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数字化技术支撑裕同科技创新之路

2020-07-08e-works整理

1272

一、企业简介

    裕同科技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深圳,2016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831)。从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排名行业百强第一名。裕同科技是国内领先的高端品牌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于数十家世界500强客户及数百个高端品牌,为消费电子、大健康、烟酒、化妆品、食品等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有竞争力的包装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并致力于持续为客户提升品牌价值。

    裕同科技实行集团化管理,截至2019年12月,已拥有57家子公司和7家分公司,在珠三角、长三角、华东、华南、华北、西南以及越南、印度、印尼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并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区设有服务中心,超过20000万员工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裕同科技始终将“坚持自主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作为核心战略,设立了裕同研究院,2017、2018年研发投入均超过营业额的4%,拥有丰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累计有上百项行业领先技术,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创造力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CIO个人简介

    曾勇松,副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本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取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硕士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拥有超过20年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项目管理及系统设计、开发及实施的从业经历。

    从2000年开始,先后供职TDK、Hitachi等知名外资企业工作,从事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曾与Samsung、Maxtor、Hitachi等项目团队联合研发和实施MES、ERP等大型核心信息系统,具备领先的国际视野和企业经营战略思维;

    多年主持大型上市工业企业流程与IT部门总监岗位工作,擅长企业信息化规划、组织运营诊断与分析、企业组织与流程优化等;

    成功在裕同科技等企业主导EHR、SCM、PLM、SAP ERP、APS、MES、OA、资金管理等信息化系统规划、研发和落地,实现了将企业战略支撑、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有效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取得丰硕的成果;

    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深圳CIO协会理事、华南CIO联盟、e-works智能制造同学会、成立信息化服务公司、参与印刷包装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制订等相关组织与活动,积极推动与传播流程信息化与智能化理念、推动行业标准制订,投身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贡献社会价值。

曾勇松 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流程与IT中心高级信息化总监

图1 曾勇松 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流程与IT中心高级信息化总监

三、个人信息化从业经历及主要业绩

    规划先行:结合公司战略,制订集团整体信息化架构规划,推动集团信息化、数字化文化建设和赋能,实现全集团对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认知与认同,将信息化、数字化推到公司战略高度;

    安全体系:完成高可靠安全体系构建,通过“两化融合体系”认证和二级等保安全认证;

    知识产权:在集团内,完成近20项软件知识产权认证;

    社会责任:全面参与(部分主导)完成国家行业智能工厂标准制订;

    战略支撑:构建以生产计划体系(PMC)为核心,全面打通销售、工程、计划、采购、生产、仓储、物流信息流与数据流的行业快协同和交付系统,以有效应对行业多批少量的业态与发展趋势,并在集团大范围落地,大大提升了预测准确率和交付效率;

    运营支撑(降本增效):自主研发WMS、MES、物流系统、供应链平台,并在集团全面推广,将库存准确率、WIP准确率、TEEP等指标提高到90%以上,实现了财务高效、准确核算;通过在线供应商管理、在线招投标、在线询价核价、在线叫料、在线对账等,实现了全集团阳光采购、高效协同、全流程透明,大大提升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10%以上;物流系通实现了在线招标、在线定价、车辆管理、吨位管理、在线预约、在线回单、在线对账,全过程实时透明、高效,降低年度物流费用10%以上;

    资金管理:上线资金系统,并实现资金系统与ERP、OA、费用报销、员工薪资核算等系统的全面集成,实现了业务、财务、资金流的全面统一,凭证、支付排程等全部自动产生,大大提升财务账务、支付效率;同时,通过资金系统的资金归集与调拨、投融资管理、资金预算,实现了全集团资金统一、高效、透明管理,降低了资金管理风险、提升的资金管理与运营效率;

    战略引领:推动公司向互联网包装转型,自主设计和开发完成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云ERP系统,系统提供在线接单、在线定制、系统自动排程、IOT、仓储管理、在线采购等功能,协助公司云包装事业部2018年完成4.5亿营收;为配合公司生态战略,自主研发供应链云平台,支撑了全集团供应链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对账和支付等高效运营;

    创新:将微服务等架构应用到供应链平台开发,积极推动云端部署、SaaS化架构的应用,推动构建行业生态平台建设;通过自主和合作开发模式,完成智慧园区设计、研发,成功在公司部分园区上线(含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将区块链、自然语音识别等应用到供应链平台,提升用户体验和安全性;完成东莞纸板、纸箱、礼盒等样板智能工厂建设;推动全集团IOT(机器全面互联);

