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世博环廊到零排放工厂:日本产业与文化的融合之旅

2025-08-05陈曾伟

46阅
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将传统“匠人精神”与现代科技创新、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精细化运营管理完美融合的这一条新奇的发展路径,这为我国制造业转型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
       本文主要记录了为期九天的日本产业技术与社会文化实习经历。我们的行程主要在大阪、京都、名古屋、东京四大都市,参观了2025大阪世博会、欧姆龙太阳工厂、大福物流、三菱电机、富士通回收公司等代表性机构与企业。我们不仅参观了当地一些代表性的公司,还去了一些跟学科密切相关的展览会,如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2025东京工业展、2025大阪世博会。我们还前往了当地有名的大学,如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我们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与深入交流等形式了解了日本在尖端制造(如e-Factory理念、自动化物流系统)、绿色科技(电子垃圾高值化回收、工厂零排放)、企业社会责任(残障融合就业)、大学学术交流氛围(学术自由与创新氛围)以及国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现状。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日本将传统“匠人精神”与现代科技创新、高度社会责任感与精细化运营管理完美融合的这一条新奇的发展路径,这为我国制造业转型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

       以我来看,本次实习主要帮助了我跳出书本与网络的局限,亲身接触、观察和思考日本真实的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企业管理哲学及不同于国内的高等教育形式。重点聚焦日本制造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前沿、环保技术的系统性应用、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方式、以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氛围营造。希望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探寻其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并为个人未来学习与发展方向汲取宝贵经验。

初识日本:科技与文化的全球盛宴

       刚刚到达日本,我们随即前往2025大阪世博会:进入世博会的大门,我就震撼于世博会主会场由巨型木质榫卯结构构筑的宏伟环形空间。各国场馆林立,科技与文化在此交融。我们前去参观了日本馆:日本馆以“环保”为核心叙事,巧妙融合垃圾精细化分类回收技术、先进净水系统展示与国民文化符号(如哆啦A梦、Hello Kitty),成功将严肃的环保议题转化为吸引年轻群体的沉浸式体验,展现了日本在环保科技普及与公众参与机制上的创新。我们还去参观了阿拉伯馆:领略了阿拉伯世界独特的手工艺(如精美金属器皿、编织物)与纺织技术,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接着通过游览不同的展馆,让我深刻感受到世博会作为全球文明互鉴平台的价值。

古都探秘:历史底蕴与现代责任的交响 

       京都印象:踏入这座拥有近1400年历史、被誉为“日本精神故乡”的文化古都,得益于二战时免于战火,其古迹得以完整保存,印证了“京都不光是日本的,更是世界的”这一共识,体现了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极端重视。第一站我们前去京都大学,参访这座孕育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殿堂。我们深刻体会到其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精神。校园内随处可见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学子,专注于热烈的学术讨论与自主研究,与国内部分高校相对沉闷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根植于自由探索和对知识渴求的学术氛围,是其顶尖科研产出的核心土壤,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的校园氛围让我印象深刻:校园建筑完美融合了古典韵味与现代功能,行走其间如同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营造出独特而浓厚的学术人文环境。接着我们前往了京瓷公司:参访这家由“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创立的全球领先企业。他们业务广度超出了我对于“陶瓷公司”的固有认知,其产品线横跨精密陶瓷元器件、电子设备、通信系统、直至太阳能发电和航空航天领域,展现了强大的技术跨界整合与多元化发展能力。接待人员为我们细致的讲解了他们公司的经营哲学:我们深入了解了稻盛和夫创立的“阿米巴经营”和“敬天爱人”哲学体系。更令人敬佩的是其开放共享的态度——通过大量讲座、书籍无私传播其经营智慧,旨在助力他人成功。这种“利他经营”的理念和宽广胸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升华,极具学习价值。

产业之光:技术革新与人本关怀的典范

       欧姆龙太阳工厂:这是本次实习中极具心灵震撼的一站。让我动容的是他们的核心理念:这是一家以大规模雇用残障人士为核心特色的先进工厂。欧姆龙践行“通过事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理念,将社会融合视为企业核心责任。为了让残障员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他们的技术部门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为不同残障类型的员工量身定制或改造生产设备与辅助工具(如特殊夹具、操作界面),确保他们能高效、有尊严地工作。工厂科学分层(不同楼层适应不同身体状况员工),体现了精细化的人性化管理。他们企业对于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评估:颠覆性地采用统一的“成长度”而非绝对产出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关注每位员工(无论身体状况)的进步与潜能发挥。这种以人为本、强调个体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对传统绩效管理的革新,极具启示意义。接着我们前去了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深入日本“工业母机”的心脏地带。博物馆不仅展示机床发展史,更震撼于其对“匠人精神”的极致诠释——将废弃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旧机床精心修复至可运转状态。这种对工业遗产的敬畏、对精密技艺的执着追求和“物尽其用”的哲学,是日本制造业精益求精、基业长青的精神内核。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国内工程师所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直观感受了日本在精密机械制造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创新能力。

