渠道细分,也就是指根据进一步的处理方式对所收到的货物做出粗略的区分一一维修、再制造,还是材料循环?如果有可能进入维修或者再制造环节,收集运输环节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保护产品的状态;相反,材料循环则对产品的运输保护要求较低,大批量运输的成本相对较低。

       上述两个环节是逆向物流从废物重新进入工业系统的关键环节,也是从传统回收体系向现代物流系统转型过程中成本投入最高、风险最难以控制的环节。

3 企业应对策略

       在国际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部分知名的电器电子产品品牌企业探索回收体系建设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市场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些模式创新,总体上呈现出高值再利用与低值再循环的分化,并对传统回收体系造成较强的挤压。

       3.1 高值再利用模式

       高值再利用模式以二手市场为目标,通过第三方回收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平台与品牌企业合作,提供以旧换新服务。这种模式与传统拆解作坊的翻新再出售不同,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基本上不会对出售的二手产品进行任何拆机组装的操作,尽量保持产品完整,避免了元器件重用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明确二手产品定位,与生产企业的新品销售实现严格区分,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而生产者还可以通过入股、以旧换新合作等方式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分享一定的二手市场的收益。因此,这种模式对知名品牌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

       这种模式对回收产品设定了较高的进入标准,以损坏程度较低、功能齐全的二手优品为主。控制进入标准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根据消费端用户的信息输入,对产品价值做初步预估;然后在用户通过逆向物流将产品送到回收平台的测试中心以后,回收平台会对产品的状态进行再次检测评估。实际确认返还给消费者的价值根据回收平台的检测评估结果为准。

       由于二手市场价值相对较高,这种模式可以承担的物流成本也比较高。逆向物流渠道可以使用线上订单+快递运输,其中甚至包含了消费者如果不接受回收平台的估价而产生的产品退回的物流成本。通过对产品进入标准的严格控制,第三方回收平台只需要对回收产品做基础的表面清理,并附上二手品标签,就可以通过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重新流入市场。

       高值再利用模式目前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体积较小、价值较高的产品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以回收宝、爱回收等为代表的,颇受风险投资青睐的创新企业。

       3.2 低值再循环模式

       低值再循环模式以环保处置为主,企业利用自有销售网络或者外包回收服务,通过回收箱、以旧换新等方式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由于大部分产品都是无法再重复利用的废品,因而收益主要来自材料回收。传统回收渠道在零部件再利用方面相对灵活,因此回收收益可以负担一定的物流成本。但国内废弃电子电器回收管理法规实施以后,有资质的回收处理企业因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在元器件再利用方面的灵活性大幅度降低,一方面环保治理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再利用市场压缩,因此必须依靠政府补贴资金才能覆盖回收成本。

       这类模式的产品进入的标准以国家针对有资质的处理企业基金补贴的回收处理认证标准为依据。只要符合政府补贴标准的产品,有资质的处理企业回收价格相对市场回收价格就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很多区域成为市场废品流向的实际定价标准。尽管传统回收系统的价格不稳定,促使部分处理企业尝试将回收网络延伸到社区一级,直接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弃产品。但市场竞争的结果,传统回收系统的价格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处理企业在实际回收过程中依然主要依靠传统回收系统。

       生产者在与第三方合作开展“以旧换新”的市场推广活动过程中,对产品进入的控制并不严格。因此高值利用模式的第三方平台也往往不拒绝低值产品回收,并愿意按照生产者的要求将符合高值再利用要求的产品交给有资质的回收处理厂处理。但矛盾的焦点在于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到底应该由谁来负担。特别是体积较大的大家电类的产品,物流成本占回收处理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作为二手品再销售的价值却普遍比较低,因此物流成本分担的问题也特别突出。

4 展望:EPR制度建设

       中国的EPR制度以从生产者收取回收处理费用补贴有资质的处理厂为特点。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是以建立能有效控制污染的废物管理系统为目标的。但是EPR制度设计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改变废物环节的责任划分,促进生产者在源头设计和商业模式上的转变,从而在根本上扭转废物增长与经济发展并行的趋势。从国外EPR制度发展来看,企业参与逆向物流系统主要有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两种模式。前者是指多家企业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给第三方组织,由第三方组织代表众多生产企业组织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工作。后者则是单个企业将废品回收整合进自己的售后服务系统,仅面向自己的客户提供废弃后的产品回收服务。目前国内外正式的EPR制度大多采取了集体责任的模式,这种模式对现有的销售商业模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高值产品的生产者针对自己客户提供包含废弃回收处理在内的整体资产管理服务的实践则由来已久。从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模块化和可升级能力等方面来看,个体责任显然对生产企业开展环保设计、提高零部件的循环利用水平,以及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更有激励。因此,环境意识较强的企业普遍在基于集体责任的EPR系统要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个体责任商业模式,以强化企业在绿色市场中的品牌价值和差异性。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对未来逆向物流系统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4.1 逆向物流模式多元化

       中国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在EPR制度的激励下,呈现出一些模式创新的趋势。无论是高值回收、传统回收网络,还是社区回收体系,近年来都普遍采用了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模式创新,提高了对物流流向的溯源管理水平。这些模式创新分散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并且不同产品种类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不同企业的策略反映出市场化条件下,不同模式的现实可行性。总体上需要EPR制度结合地域和产品特点,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促进创新模式的改进和发展。

       4.2 逆向物流信息透明化

       创新模式向高值再利用和低值再循环两个方向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客观上已经对传统回收渠道造成了比较强的挤压。从市场反应来看,传统渠道内部已经出现自发的调整,在分化的市场中重新定位。无论高值再利用还是低值再循环,传统渠道中的中小企业仍然是回收再利用的主体,而各种平台的主要优势还是信息的透明化,因此从政策干预的切入点来看,利用市场自发的信息透明化来降低政策监管成本是最有价值的。

       4.3 建立逆向物流价值分享新机制

       目前回收体系转型的难点在于低值再循环模式依靠再生利用价值难以完全覆盖逆向物流成本。但综合整个逆向物流系统的价值再造潜力,最终废弃的回收和处置成本所占的比重很低。真正的困难在于整个逆向物流系统中的价值再造如何在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之间实现有效的价值分享。而这正需要作为整个价值链龙头的品牌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中真正发挥整合与协调的作用。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1)
  • teamczyx7-15
    万能发帖软件 www.teamczyx.com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