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家“不做机器人”的机器人公司,正把中国机器人卖遍“一带一路”

2025-04-26唐晓园

31阅
谁能让机器人“从没用到有用”、“从有用到好用”,谁就是今天的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有这样一家“工业+AI+机器人”企业,既是中国多个产业升级所急需的,也是资本市场苦寻的。
文 |唐晓园
编辑 | 严方方、刘铮
来源 | 星船知造
 
      谁能让机器人“从没用到有用”、“从有用到好用”,谁就是今天的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

    “有用”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让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工业场景大面积落地。它同时指向三条事关国运的进化:

       ●当它架起一座座“技术与市场”的桥梁,中国机器人产业上下都得以不断进化。

    ●当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成为智慧工厂的一部分,各产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必要的“数智基建”才能不断夯实。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反哺。

    这样一家“工业+AI+机器人”企业,既是中国多个产业升级所急需的,也是资本市场苦寻的。

胜美半子:从玩具到工具的生死一跃

   一场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违背经济规律的“关税豪赌”仍在持续,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下,中美科技战已出现一条清晰路径——

   当DeepSeek仅用OpenAI训练资金的“零头”就开发出顶尖模型后,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垂直场景应用和工具型产品。

   谁能率先落地更多应用,构建更广阔的AI生态,形成市场、技术的正循环,谁就能在这轮科技战中赢得先机。

   中国的工业实力是AI拥有巨大垂直行业场景化应用的重要因素。谁能率先用好工业场景中不断生成的海量真实数据,谁就将率先构建起不可复制的技术护城河。

   2025年3月,“具身智能”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其定义是——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高阶形态,也有可能成为AI的终极形态。

   中美在AI超级终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交手,中国已于“落地场景”领先半子。

   当马斯克的“擎天柱”还只能靠蹦迪跳舞展示自己的玩具属性,中国部分人形机器人玩家已率先触碰到“从玩具到工具”的拐点。

source:中控技术

   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商品,最重要的是走向市场。大洋彼岸的人形机器人已于“落地场景”全线落后。

   美国行业老兵波士顿动力还在坚持象牙塔烧钱路线。在其独特的“Project to VC”商业模式下,谷歌先以30亿美元被套,硬扛4年后转手软银;软银咬牙坚持3年,以9.21亿美元让现代集团接盘。

   三易其主、身价却节节败退的波士顿动力归来仍是“少年”:最新的ATLA将驱动方式从液压转向电驱,但实际作用呢?在波士顿动力2025年3月视频中,最新ATLA表演了和四年前颇为相似的“翻筋斗”。

source:波士顿动力

   目前美国“全村”的希望是马斯克的“擎天柱”

   但“擎天柱”2025年落地进展是:

   终于踮起脚尖走进车间了——开始在汽车产线部分场景进行搬运工作。

   表面看,工厂训练能够积累高质量、大规模的应用数据,打破“擎天柱”数据不足与实用性低下的顽疾。

   但在《星船知造》的观察中,“擎天柱”们小范围进入的汽车产线——仍然是“噱头”,连“替代”都谈不上:让造价高昂的擎天柱进行普通人工就能干的分拣工作,不仅仅是“机器人替人”的经济账算不过来,且其本质上干的也仍然是传统工业机器人就能干的活儿。

   换言之,美国人形机器人根本就没找到工业场景中的定位。

source:特斯拉

   率先触碰到人形机器人“从玩具到工具”拐点的是中国企业。

   中控技术的“领航者2号”人形机器人已完成DeepSeek-R1测试,未来,第三代“领航者”人形机器人还将进一步接入DeepSeek的多模态模型Janus Pro,助力机器人实现自然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2025年将在某大型石化企业实验室的高风险作业场景中实现落地应用。

   《星船知造》注意到,与“擎天柱”为“讲故事”而进入的汽车车间不同,中控技术的“领航者”进入的石化化工场景属于流程工业。流程工业具有几个显著特性:

   一是流程工业足够“深”。

   它拥有海量优质数据。这与流程工业本身的特性有关,我们以“领航者”进入的石化化工场景为例:

