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日本研学启示录:精密制造、人机协同与工程师的责任

2025-08-08苏朝群

19阅
本次为期九天的日本研学深度聚焦机械工程前沿,通过考察京瓷、三菱电机、大福等七家全球顶尖制造企业及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等三所工科强校,系统研习了精密加工、工业自动化与绿色制造等核心技术。
       在参观京瓷总部的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了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理解了京瓷是如何从一个小公司成长为日本的精密陶瓷产业龙头企业。而在这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稻盛和夫先生经营十二条中的“要怀有能够渗透到潜意识中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他告诫我真正改变命运的愿望,必须强烈到刻入生命本能的程度——它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通过日夜不断的重复与情感投入,最终渗透进潜意识,成为24小时驱动你行动的内在引擎。京瓷公司在陶瓷刀具,陶瓷保温杯等的开发也令我印象深刻。但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医疗领域的突破——氮化硅人工关节通过仿生多孔结构设计,也可应用于人类骨骼,打破了我对人造骨骼只能用钛的偏见,为生物机械工程领域树立了跨学科应用典范。

       在欧姆龙京都太阳公司,我们一起参观了专门供残疾人参与生产的车间,在其中每台机器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他们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机器根据他们的情况做出了不同的改变,或是更方便拿取部件,或是更方便安装组件,这些都给身体障碍的人群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为了让智力残缺的人更好地完成任务,工厂内部贴满了标识,展现了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置身其中,我被该公司对残疾人的关怀深深震撼,或许我们国家的企业也应该像这样对残疾人有所包容。

       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展示了机床的发展历史,让我详细了解了机床是以什么形态出现的,是怎么逐渐发展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什么形式。从最开始的弓形钻到现在的五轴加工技术革新成果,从最初的人力、蒸汽再到现在的电力,这个博物馆就如同一本讲述机床史的百科全书。对我来说更具启发性的是智能工厂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平台连接全球各地工厂,综合生产、提高效能,可以充分保证相关的效率。这些实践都为部分工厂的升级提供了明确路径。
 
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参观
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参观

       工业自动化领域凸显出了系统集成的创新。大福株式会社的智能物流系统体现了机械与信息的深度融合,晶圆搬运机器人在实现高速运动的同时,配合算法可以调度百台搬运机器人协同作业,将晶圆的运输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不会发生碰撞。这种“物流即制造”理念重构了生产流程,引发了我的相关思考。同时大福株式会社的仓库管理系统以及物流转运系统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人与机器相结合的方式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些依靠人力无法完成或者完成效率较低的任务通过小车或转运系统可以轻易的完成。

       三菱电机伺服电机生产线也颇吸引我的注意,这些生产线也是采取人与机器相互协同配合的方式进行组装生产电机。生产的场景虽繁杂但却井井有条。电路板组装车间展示了三菱电机的模块化柔性生产线,了解到了三菱电机人工检测与机器检测的双重检测步骤。
 
三菱电机伺服电机生产线参观
三菱电机伺服电机生产线参观

       绿色制造技术聚焦于全生命周期。富士通环保技术中心的电子回收体系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在工人拆解废旧空调后,负压装置负责回收冷媒;空调或其他家电的核心部件经无氧热解工艺处理后,铜铝金属再生再利用,残余塑料转化为抗震建材。工厂年处理电子垃圾的资源再生率较高,每年处理周边数个县的所有空调、冰箱以及洗衣机。

       参访名校及学术机构强化了技术理论认知。名古屋大学减灾馆展现了日本在地震方面做出的努力,其机械设计可迁移至重型设备减震系统。东京工业展的机械要素展区印证了“工业强基”战略价值,彰显基础部件对产业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此次研学于我凝练出几大启示:精密制造的本质在于材料学、机械控制等多种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工业自动化的未来应该在于人与机器协同合作,企业要想长久的生存就必须做到人文关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机械工程师必须肩负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责任。日本企业“十年磨一剑”的技术深耕精神,将激励我们以攻坚之志投身核心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