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基础电信网络安全标准:从无到有的突破与贡献

2020-12-02孙波平

18阅

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至关重要,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及整体架构的安全。而基础电信网络作为网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石,一旦受到攻击或破坏,将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为了提升基础电信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8月31日批准发布了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技术要求》。该标准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为基础电信企业的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这是中国第一个关注网络安全全局技术的标准,不仅标志着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显著提升,也凝聚了该领域专家的智慧与贡献。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该标准的核心制定者之一,网络安全体系解决方案专家耿兆国先生。

耿兆国,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资深权威,已深耕该行业逾十年之久。他始终保持对最新技术动态的敏锐洞察,致力于为各行各业量身定制高效能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通过他的带领,团队成功在全国及区域内的多家网络服务企业中部署了先进的态势感知平台,均获得了行业领先的显著成果,为他参与制定《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技术要求》这一重要标准奠定了坚实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基础。

耿兆国指出,在网络安全这一复杂多变的领域中,基础电信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技术要求》中提及的“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就像是一个网络安全的“监控中心”,有了它对网络环境的实时监控,就能及时发现并报告潜在的安全问题,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稳定。然而,在此之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来指导这类系统的建设,导致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和不确定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耿兆国深入调研了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案例,并紧密贴合我国基础电信企业的特有需求,在该标准制定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观点。首先,耿兆国强调了全面数据采集的重要性。他比喻道:“就像航海家需要精准的天文图和气象报告,我们的系统需要收集来自网络各个角落的安全日志和流量数据,为后续的安全分析提供详实的信息地图。”这一步骤是确保系统能够准确感知网络态势的前提。其次是数据处理。系统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归并、压缩等预处理,以提升数据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这一步骤是保障系统能够迅速且准确地应对网络威胁的关键所在。

此外,耿兆国还极具建设性地为标准的制定贡献了更多极具价值的技术要求,如:系统需运用科学评估模型和算法实时监测网络态势,及时预警风险,并持续跟踪异常行为以快速应急响应;具备直观的可视化展示功能的系统,更能通过图表和报告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在用户管理层面,系统需要确保每个用户都有明确的身份标识,并实行严格的权限控制。这就像是一道门禁系统,有效减少内部安全漏洞;安全审计功能则记录并分析安全事件,为事故调查和责任追溯提供依据,如同飞机的黑匣子般关键;以及通过高效的安全管理工具,使系统实现安全策略的闭环管理,不断优化防护能力,确保安全体系稳定运行。

耿兆国在标准制定中,提出的以上诸多专业技术要求,不仅精准捕捉了当前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技术的核心要点,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更为未来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铺设了基石。从行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符合该标准的基础电信企业能够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网络服务,还赢得更多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这个标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技术要求》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耿兆国的专业贡献深远地影响了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构建基础电信企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不仅是对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安全思维的革新。正如他所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套标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未来,技术进步与标准完善定将助力电信企业网络安全建设更显成效。

责任编辑:陈玲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