物流自动化与防灾智慧

       我们到达名古屋后前往大福株式会社,揭秘全球顶尖物流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巨头。这个公司的技术广度和业务远超想象,这个所谓的物流公司产业覆盖自动化仓储系统(AS/RS)、半导体生产自动化(洁净室物流)、机场值机行李处理系统、甚至全自动洗车设备。这些无不展现了其核心技术在多元场景的卓越应用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设计理念在于“机器服务人类”。其系统追求操作的高度简易化,大幅降低人员技能门槛,提升效率与安全性。这体现了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是赋能于人,而非替代人。在参观他们的产业线时,我目睹了其高度自动化的物流分拣系统运行,其核心传感器技术、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能力完全自主研发,确保技术自主权和系统最优性能。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大福“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对我国企业突破技术封锁、保障供应链安全具有重大警示与借鉴意义。接着我们前往名古屋大学。参观了减灾馆,我们亲身体验模拟地震剧烈摇晃,深入了解了日本在抗震建筑技术(如隔震、减震装置)、海啸预警系统、灾害应急教育等方面的世界领先水平。其将防灾知识普及与前沿技术展示相结合的模式高效实用。我们还有机会进入他们学校的ComoNe公共空间,其建筑风格现代开放,灵活的座位布局(如讨论区、协作空间)极大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出充满活力与自由思想的学术共享空间,再次凸显日本大学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创新的环境支持。

工业未来与循环典范 

       在名古屋的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了三菱电机,领略日本工业自动化巨擘的“智造”蓝图。三菱电机提出的e-Factory理念,讲解人员为我们系统性讲解了其面向未来的智能制造框架:第一层(Edge),设备层配备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第二层(Data Platform),数据清洗、整合、存储平台;第三层(AI/Applications),运用AI进行数据分析、预测维护、生产优化,实现可视化、可分析和可控制的智能化管理闭环。AI的深度融入是其“智能工厂”的核心驱动力。接下来我们前去伺服电机车间实践,在伺服电机生产线亲眼见证了e-Factory的落地:传感器遍布各环节,数据实时传输至人机界面(HMI),工人可监控、调整设备。在PLC自动化装配车间(因洁净度要求远程观察),其柔性生产线通过数据驱动,能高效切换生产不同型号产品,实现多品种大规模定制化生产(Mass Customization)。这种数据驱动、柔性智能的生产模式代表了制造业的未来方向。接着我们前去富士通回收公司:探秘日本电子垃圾处理的标杆。在这里我们深刻认知到日本独特的“消费者付费回收”制度(处理废旧家电需支付回收费),从源头保障了回收体系的可持续运行。在其工厂车间我们目睹了其高值化回收技术,目睹了冰箱、电视等废旧家电被高效拆解、破碎、分选(磁选)成高纯度金属(铁、铜、铝)和塑料碎片的全过程。这些再生材料重新进入制造业循环,实现资源闭环。经过了解我们知道了这家工厂是一家零排放工厂:该工厂能源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或碳中和能源,实现运营过程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将环保理念贯彻到极致。日本从法规、技术到民众意识构建的完整电子垃圾资源化体系,为我国破解“电子垃圾围城”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样板。

创新前沿与学术殿堂 

       我们到达东京的第一站便是东京工业展,这一全球工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我们前去参观了工业软件展区:达索等企业展示了超越CAD建模的深度应用,如定制化仿真软件(CAE),用于模拟物理场、优化生产工艺,显著降低实物试验成本与风险。许多企业利用AI为其产品赋能:索尼等巨头展示工业AI解决方案,利用底层AI平台为工厂提供预测性维护、质量检测、流程优化等智能服务。许多不跟工业直接挂钩的企业也进行跨界融合:Nikon凭借其光学核心技术,提供高精度工业视觉检测系统;华为则发挥ICT优势,为工业数据提供高性能存储与计算平台(如工业边缘云)。中望CAD等中国企业的亮相,展现了国产工业软件的进步。许多企业开发和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我们体验了利用先进模拟软件与传感技术构建的复杂场景(如月球作业模拟),用于极端环境下的任务规划与设备测试,极大降低研发风险与成本。接着我们前往了东京大学,参访日本学术金字塔尖的学府。我们深刻感受到其历史与底蕴,他作为明治维新的产物,校园内古典建筑(如安田讲堂)与绿树成荫的环境交织,散发出浓厚的历史积淀与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其学术环境优美、和谐,自由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再次印证了环境育人对顶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深度分析与关键启示