   连续性:流程工业生产工艺装置大多是365天、24小时不间断长周期运行,且涉及上下游多套工艺装置环环相扣。如炼油的主工艺流程包括原油预处理、常减压蒸馏、二次加工(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以及产品调合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中断,都会影响全厂运行。

   复杂性:石化化工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压力等参数;且众多参数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局。

   石化化工场景的上述特性让其数据呈现出时间序列性,数据以时间为主轴,连续不断地流入系统,更为密集、齐全、有效。这些数据对于训练大模型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捕捉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复杂关系并进行预测,也意味着,通过这类大模型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将不仅仅能让“机器人替人”干脏活儿累活儿,更能进行智能预测维护、优化控制等工作。

   二是流程工业足够“大”。“大”在两方面:

   一方面,流程工业本身市场巨大——以化工、钢铁、电力、水泥为代表的流程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如中国的石化行业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营收比重约12%。

    另一方面,其数字化升级潜力巨大——仍以石化场景举例,其特性包括:

    高风险性:生产环境中存在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高耗能性: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如电力、蒸汽、燃料等。

      这意味着,流程工业的“机器人替人”既是危险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刚需,又是通过数智化实现“降本增效”的刚需。

   中美科技战的关键时刻,中控技术的人形机器人“领航者”已率先进入流程工业这一广袤蓝海——完成“从玩具到工具”的生死一跃。

不断延展定义边界的机器人企业

   产业的兴起、壮大,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基因”的核心玩家。

   越过“玩具到工具”生死线,只是人形机器人千里之行的又一步。它指向的,是整个产业已进入进化新阶段——

   从齿轮啮合到生态融合。

   它同时意味着——从“生产核心零部件”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到“制造机器人本体”的企业、再到“完成场景落地”的企业……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边界和定义仍在不断延展。每接近、突破一个产业前行的关卡,都会同步带动相关核心企业的热度大涨。

   谁能先一步发现那些属于未来的核心玩家,谁就将收获未来的奖赏。

   根据中国信通院《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展历程看,人形机器人已历四个阶段:

人形机器人发展主要阶段

   从2022年至今的“智能化发展阶段”,也已历三波浪潮——每次浪潮中,备受资本青睐和大众瞩目的明星企业又有所不同:

   2022年,特斯拉打响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首枪。产业链上层层加码的通关游戏开始了。

   此时,由于ChatGPT、DeepSeek等开创性的AI大模型尚未出现,同时人形机器人身上每一个关节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都很高,不仅要求体积小、精度高、重量轻,还同时要求抗摔耐撞。因此,当人形机器人概念股2022年迎来井喷时,率先引爆硬件中的“机器人老三样”——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机。

   部分相关企业一度热度大涨??

   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上均有投资的关企业

   生产机器人智能控制器的企业;

   生产线性关节的企业;

   旋转关节相关企业;

   空心杯电机相关企业;

   滑动丝杠、行星滚柱丝杠相关企业;

   以及伺服电机、谐波减速机企业,均在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助力下,有不俗表现。

   到2023年至2024年,“AI+本体定义”的浪潮开始了。

   市场的镁光灯开始更多打向人形机器人的“大脑”(AI)和“身体”(本体):

   这一阶段,包括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有AI大模型自研的企业,都被带动一波升值。

   蚂蚁、小米、腾讯、美团、高瓴等投资方,也投出智谱AI、MiniMax、零一万物、百川智能等AIGC独角兽企业。

   机器人本体公司里,优必选在这一期间完成上市,宇树则获得数轮融资

   2025年,新的产业阶段到来,产业进入“应用场景开拓阶段”。

 《星船知造》看来,这一阶段是眼下产业“一头热和一头冷”下的必然。

    一头热:DeepSeek等开源模型让市场对AI端侧应用有了更多期待,具身智能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迎来新一轮爆发。本体企业继续高歌猛进,500万元起投的“宇树老股”一股难求,预计估值由C轮80亿元飙升至200亿元。

   同时,以车企为首的“工业派”和以互联网、电商为首的“科技派”也继续加码人形机器人赛道:

