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
上游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下探,下游车企价格战压力层层传导,加之全球市场需求放缓,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动力电池巨头经营业绩承压。
从公开数据来看,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三星SDI和SK On,2024年综合营收和营业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日本松下能源2024年动力电池装车量下滑18%。
就连稳居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榜首的宁德时代,其2024年营收也出现下滑。这也是自2015年披露数据起,宁德时代10年来首次出现的年度营收下滑。
在此背景之下,动力电池巨头开始盯上机器人市场,试图提供机器人所需的电池,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动力电池巨头“盯”上万亿机器人市场
2024年11月18日,LG新能源对外宣布称,已与美国贝尔机器人公司(Bear Robotics)签署了一项初步协议,将为后者的旗舰机器人产品独家提供圆柱形电池单元。
LG新能源与Bear Robotics签署谅解备忘录,成为后者圆柱形电池的独家供应商
(图源:LG新能源官网)
而通过梳理发现,
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三星SDI等动力电池巨头也同样盯上机器人市场,致力于提供用于机器人的电池产品。
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曾表示,宁德时代远期的商业目标之一,是在所有用到电池的领域都占市场主导地位。而机器人无疑也是宁德时代的目标领域之一。而且,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已自建研发团队,下场研发机器人。
欣旺达表示,其电池产品已经应用在扫地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领域,未来有机会应用在人形智能机器人领域,同时对新兴市场机会始终保持着密切关注。
亿纬锂能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其在机器人领域已有相关电池技术储备和产品布局,并强调其作为行业内少数同时掌握消费电池、动力和储能电池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平台型企业,具备深厚技术积累,能快速响应下游客户多样化需求。
三星SDI则于2025年2月25日宣布,与现代汽车及其子公司起亚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专为机器人而设计的高性能电池,并将其配备到各种服务机器人中。按照协议内容,三星SDI将专注于改进高容量材料以提高能量密度,并优化电池设计以增强整体效率。
三星SDI宣布与现代汽车及其子公司起亚合作开发专为机器人而设计的高性能电池
(图源:三星SDI官网)
此外,蔚蓝锂芯、圣阳电源、鹏辉能源等国内多家电池行业上市企业,也向外界透露了有关产品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与应用情况。
蔚蓝锂芯透露,“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是其机器人/机器狗锂电池应用领域的客户。圣阳电源表示,其生产的圆柱锂电池适用于机器人。
鹏辉能源表示,机器人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公司始终在关注机器人行业对电池电源的需求,希望能抓到商机拓展相关业务。
机器人市场崛起,电池需求爆发
动力电池企业纷纷盯上机器人市场,原因显而易见: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对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
目前,绝大多数类型的机器人,如工业机器人(电池主要作为备用电源)、移动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空中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都需要用到电池作为动力源,以支持其运行和功能实现。而且,电池作为关键部件,对机器人的性能(如续航能力、负载能力与响应速度等)具有决定性影响。
近期,在摩根士丹利发布的《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报告中,电池就被列为人形机器人“身体”的重要部件之一。
全球人形机器人推动者名单(来源:摩根士丹利)
随着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电池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根据QYResearch的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移动机器人锂电池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5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6.36亿美元;2025年到203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9%。
另据高工产研(GGII)预计,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用锂电池出货量将达2.2GWh,到2030年需求将超100GWh,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100%。
为机器人“供能”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布局机器人电池赛道,在技术、产能和市场方面均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在技术层面,动力电池企业经过多年的研发与积累,在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制造工艺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迁移到机器人电池的研发中。
例如,三星SDI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丰富的技术积累与经验,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电池研发。这也是现代及其子公司起亚选择与三星SDI合作开发机器人专用高性能电池的主要原因。
而且,在近日举办的韩国最大电池产业专业展会“InterBattery 2025”上,LG新能源特别展出了Naver Labs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Rookie”。它搭载了LG圆柱电池,结合AI与云端技术实现障碍识别和物品安全配送(咖啡/快递等),成为了为机器人“供能”的典型案例。
在产能方面,为满足电动汽车市场的庞大需求,动力电池企业在过去几年纷纷大规模扩产,具备了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当进入机器人电池赛道时,这种规模化生产优势可以快速转化为成本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企业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机器人电池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市场渠道上,动力电池企业长期与各大车企、储能企业等客户合作,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客户网络和销售渠道,且部分客户群体与机器人制造商存在重叠。例如,在当前机器人热潮之下,市场上的主要车企如特斯拉、韩国现代汽车、比亚迪、小米、小鹏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也纷纷跨界,或亲自下场研发和制造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或通过投资机器人企业的形式布局机器人领域。
动力电池企业可以借助现有的客户关系和销售渠道,快速将机器人电池产品推向市场,减少市场开拓成本和时间。
不过,动力电池企业在进入机器人电池领域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机器人的类型众多,应用场景也丰富多样,
不同场景对电池的性能要求差异极大。
例如,在高温、高湿的户外环境中作业的农业机器人,需要电池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在医疗手术中使用的机器人,则对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的性能需求则更加严苛,需要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高倍率、高安全、长寿命等多重要求。
这就要求动力电池企业深入了解不同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与需求特点,针对性地进行电池产品研发和优化。这无疑增加了技术研发的难度和复杂性。
其次,在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电池标准。
不同机器人制造商对电池的规格、接口、通讯协议等要求各不相同,这使得动力电池企业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同时,缺乏统一标准,也不利于电池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限制了市场的拓展。
再次,机器人用电池技术路线分化,且不同技术路线在能量密度、功率输出、安全性、成本等方面各有优劣。对技术路线的布局,考验着电池企业的战略抉择。具体来看:
● 三元锂电池、磷酸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轻量化、无记忆效应,但安全性依赖于BMS管理,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因热失控引发起火以及低温造成性能下降。钛酸锂电池虽有效地解决了安全隐患问题,安全性极高,但能量密度低、成本高。
● 圆柱锂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结构可靠和成本优势,成为移动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的主流选择,但在空间利用率和快充寿命方面仍需突破。
● 镍氢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环保无重金属、宽温域适应等优势,但能量密度较低、自放电效率较高、体积重量较大。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实现了安全性提升,且耐高温高压,但成本高、工艺复杂,商业化初期产能有限。
从技术发展来看,当前锂离子电池仍是主流技术,但固态电池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将为未来带来更多可能。例如,广汽集团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新品GoMate,在全固态电池的加持下,续航可达到6小时,展示了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广汽集团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图源:广汽研究院)
因此,为满足机器人领域需求,电池企业或需采取“多路线并行+重点突破”策略,以“场景需求为导向,技术迭代为核心”,在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这对其也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机器人电池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短期内难以对动力电池企业的业绩产生显著拉升作用。如果在市场培育期无法有效控制成本,实现盈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
写在最后
在笔者看来,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布局机器人市场,为机器人“供能”,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扭转经营业绩情况,甚至可能因此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但其战略卡位意义重大。这也是电池企业应对行业变局的必然选择,其价值体现在技术储备、生态构建、品牌溢价等长期竞争力的构建上。从长期来看,在机器人赛道的布局和技术积累,未来或将为动力电池企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