    战略协同:根据公司3年翻一翻和国际化、多元化战略,全面规划SAP ERP在全集团的推广,并成功完成第一期实施(约占40亿营收范围),并启动了第二期(约25亿营收范围);推动全面预算系统的立项和选型,升级原自主开发的预算管理系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开启全面战略协同、战略落地、战略执行的新的流程与信息化管理篇章。

四、近2年在企业主要推进的智能制造项目

    1)以AP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为核心多批少量交付协同体系:以订单/预测管理系统为驱动,以MES、WMS为支撑,以采购供应链系统为纽带,拉通销售、计划、采购、生产、仓储、物流、财务/资金全流程高效信息化协同;通过自主研发的供应链平台,实现在线供应商管理、招投标、询价/核价、在线对账、在线结算等功能,实现了阳光采购、高效内外协同;通过BI技术,自动推送或系统分析报表、驾驶仓等为各级管理层提供可视、透明、及时的决策支撑,取得以下绩效:

    以APS为核心的体系先后在龙岗裕同、东莞裕同、苏州裕同、合肥裕同、上海裕同等集团下属分子公司成功实施:龙岗裕同的计划人员从项目前的13人负责营收6000万,到项目后的9人负责营收1亿且整体交付平稳;原材料库存天数下降3天;东莞裕同计划达成率提升到90%以上;非生产物质周期从12天下降天5天,订单预测准确率提升50%以上,计划人员办公效率提升30%以上;合肥裕同仓库准确率提升至99.8%,生产报工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9.5%;

    供应链系统推广:2019年,集团全面推行在线招投标,综合采购成本同期下降8%;

    物流系统:2019年,集团全面推行物流系统,物流成本同期下降约11.3%;

    BI(决策支持):成功开发运营分析报表、财务报表、日损益报表等,实现数据萃取、经营分析、日损益等实时透明化管理;烟台、苏州、龙岗等BU以该平台为基础,成功打造高效、精细核算和管理体系,实现高绩效运营;

    管理协同:通过OA的上线,并实现与费用预算、报销、移动化,提升办公协同效率,费用可控、过程透明、无纸化,办公效率提升100%;

    在线审计与合同管理,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和合同管理效率。

    2)SAP ERP实施:为支持公司海外布局、多元化发展总体战略规划,2013年起开始规划ERP的切换升级(SAP);2018年10月~2019年5月,完成SAP ERP第一期上线(石岩、龙岗、许昌、模切商标、君信、集团财务、裕同精密等单位上线,覆盖营收近40亿范围);第二期(华东)项目稳步推进中。通过SAP ERP项目,建立了集团物料、客户、供应商等主数据管理规范、流程、组织、制度与平台,为后续的数据规范、分析、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财务月结时间提升到5天(比原来快2天);12月份提升到3天;为适应云计算发展趋势,将ERP系统部署到云端,加快了工业企业信息化上云步伐。

    3)智慧园区建设:通过与合作伙伴协同研发,设计和开发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在集团大岭山园区上线(预约、门禁、车辆、安防、员工自助等),减少后勤、保安等人员约8人,年节约成本超100万;并逐步向其它园区推广和对外技术输出。

五、个人在智能制造工作中的体会

    当前,万物互联和智能制造热度空前,推动和催生着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被重新定义,先进的设备和实体资产已不再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屏障。制造企业必然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为基础的网络化、信息化、敏捷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也是企业重塑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制造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洞察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力争把握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的契机,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手段打造公司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在聆听和探究科技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规划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企业运营、管理、制造、客户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真正把重点回归到如何高效、稳定地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为公司在当前和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智能制造认知: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装备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等全方位智能化,要统筹规划并分步骤实施,避免盲目和认知不够全面,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当前,还有很多从事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的企业,过多关注在生产制造的智能设备、车间和仓库物流方面(生产智能化),对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等方面关注不多,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流程、管理规划与计划方面缺乏关注,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只有真正深入的理解业务痛点、管理的诉求、流程的优化目标、计划与执行的协同,才能使整体的企业业绩得到更好的提升,生产的智能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智能化永远只是技术的应用和手段,最终需要服务于客户、服务于企业的交付和制造。

    实施方法:推行智能制造需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在缺乏对行业业务特点等情况下,大赶快上、全面开花、追求短期回报和面子工程。要正确理解: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落后的信息化基础上搞智能化。没有管理和信息化基础进行智能化将是不可能成功的,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

    人才队伍培养:智能制造将对传统的思维、流程、工具、方法进行全面的变革和升级,组织的人员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将用智能制造的推行、应用和管理的员工替代传统员工,企业要真正的推行智能制造,就需要未雨绸缪,从认知上、技能上、管理模型上,招聘或培养能适应智能制造相适应的人才,才能有效地驾驭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