   特斯拉、长安、广汽、比亚迪、小鹏、小米等全球至少15家车企官宣入局;蚂蚁、京东、华为、OpenAI、苹果等国内外大厂,也从以大模型、投资等间接形式赋能,转向直接入局本体制造。

   一头冷:如前文所述,大洋彼岸主打“糊弄”——擎天柱们进入汽车车间摆摆pose,仍属于玩具范畴。

   国内的2025年第一盆冷水,则来自创投圈。

   2025年3月,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退出的原因很简单:“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

   朱啸虎提到,相当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客户集中在高校、研究机构的展示需求,而非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商业化客户。 

   创投圈的这盆冷水点出了产业热度下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当人形机器人暂时走过了硬件成本下降、大模型赋能的第一个关键期,想要继续走下去,就必须找到明确的商业化落地场景。

   至此,层层加码的产业链条转动至“场景层”。

   我们判断,谁能让机器人真正“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谁就是新阶段的核心机器人玩家。

   这一核心玩家,不一定要直接进入“硬件”环节。但必须要有让人形机器人“从没用到有用”的能力。

   从这一角度看,中控技术已先行一步。它的机器人业务模式对大众来说相对“隐蔽”——

   比如,中控技术不直接参与机器人硬件制造,而是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由合作伙伴提供标准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等。中控技术为机器人提供流程工业海量的“落地场景”,并通过让机器人融入流程工业细分场景解决方案为核心,赋予机器人“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智慧工厂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生态。即将进入石化场景的“领航者”是其中一个缩影。

   当机器人从产业链各环节“齿轮啮合”进化到产品、技术、商业化的“生态融合”时,一家能为中国机器人提供广袤落地场景的企业,已然成为新阶段的核心机器人玩家。

   而从人形机器人放大到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再从中国机器人产业望向正在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工业——

   你会看到,中控技术正扛起一场更长远的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天下没有“难用”的机器人

   先思考一个问题,中控诞生于1993年,素以深耕流程工业自动化闻名,现正大力转型工业AI公司——它的技术和业务光谱中,怎么就延展出了“机器人”?

   还能一出手就力压行业老兵,“胜美半子”?

   相比美日欧,中国是工业后发国家。但几十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40.54万亿元,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后来居上的秘诀之一是——中国在工业、科研等各领域,向来重视“系统作战、战略先行”。

   1956年,钱学森主持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选出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学和自动化技术进行重点突破,使新中国用七八年时间跨入现代科学多个领域的大门。

   钱学森也因此被称为“战略科学家”——他的“系统论”格外重视跨领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简言之,胜利不靠单打独斗,而靠系统作战。

   当下的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来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关键时刻。只有既懂机器人、又懂各个落地场景行业know-how的企业——才能更好带领产业前行。

   上文提到的中控“领航者”,正是中控技术凭借自身对石化行业的积累,针对具体场景定制技术,让人形机器人“从没用到有用”,领先美国半步。

   放眼整个机器人产业,中控技术则凭借“系统作战”能力,让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加速融入智慧工厂,“从有用到好用”。

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  source:中控技术

   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装备,正成为连接数智化技术与具体工业场景的战略支点。

   但《星船知造》注意到:已在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的各类机器人,还不够“好用”:

   在“工业+AI”的大趋势下,大模型与机器人共同进化,理论上机器人除了能有效执行多种任务,还应该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融入智慧工厂,成为“决策”的一部分。

   但在实际应用中,怎样让机器人与工业现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仍然存在挑战。如部分行业存在的工业数据小样本困境,工艺参数和设备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还有工业现场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和工艺知识——即使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但无法“学习”、“理解”这些信息——

   那么无论机器人硬件如何强大,也最终只能干些搬运之类的苦活,成为单一的“机器人替人”。

   如流程工业中的多个领域都有数据采集难度:

