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工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市场需求下滑但国产厂商逆势崛起

2025-01-17e-works 杨培

216阅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11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成功超过德国和日本,跃居全球第三。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虽然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需求减弱,但国产厂商却逆势崛起,在与国际厂商的竞争中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机器人密度是指每万名工人在制造业中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2024年11月20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正式发布了《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World Robotics 2024)。报告显示,2023年度,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配有470台机器人,成功超过德国和日本,跃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
 
2023年度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工业机器人密度排名
2023年度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工业机器人密度排名
数据来源: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这也是继2021年度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超过美国之后,工业机器人密度排名的再次跃升。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直至2019年才跻身全球前十,但在短短四年内,实现了工业机器人密度翻倍。

       这实际上主要得益于我国制造业近年来积极推动使用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并自2013年起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以及在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拓展。

       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虽然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需求减弱,但国产厂商却逆势崛起,在与国际厂商的竞争中,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研究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约30万台,同比下滑5%左右。然而,2024前三季度,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等国产头部工业机器人企业,其业绩增长均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具体来看,2024年1-9月,埃斯顿实现营业收入约33.67亿元,同比增长4.38%。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9,773.87万元,同比增长21.66%,其中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33%,增速回升明显。而且,按照MIR睿工业数据,2024年1-9月,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高于行业市场增速,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量排名第二,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

       汇川技术于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含精密机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约8亿元。按照MIR睿工业数据,汇川技术2024年前三季度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出货量,位居国产厂商第二位。

       埃夫特通过持续坚持资源聚焦战略,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20.13%,远高于市场整体增长水平。而且,2024第三季度,埃夫特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较上年同期也有较明显的增加。

       另外,根据MIR睿工业的研究显示,随着国产头部工业机器人厂商持续放量,加速新应用场景的拓展,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2024年前三季度,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1%,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同时,2024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6%,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内资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增强。

       总的来说,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机器人+”行动的深入实施,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同时,得益于近年来国产品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在与国际工业机器人厂商的正面竞争中,国产厂商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且国产品牌占国内市场的份额超过50%。这些都是可喜的进步。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工业机器人厂商相比,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在核心技术、高端应用以及国际国内市场认可度等方面仍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近年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也给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向未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仍需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1、报告:中国“机器人密度”全球第三

       2、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5%,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再创新高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