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工业机器人赛道正掀起一股赴港上市的热潮。仙工智能、埃斯顿、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兆威机电、凯乐士科技、翼非科技等多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纷纷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叩响港股IPO的大门。
当下,工业机器人赛道正掀起一股赴港上市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5年5月以来,仙工智能、埃斯顿、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兆威机电、凯乐士科技、翼非科技等多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纷纷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叩响港股IPO的大门。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资本逻辑、战略考量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扎堆赴港上市背后,工业机器人企业能否穿越资本周期,最终仍将回归到一个核心命题:如何通过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客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机器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博弈,从来不在IPO敲钟的刹那,而藏在产业与场景深耕的长期主义里。
01 扎堆赴港上市:多重动因交织的战略选择
近段时间以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赴香港上市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核心企业不断增加。
5月27日,移动机器人控制器龙头仙工智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以18C特专科技企业挂牌上市;
6月4日,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官宣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且于6月27日正式递交IPO申请;
兆威机电因其高精度“灵巧手”产品成为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之一,并于6月18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香港主板上市;
6月22日,极智嘉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距“全球仓储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第一股”仅一步之遥。
6月23日,斯坦德机器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以工业级移动机器人及柔性物流解决方案叩响港股市场大门;
6月27日,凯乐士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计划以“全栈式智能场内物流机器人第一股”登陆港股市场;
6月30日,国内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翼非科技,亦通过18C章程向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起冲刺。
再加上,此前已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和“国产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机器人,港股市场正见证着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密集上市潮。
表1 正在冲刺港交所上市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盘点
综合来看,工业机器人企业扎堆赴港上市,本质是产业需求与港股特性的双向契合——前者需要资本输血以突破技术瓶颈,后者凭借包容政策、全球资本网络与国际化平台,成为企业突围的最优解。
1.更包容的上市条件:打开“未盈利硬科技”上市通道
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资本与技术双密集型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如机器人控制系统、精密减速器、先进传感器)、算法迭代(如具身智能、AI、SLAM导航)、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大规模量产等,都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面对A股上市门槛(如盈利要求、行业属性限制)和美股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港交所相对灵活、透明的上市制度,以及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成为工业机器人企业吸纳资本的关键渠道。
2023年,港交所发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18C章程),对上市企业的市值、收入等财务指标要求,相较一般主板规则都有所降低,明确允许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这一上市政策精准匹配了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需求,为工业机器人厂商开辟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值得关注的是,港交所针对依据18C上市规则上市的企业,审核周期相对更短,能显著降低企业上市的时间成本。
图2 港股上市特殊标准(18C特专科技公司) ;图源:LiveReport大数据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仙工智能、斯坦德机器人、翼非科技等尚未盈利且面临融资需求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纷纷选择以18C章程作为上市标准,冲刺港交所主板上市。
2.全球资本枢纽:链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双向跳板”
香港资本市场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双循环”属性: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港股市场吸引了全球长线基金(如淡马锡、贝莱德)和专业机构投资者,能为工业机器人企业提供更长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深港通)的深化,也为港股引入了庞大的内地资金池,提升了港股流动性和估值潜力。同时,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的战略支持,使得工业机器人厂商能够获得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选择港股上市,既能对接全球长线基金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又能有效对接内地资本关注。
而且,国际投资者对具有硬科技属性、清晰成长路径的赛道龙头,往往展现出更高的估值容忍度。相较于A股以盈利确定性为核心的估值体系,港股市场对“中国智造”、“AI+机器人”、“产业自动化”等战略赛道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易从技术壁垒、产业变革逻辑等维度,与优必选、越疆机器人等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的机器人企业形成板块效应,进而吸引专注科技赛道的长线资本。
例如,2025年3月,受“AI+机器人”概念推动,作为“国产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机器人,股价较发行价涨幅一度达到329.52%,市值达到326亿港元,充分体现了港股市场对科技叙事的敏感性与资本集聚效应。
3.拓展海外市场:锚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
赴港上市还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践行全球化战略。当前,工业机器人“出海”已成为重要趋势。而对于立志出海、参与全球竞争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而言,港股上市是建立国际品牌形象、便利跨境并购、构建全球化销售与服务网络的“通行证”。
例如,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赴港上市,即是为了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且,从IPO募资用途来看,仙工智能、兆威机电、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和翼非科技等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纷纷把扩充全球产能、建立全球销售体系与海外服务营销网络作为主要用途,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触达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增量市场。港股上市这一资本路径,正成为工业机器人企业抢占全球竞争高地的核心支点,以资本赋能技术与市场,在出海浪潮中锚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前哨。
02 赴港上市不是终点,产业深耕才是护城河
近期,多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密集提交招股书,拟赴香港上市,并非只是资本层面的运作,而是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早期依赖政策扶持、野蛮生长的成长期,加速迈向以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份额为核心竞争力的成熟期阶段。
然而,对于工业机器人企业而言,即便最终成功叩开港交所的大门,也仅仅只是“拿到了一张入场券”,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在资本的聚光灯下,回归行业本质,用产品与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从而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唯有深耕产业与场景,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才能构筑起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与壁垒。
1.场景为王:从“技术秀场”到“价值战场”
在工业场景,解决机器人的高可靠性、高精度、易集成和低维护成本的问题至关重要;物流领域则需关注效率、准确率、灵活性和投资回报周期的优化。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而言,交互体验、任务完成度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是关键。
因此,工业机器人企业必须深入理解特定场景的挑战,并增强解决具体场景痛点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要避免将机器人仅作为“技术炫技平台”,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参数而忽视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应从单纯的机器人销售“机器人+软件+服务”的一体化交付模式,为客户提供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2.技术筑基:持续创新构筑核心壁垒
工业机器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创新。如聚焦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底层技术及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拓展应用领域,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产品竞争力与市场份额,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3.生态共建:开放合作拓展应用边界
对于工业机器人企业而言,积极拓展合作,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深化产业链垂直协作,与上游核心部件供应商、下游系统集成商及终端用户形成价值共同体,通过联合定义产品标准、协同优化解决方案,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路贯通;另一方面可打造开放的开发者生态,依托开放平台等友好易用的开发载体,提供标准化接口与工具链,吸引行业开发者参与应用创新,以规模化生态能力加速长尾场景覆盖,推动技术价值向更广阔产业边界延伸。
03 写在最后
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唯有真正扎根行业肌理、精准洞悉场景痛点、拥有行业Know-How积淀,并以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降本增效,创造不可替代价值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方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席位。
机器人赛道的竞赛,从来不是资本速度的比拼,而是技术深度、场景理解力与价值创造力的马拉松,唯有心无旁骛的“长期主义者”,才能用机器人智慧点亮千行百业的未来图景。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