   ●化工生产中,高温高压,或腐蚀气体使得传感器安装和数据采集变得困难。

   ●钢铁生产中,产品表面缺陷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标注。

   ●电力生产中,发电设备的运行数据会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中,绿的谐波、汇川技术等都陆续突破“卡脖子”;本体厂商,如新松、广数、埃斯顿、埃夫特,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宇树、优必选等,也逐渐成长为本体机器人巨头——但产业内不同企业分别打造了“外壳”“骨架”,却鲜少有能绘制出让机器人大规模落地“整体蓝图”的机器人企业。

   也就是说,一家既能找到巨大落地场景、又能让机器人具备场景“理解力”的企业,是当下产业和资本都苦寻的。

   《星船知造》在调研中发现,中控技术正凭借“系统作战”能力逐渐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让机器人“从有用到好用”。

   这种“系统作战”能力,对“外”可以理解为“产业上下的协同作战”:

   由中控技术领头,找到最合适的供应链伙伴,如底盘、传感器、机器视觉等,再通过“定制+自研”,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和为客户带来价值的机器人。

   对“内”可以理解为“机器人与多模块的协同作战”:

   中控技术深耕工业自动化,其核心优势在智能工厂。中控技术的机器人能与智能工厂中的“物流模块”、“安全模块”、“设备模块”、“人员管理模块”等进行联动,让工厂从“人盯机器”变成“机器人盯机器”。

   用一句套娃句式总结就是:通过产业上下“系统作战”而生的中控机器人,正融入智能工厂继续“系统作战”。

中控技术全球制造中心  source:中控技术

   先看对“外”的系统作战。

   中控技术实际上已经开始承担机器人产业内“链主龙头”的角色。

   软件上:中控技术自主开发核心算法与应用平台,比如工厂操作系统、时间序列大模型TPT、Plantbot机器人解决方案等。

   即通过传感器技术、算法技术、智能感知等,将机器人技术和 AI 技术与现场实际场景相结合。

   中控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整个机器人业内,第一家将5T技术(自动化技术AT、信息技术IT、工艺技术PT、运营技术OT、设备技术ET)与机器人结合起来的企业——让机器人与现场实际生产运营融合。

   硬件上:中控技术“不重复造轮子”,而是选择与零部件、本体厂商协同完成。并将部分数据、行业know-how(如中控技术在防爆、防辐射等方面的行业及场景理解能力)传授给产业伙伴,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创新。

   这种“聚焦核心难点、不重复造轮子”的布局,也和华为、苹果等“生产性服务业”链头企业的惯用做法不谋而合。

   比如华为,并不自己去拧螺丝刀,芯片、手机、汽车,都是寻找代工合作,但最终通过核心技术输出激活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活力。

   中控技术的机器人策略,体现了一家机器人链头企业的智慧与格局:真正的产业革命,并不需要每个环节推倒重来,而是在既有地基上攻克核心难关,浇筑新的可能。

   再看对“内”的系统作战能力。

   很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走的都是“单兵作战”路线。比如,移动到某处搬个东西。站在某处做分拣。但中控机器人走的是“系统作战”路线。能与工厂中的“物流模块”“安全模块”“设备模块”等进行联动,让工厂从“人盯机器”变成“机器人盯机器”。

   以中控机器人在某氯碱企业的应用为例——

   氯碱电解槽(有104根盐水循环管、104根循环碱管、104根入槽盐水管、104根入槽碱管、104对垫片,还有近5000根非金属四氟碱液管……)每小时人工巡检一次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易及时发现隐患。一旦入槽盐水管堵塞及盐水和碱液循环管发生断流,将造成槽电压上升,轻则自动联锁跳闸,重则引发火警。中控巡检机器人通过高光相机、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采用特殊的视觉识别算法对软管断流进行检测,能够识别出断流的水管。预防相关隐患的发生。

   这种将机器人融入整个智慧工厂,协同作战的典型就是中控的Plantbot机器人解决方案。大体可以这样理解:

   Plantbot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融合,使机器人不仅作为单独的应用单元存在,而且能够与各种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联动,互相增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Plantbot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的基础是中控技术打下的“1+2+N”工业AI驱动的企业智能运行新架构地基??

