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是商品化社会出现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势,其主旨在于通过对产业链条中各类资源的管理,从而实现对自身经营的保障。不过,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生产的变革,人类商品制造的复杂程度日益提升,由此也导致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化。例如,传统商品社会的制造,供应多是单一工艺流程供应。在我国古代时期,服装产品的制造,仅需要保证丝源头、纺织、裁缝、刺绣、销售五个步骤,并且采取逐级变化的方式,并不会出现交叉。而当前服装业则需要考虑多种原料,以及工业化的剪裁制作工艺,由此,必须要对各个源头进行管理。而由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则需要对供应链管理展开优化,由此保证自身的生产和经营。
1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系统
供应链可视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其中得到较多认可的说法为Vernon Francis所提出的定义,即通过特定手段实现对供应链管理中各级元素的实时信息收集,并能够通过信息的变化准确为供应链管理作出反馈。在定义的描述中,特定手段所涉及的方式较多,如数字化、数据化、可视化等。而实现管理的本质,无疑在于实时性收集以及信息的分析反馈。由此可以发现,本文所探讨的可视化系统,主要包括五个层面构成:第一,显示层。显示是实现可视化的基础,可以理解为“看到”,在当前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所谓的显示是指通过特定描述方式,在对信息加工后,提供给使用者容易理解的信息,如语音、视频、图片、图形等;第二,数据收集层。即实现对各个供应链变化信息的实时收集,其中包括供应状态、错误反馈等信息的汇总;第三,应用层。主要用于对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操作,其中包括信息交流、订购服务等常规的供应链管理方式;第四,保密层。供应链所产生的信息可以反馈出一家企业的全部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经营中各类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所以,可视化系统中需要构建保密层级,由此实现信息的基本防护;第五,数据层。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汇总及反馈,同时在特定数据存在标准的情况下,也用于信息“报警”的数据支持。
2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可视化可解决的问题
2.1 产品追溯以及防伪
在供应链管理实现可视化之后,首先能够实现更具效率的产品追溯。即通过可视化系统的管理,可以更加有效查看从产品的原材料制造和采购开始,至经过各类生产环节后所形成的产品。事实上,按照上文中所述,在人类早期的商品社会中,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相对较为简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从无到有需要复杂的流程。而当产品出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信息依据,意味着难以锁定问题的源头。在通过可视化管理过程中,则可以更为快速的实现该功能。例如,“三鹿事件”爆发后,企业并没有在短时间内确立问题的根源,以及给民众反馈较大,由此导致三鹿集团的破产。同时,产品的追溯除了实现管理之外,还能够有效对造假问题进行管理。因为很多造假的过程,采取了仿制过程。例如,药品市场中的印度仿制药,主要是对其他药品的最终生成结果进行仿制。即,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难以通过药品成分区分出仿制药。不过,在可视化系统的帮助下,能够实现对各类成分的溯源,从而凭借原材料特征进行区分。
2.2 改善库存效率和防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品的生产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和市场反馈的结果保持完全一致。简单来说,当产品投入到市场后,就会出现预期销量、滞销、脱销等多种情况。而预期销量也仅是接近企业的判断,从而保证产品库存成本的控制。不过,市场的变化却导致此类状况较少出现,即大部分企业都会存在因市场判断失误,而导致库存成本提升的状况。另外,一些特殊原料的采购难度较大,一些企业也会采取存货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成本便会进一步提升。而通过供应链可视化系统,以物联网为载体提升产品原料、产品生产、产品存储的沟通效率,无疑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诸如此类的状况。另外,可视化系统的另一优势在于能够实现防盗,即通过系统的信息反馈和产品的明确记录,能够保证流程转换之间的安全性。
2.3 有效控制在途运输和发货管理
在途运输是指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在网络时代未来临之前,主要掌握信息的方式,是在于无线移动业务的沟通。但是,其沟通成本较高,并且实时性较弱。而采取物联网机制,在GPS的配合下,企业无疑能够有效掌握货物的运输信息。另外,在发货管理层面,则可以借助RFID标签,通过标签信息读取的方式,快速进行产品的清点。
3 结语
本文以物联网为基础,展开了对于供应链可视化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于系统的构建,以及提出五个层面的必要措施,构建了系统的基本出行。同时,也对系统应用的价值展开了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由此为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