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梁凯 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CIO

2025-01-31e-works整理

201阅
本文为“2024年度中国制造业优秀CIO”参评材料。本次将评选出在企业成功规划和实施智能制造项目,带领各方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制造业企业的优秀CIO。
一、企业简介

       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航嘉电子”)位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2010年启用,占地面积34.1万m²,规划建筑面积为48万平方米,员工约1500人。主要从事家电产品,重点布局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及新能源等领域。主要客户有海尔、上汽通用、长安、江淮、奇瑞、哈啰出行、雅迪、美团等企业。生产产品涉及SMT、电子组装、变压器、线束、五金、注塑等。是合肥乃至全省家电控制模块领域唯一的全产业链、模块化配套基地,目前形成了以家电配套产品为主,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电池控制模块为两翼的产品格局。公司长期为海尔、美的、格力、美菱、华为、联想等全国知名家电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能优良、技术先进的产品。获专利发明121项(含两项国家标准),实验室现有试验场地1000平方米,已建成安规检测、EMC检测、可靠性检测、电性能检测、环境检测、元器件材料检测六个实验室,检测范围覆盖IT类、家电类、汽车电子类等产品,包含功能、器件应力、可靠性、安规及认证、EMC测试及认证等。2022年被认定为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2024年4月获得安徽省第6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2024年9月成功入选e-works“2024第二届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领航企业50强”榜单。
 
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图1 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二、CIO个人简介

       梁凯,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CIO,大学毕业至今一直服务于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从事与离散制造业相关工作,从NPI的工艺工程师到后面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者,积攒了丰富的现场工艺工程知识,为后续开发实施智能制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CIO 梁凯
图2 合肥市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CIO 梁凯

三、个人信息化从业经历及主要业绩

       数字化转型:成功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自研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运营制造执行系统(MES)。制造运营管理系统(MOM),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海尔数据物联系统,北斗车规级单板质量回传回溯系统,帮助客户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和数字化转型。

       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IT团队,团队成员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

       政府荣誉:2022年帮助公司获得合肥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2023年获得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024年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四、近2年在企业主要推进的智能制造相关项目

       1.海尔商空产品数据物联系统
 
海尔商空产品数据物联
图3 海尔商空产品数据物联
 
不同场景实施方案
图4 不同场景实施方案

       系统需求:

       ①产品模块上有条形码或二维码等信息标签;

       ②在线检测项目,符合管控要求;

       ③在线检测时扫描条形码或二维码等信息标签,检测数据可追溯到产品模块;

       ④有信息化系统集成管理,存储检测数据相关信息(海尔专用号、生产批次、线体、产品唯一码、检测时间、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检测数据及结果)。

       2.海信产品WMS物料转码追溯系统
 
海信物料转码
图5 海信物料转码
 
物料追溯方案
物料追溯方案
物料追溯方案
物料追溯方案
图6 物料追溯方案

       3.配送机器人(擎朗机器人)MES系统

       从质量优先,物流去中心化,产品特点与MES能力匹配,产品按管道加工汇聚,TCO成本最优5大方面综合考虑,产品的制造工艺特点与EMS的专业能力优势相匹配,我们采用全流程模式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行,由客户集中发货改变为厂商直发、EMS间直送,制造多点布局,分散发货,按产品管道,在我司完成加工,减少了厂际物流,考虑全流程TCO最优。
 
工艺流程
图7 工艺流程
 
全流程模式
图8 全流程模式
 
价值流程图
图9 价值流程图
 
制造计划
图10 制造计划

       4.华为车规级质量数据回传追溯系统

       1)定义每类产品及物料的具体追溯模式及追溯颗粒度要求,各部门应按此要求实现追溯,含客供物料和自购物料。

       2)《基线》中定义按序列号追溯的物料,应实现其序列号与关联产品及部件序列号的一一对应;《基线》中定义按制造批次(date code、lot code)追溯的物料,应实现批次信息与其上层产品(或部件)序列号的精确对应;《基线》中定义按接受批次追溯的物料,物料对应条码应与其加工任务令(或工单)建立对应关系,同时加工件SN(若有)应与任务令(或工单)建立对应关系。不得按低于追溯基线要求实现追溯(可以高于追溯基线),若因特殊情况无法满足,应向公司品质部门报备并征得同意。