 

   中控技术基于“AI+数据”的概念,开发出的时间序列大模型TPT,今年将发布新版本,将生产运行PA(Process Automated)层面的软件重构,使得工业软件的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AI+工厂操作系统+Agents/APPs”的形式与机器人本体深度融合,为机器人注入“灵魂”。

   它们将共同勾连起AI到工业细分场景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中控技术已推出面向20多个细分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进入了包括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造纸、医药等流程工业领域。

   中控技术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全球石油巨头、化工巨头等多家行业头部客户的机器人企业。当美国擎天柱还在摆pose,中控机器人已凭借“系统作战”能力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沙特等“一带一路”国家赚外汇了。

   包含了机器人的中控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已应用于沙特阿美、日本三菱、泰国PTTGC、马来西亚恒源、巴西SENAI等国际高端客户,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外石化化工巨头企业。

   我们从几个行业头部案例来看:

   ●Aramcobot:力压波士顿动力,斩获沙特巨头订单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2020年,沙特阿美用机器人来确定与量化甲烷的泄漏源,这样更为精确、安全、实时、直观。

   中东土豪首先想到了名声响亮、善于宣传的波士顿动力。

   波士顿动力立马前往沙特,一番调研、考察……操作猛如虎后,合作成失败了。

   从沙特阿美对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石莹的介绍中,我们大致可以拼凑出这样一个“美国机器人”水土不服的故事:

   沙特燥热的沙漠风沙下,波士顿动力的工程师无法接住沙特阿美石油工程师抛来的问题——

   “这个地方有泄漏甲烷。”

   “甲烷是什么?”

   “我想用吸入式传感器进行探测。你认为是否可行?”

   “吸?什么吸入……”

   波士顿动力的尴尬之处在于,作为一家纯做机器人的机器人企业,它无法理解客户现场复杂多变的行业情况。也无法判断客户需求的真伪和优先级。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这12字的石油化工箴言,则是牢牢刻在每个中控工程师的脑海中——事关安全,不容有误。

   只有既懂机器人,又懂炼油行业的企业,才能将沙特阿美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机器人语言”。

   2022年,沙特阿美机器人的订单,交到了中控技术手中。

   中控技术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最终通过5个传感器来解决现场泄露的问题,并将轮式巡检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多种机器人产品与技术融合,结合沙特现场特殊的应用场景,构建出了完整的机器人智能巡检解决方案——目前已成为中东明星产品。

source:中控技术

   ●中石化:全球首款“空中巡检机器人”

   在中石化镇海炼化,中控技术为危化品罐区打造了天上飞的防爆巡检机器人。不再需要人工爬上高高的罐体。更能24小时守护储存液化气的危险区域。

source:中国石化报

    这套中控技术的“飞索机器人+固定检测+无线传感”方案是业内创新:该机器人将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物联网结合,中控技术以“AI+安全”战略为工业安全升级树立了标杆。

source:中控技术

    同样的创新也发生在氯碱行业

    中控技术的AI机器狗已进入杭州电化集团(以下简称“杭电化”)液氯厂房。在高温、有毒气体和复杂环境下,机器狗能排查近5000根非金属四氟管是否断流,远超传统人工巡检效率,实现了安全与效能双重跃升。

source:中控技术

    从上述案例可以更直观看到,中控技术的机器人战略路径:

    为融入解决方案的机器人找到庞大落地场景,只是排兵布阵的必要条件之一;

    懂得客户需求、为解决需求对机器人进行“软硬”定制研发,是核心能力

    通过技术积累和创新将机器人融入智能工厂,成为“决策”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核心任务。

    当机器人产业内的大多数企业仍在“单点突破”时,中控技术已向“生态赋能”跃迁。

    当其他机器人还是精准却僵化的“程序囚徒”,中控技术的Plantbot已经撒下一张“数智化”网,让机器人成为能感知环境、自主学习的“智能行者”

source:中控技术

    从“有用”走向“好用”的关键节点上,机器人不再只是某个生产环节的工具,而是整个智能化工业体系的枢纽角色。

    而中控技术,正是那个把这张复杂拼图拼起来的企业。

    它不生产机器人“爆款”,而是精准落点,将“定制”后的机器人融入一整套智慧解决方案,在石化、电力、钢铁等高壁垒场景逐个突破。它不需要自己造完每一个零件,而是让流程工业中庞大的数据、知识、经验和系统能力成为新的“工业水电煤”。 