       对于本次短暂的日本研学之旅,我对于此行的学习有以下的深入思考

       1.技术融合与创新驱动

       “e-Factory”与智能制造:三菱电机展示的e-Factory不仅是自动化,更是数据驱动、AI赋能的智能化生态系统。其三层架构为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提供了路径参考。大福物流的核心技术自主策略,强调了在自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掌握底层技术和关键软硬件的重要性。提醒了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跨界融合与核心延伸:日本企业(如京瓷、大福、Nikon在工业视觉的拓展)普遍善于以核心技术为圆心,向相邻或新兴领域辐射,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华为在工业展的定位亦是此逻辑的成功体现——将ICT优势注入工业场景。

       2.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

       系统性环保:从世博会日本馆寓教于乐的环保教育,到富士通公司电子垃圾“付费回收-高值化拆解-资源再生-零排放运营”的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日本将环保意识、严格法规、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构建了成熟的循环型社会基础。其经验表明,环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工程。这同时为国内的垃圾回收和环保工作提供示范。

       3.人本精神与社会责任

       暖心的包容性职场:欧姆龙太阳工厂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标杆。其通过技术适配(人因工程)、统一且重成长的评价体系,为残障人士创造真正平等、有尊严、能实现价值的就业机会,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企业效率的双赢。这超越了慈善,是“商业向善”的卓越典范。

       技术服务于人:大福物流“降低操作门槛”的设计哲学和三菱e-Factory强调的“人机协作”与“决策支持”,都体现了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是让机器服务于人类、提升工作体验与效率,而非简单替代人力。这对于目前机器与人关系这一辨证问题的有力解答。

       知识共享与利他经营:京瓷公司无私分享其经营哲学,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利他”思想在商业领域的升华,构建了更宽广的企业价值网络和社会影响力。这启示国内企业应该形成互助的良性竞争。

       4.教育启示与创新源泉

       “自由”学风的价值: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无不展现出以“学术自由”和“学生自主”为核心的浓厚氛围。自由的探索空间、跨学科的交流环境(如名大图书馆设计)、对纯粹求知欲的保护与激发,是孕育创新和顶尖人才(如众多诺奖得主)的摇篮。这强烈启示我国高等教育需进一步鼓励批判性思维、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5.匠人精神与持续改善

       精益底蕴:山崎马扎克修复老机床的行为,是日本“匠人精神”的生动体现——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产品的无限热爱、对“物尽其用”的执着。这种精神深植于制造业根基,是日本品质的保证。这对于国内的工程师有极大的学习借鉴意义。

       持续改善:在各参访企业(如三菱的生产优化、大福的效率提升)中,都能感受到持续改进、追求完美的文化已融入日常运营的血液。

结论与个人展望

       此次日本九天实习,是一次对日本的先进制造产业、先进的技术、社会文明和学术高地的深度体验。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日本的融合能力。

       传统与现代融合:古都保护与顶尖科技企业并存。

       技术与人文融合:先进的自动化、AI技术服务于人(简化操作,让机器服务于人),环保科技与全民意识、完善制度结合。

       效率与责任融合:对精益生产和利润的追求,与对社会(包容性就业)、环境(循环经济、零排放)的深切担当。

       自由与秩序融合:大学里蓬勃的学术自由活力,与企业中严谨精细的流程管理,共同构成其创新体系的基石。

       对我们社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制造业企业一定要坚定走核心技术自主化、智能化升级(拥抱e-Factory理念)之路;环保事业需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企业应将社会责任(如包容性就业)深度融入战略;高等教育应该营造真正鼓励自由探索、批判性思维的良好环境;全社会应弘扬“匠人精神”,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对我个人而言,此行极大拓宽了国际视野,加深了对技术价值(服务人、赋能人、保护环境)、企业管理(哲学引领、利他共享)和人生追求(专注、精益、责任)的理解。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我将努力汲取日本之行的宝贵经验:

       1.追求技术深度与广度:不仅钻研专业知识,更关注其跨界应用潜力与社会价值。

       2.践行责任与向善:将社会责任感融入职业选择与发展,思考技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公平包容。

       3.拥抱创新思维:学习日本大学鼓励的自由探索精神,勇于质疑,敢于尝试。

       4.秉持精益理念:在学习和工作中,持续反思,追求卓越与改善。

       日本之行虽短,其展现的融合之道、创新之力、人本之光与责任之重,已深深烙印于我心,成为指引未来前行的重要坐标。这份经历将激励我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努力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