       3)条码采集、上载业务处理总原则:依据实物对应关系建立条码对应关系,若实物对应关系发生变更,条码对应关系也应做相应修正。即:谁使用,谁采集;谁采集,谁上载(回传);谁维修(拆解),谁删除(原对应关系)。一般的,条码的上下层关系以按照产品BOM结构来建立为总体原则。

       4)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风险需要隔离定位或返工时,各部门有义务在要求的时间内配合品质展开对物料和产品的追溯(包括提供数据和现场处理)。对于因操作原因造成数据丢失、导致网上及内部追溯隔离无法实现,造成重大成本损失时,按质量事故处理。

       5)对于要求传回客户的追溯数据,在对应数据关系建立后即可回传客户,以信息流不应晚于实物流到达客户为最低标准。智能制造应对这些追溯数据做好保存、备份,以便客户需要时能够提供;当与客户合作关系终止时,工厂有义务将这些追溯数据全部提供给客户保存。

       6)原则上应按照此规范定义的方式实现追溯,特殊情况需改用其他方式达到同样的追溯效果时,须经客户质量管理部接口人确认方可更改。

       7)新客户引入时应审视自身IT系统,确保兼容客户编码物料追溯,对于客户特殊要求应进行双方沟通确认追溯原则和方法。

       从目前实施阶段来看,成功实现了单板级的过站记录、包装记录、维修记录、抽检记录、产品用料、返工记录、测试记录、入库记录、出库记录、工装治具等十大维度的车规产品单板级全息质量追溯,并且成功按客户要求回传维修信息,物料信息,入库信息、检验信息,条码属性,产品父子关系,烧录软件信息等记录,实现北斗与工厂锁定与解锁信息的及时传递。
 
产品追溯
图11 产品追溯

五、个人在智能制造工作中的体会

       作为一名平凡的信息化工作者,我在制造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已经耕耘了六年。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和观点,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所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作都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只有获得最高层的支持,这些项目才能在前期投资立项和后期实施运维中顺利推进,走得更远。其次,公司的管理必须标准化,没有标准化,数字化工作寸步难行。最后,合理处理资源冲突,到底是站品质管理角色还是制造者角色,需要权衡利弊。

       工作中的风雨是常态,往往超出个人的预期。从响应国家号召推动两化融合,到智能制造,再到数字化转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每一个现场实施节点都是一道坎。资源问题、部门协同矛盾时常出现,无数个夜晚,我在脑海中反复思考可能的风险和应对策略,力求在客户的ECN变更时做出最佳决策。尽管我们的部门平台不大,但可做的事情却很多。职务虽小,责任却重。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部门的负责人,我大胆创新,完善了事业环境因素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和组织过程资产体系文件,建立了完善的车规质量追溯系统,成功实现了生产数据与客户设备的交互和回传。这些努力让生产现场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然而,无尽的工作和各方的压力,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曾一度消磨了我的激情。我不断反思坚守的意义,当初为何选择这份工作,如今又为何坚持。答案是:人需要有一个坚定而清晰的目标,才能在逆境中继续前行。

       人生有度,过犹不及。在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经历了来自上级领导的批评问责、部门内部的质疑,以及对自己失误的自责。面对这些挫败感,我也曾消沉迷失。但最终正视了自己的缺点,从未放弃对智能制造的努力。太过用力的人生往往是悲剧,在系统实施运维工作中,有些同事心态失衡,但我们总要调整心态去面对。我们自己永远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是我们每个人终生的工作修养和敬业精神。

       纵然平凡是工作的大部分,但在数字化浪潮的时代,依然要做一个有担当、有坚守的平凡人。期望有朝一日,我们的努力能让祖国的制造业智能制造工作巨木成林。
责任编辑:程玥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