    问题来了:产业巨变的当口,中控技术凭什么能跃升为链条上那个能够驱动全局、引领方向的“中控大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工业AI机器人这一赛道上,几乎没人能复制下一个中控。

    因为中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AI+机器人”。这个巨人,姓“工”。

    30多年前,中控于杭州以DCS起家。30多年后,这家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企业,正转型为一家国际化的工业AI企业。

    表面看,中控进入大模型机器人领域像是押注了新赛道。但其实,中控进入新赛道的底气,既是它无法被复制的原因,也是它作为一家和中国工业同步成长的企业——最自然而然的选择。

source:中控技术

    三十多年前,中控肩负起突破中国流程工业自动化落后于人的重任。“为国扛事”本身就是中控的基因。

    2007年,中控获得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5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工程”的项目合同——

    它标志着高端市场核心主装置DCS被跨国公司垄断的时代结束了。

    三十多年后,当中国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道路,并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时,一家曾突破DCS“卡脖子”的中国企业,自然扛起了AI时代的重担——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科技力量与自己已有的工业know-how家底结合,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助力。

    这就是今天中控技术的使命。机器人不过是其新长征中最先被感知到的一个产品。

    此外,从技术路径看,自动化本身就是智能工厂运营的基石,机器人也是工业自动化里的一环。中控技术延展出工业AI的机器人业务——无论从企业基因,还是技术积累看,都是非常顺其自然的。

source:中控技术

    那么,中控丰厚的工业自动化家底,如何在机器人领域筑起护城河?

    就凭一个字,“懂”

    我们还是以波士顿动力的“又一失败案例”举例。波士顿动力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手术模拟器,产品定位是“成为外科医生的指导老师”。

    但与波士顿动力大多产品一样,这款模拟器叫好不叫座——外科医生认为波士顿动力该向他们付费——逻辑很简单:没有外科医生,谁来告诉模拟器有关外科手术的知识呢。

    换言之,机器人获得实际落地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拥有足够的行业know-how。

    行业know-how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破圈难题,工业领域尤其如此。

    数年前产业互联网兴起时,互联网大厂纷纷携带自家“云计算+AI”大杀器,豪言壮语改造制造业,但工业领域存在数之不尽的小样本困境know-how,让大厂的步伐一度停滞。

    工业、AI、机器人,似乎也将构成know-how破圈的不可能三角。

    流程工业领域内,中控已凭借30余年积累打破这一藩篱??

    控制系统是所有AI实施执行的硬件基础——

    中控技术年报显示,2024 年度,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4%,连续十四年蝉联国内 DCS 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其中化工领域DCS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3.2%;

    石化领域 DCS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6.2%;

    公司在化工、石化、建材、造纸四大行业 DCS 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

    2024年公司核心产品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 占有率31.2%,连续三年蝉联国内 SIS 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真实数据的护城河——

    ●硬件上,中控技术的仪器仪表业务板块涵盖测量仪表产品、分析仪产品、智能控制阀等多个产品系列。

    ●软件上,覆盖工业信息安全系统、数据资源系统、设备健康系统、产品研发管理及工艺设计系统、自主运行系统、质量提升系统、生产运营系统、安全优先系统、节能低碳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销售与服务系统、支持与保障系统等等。

    ●依托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软硬件产品体系,以及累计运行在控制系统上超过100EB的庞大工业数据量——相当于连续录制约127万年的4K高清影像,中控技术现已成为拥有流程工业各细分领域数据极为丰富的工业实时数据公司。

    比如在氯碱电解槽巡检场景中,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关于电解槽运行状态的数据,涵盖温度、压力、电流、电压等各类参数,为机器人精准识别电解槽异常状况提供丰富样本。

    比如在与沙特阿美合作中,积累了海量天然气场站环境数据、甲烷泄漏相关数据等,对优化机器人检测算法、提升检测精度大有助益。

    流程行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中控积累大量流程工业的宝贵数据与行业know-how,正是以这些为基础,才能率先在“工业+AI+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中控的工业AI机器人才能卖到多个“一带一路”国家。

    可以说,中控三十多年的工业自动化家底正成为其在AI时代的“技术复利”。

    因为懂客户,才能打捞出客户的真实需求。并凭借已有的庞大工业领域客户资源,为机器人找到丰富应用场景。

    因为懂行业,才能在发现需求后,让融入了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落地,为客户带来价值。

    如上文所说,目前中控机器人走的是“核心自研+供应链集纳”路线。30多年工业家底是保证其核心自研的绝对优势。这一优势也同样体现在供应链层面——

    中控凭借30多年积累了大量行业上下游供应链资源,这让中控更易获得高性价比、高质量的机器人相关配套供应链。

    中控技术正成为机器人技术创新的定制者和落地者,并始终保持进化。而当更多融入机器人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在多个工业场景落地后,中国工业AI企业也将来到新的蓝海。

尾声:更广阔的蓝海

    这篇稿件行至尾声时,中控技术的无人配送机器人已深入泰国大型石化企业PTTGC,PTTGC工作人员不再需要每天骑着自行车在配送路上往返8次。

    更多的好消息从阿拉伯半岛传来。基于此前和中控技术“轮式巡检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机器人的愉快合作,沙特阿美正推进和中控技术“空地一体”机器人的联合开发项目。

    沙特阿美相关负责人时不时还会吐槽,“波士顿动力啥也不懂”。

    中东土豪的弃暗投明背后,是中美机器人企业截然不同的成长土壤——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是实验室的产物,其成长的土壤随着美国产业空心化而日渐贫瘠。

    中控机器人则自诞生起就直面市场检验。不仅仅以中国庞大的流程工业为试炼场,更加强各种国际合作,在开放竞争中不断磨练。

    中控,始终和中国工业一起成长——

    无论是过去的自动化时代,还是当下的数智化时代,其每一个新业务的诞生、延展,都有中国极具战略纵深的肥沃工业土壤作为保障和练兵场。

    最后,我们从流程工业的氯碱行业,简单展望下“工业+AI+机器人”的蓝海有多大。

    流程工业中,氯碱行业被称为“化工之母”。氯碱行业的产物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命脉部门,包括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

    基于多个下游应用的扩张,中国氯碱行业2024~2029年预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但在市场前景的确定性之外,还有另一深层逻辑:

    下游的扩张与升级,必然向上游传导出对稳定性、安全性、可控性的极致追求。

    杭州电化正通过中控技术打造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传统生产流程推向高效与安全的双轨快车道:

    据测算,仅电耗优化一项,每年便可为企业省下上千万元,而智能连锁系统与早期诊断技术的结合,更减少每年上百万元停机损失。

    同步开启的还有产业链全球化棋局:

    随着氯碱行业下游建材企业征战“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纺织巨头在东南亚建立产业飞地,氯碱产品的出海通道正在拓宽:2024年,中国烧碱出口量创下历史新高。

    更隐秘的趋势是“技术输出”——中控技术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7.49亿元,同比增长118.27%,AI+机器人的组合进入全球多个“灯塔工厂”,其中也包括氯碱行业的下游应用。

    氯碱行业的进化,只是中国工业智能化转型中的一个切片。在这片蓝海中,那些能将AI注入生产线、用机器人重塑工业场景的企业,终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取得巨大红利。

    主要参考文献:

    [1] 人形机器人,一场事先张扬的反常识 星船知造

    [2] 中美人形机器人落地进展大比拼 星船知造

    [3] Humanoid Robots III:The supply chain dynamism 高盛

    [4] 人形机器人产业2025年度投资策略 民生证券

    [5] 中控技术 公众号及官网

    [6] 关税战,一场饮鸩止渴的游戏. 新华社

    [7]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

    [8] 石化行业营收实现正增长. 中国政府网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星船知造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杨培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