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WAIC沸腾之后:资本狂欢、落地困境与清醒回声

2025-08-14e-works 邓珊珊

166阅
真正的大科技浪潮必然伴随泡沫,这提醒着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这杯科技佳酿时,更需要看清杯中泡沫的虚实。
       聚光灯下,人形机器人舞姿流畅,大模型吟诗作画信手拈来,智能体演示着全流程自动化办公……置身于这场全球性的AI科技嘉年华,炫目的演示令人心跳加速。如今,热闹暂告段落,启明创投周志峰在WAIC 2025创业与投资论坛上提到的“啤酒泡沫理论”,仍在我脑中回响:真正的大科技浪潮必然伴随泡沫,关键在于辨别“啤酒”(真实价值)与“肥皂泡”(虚妄概念)。这提醒着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这杯科技佳酿时,更需要看清杯中泡沫的虚实。

图1

       泡沫局部破裂:大模型从狂热到务实

       当下,基础大模型领域已告别“百模大战”的喧嚣,进入头部整合阶段(全球约8-10家头部玩家)。全球大模型数量高达3755个(中国占比超四成),但真正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凤毛麟角。企业AI项目中,多数投入巨资训练模型,却连实现基础自动化都步履维艰。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在WAIC 2025主论坛上指出,大模型目前仍存在着困境,在模型能力不断扩展同时,其“幻觉”现象已成为制约其可靠性与实用性的关键问题之一。而AI数据伦理也存在隐患,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则警示,当AI在充斥暴力与偏见的数据中学习时,“善良算法反而会被淘汰”。同时开源泡沫隐现,WAIC开源之夜国产框架受追捧,但通用开源模型的长期存活率存疑,其价值最终需依赖医疗、制造等领域的深度闭环验证。

       市场的残酷筛选已然开始,赛道正经历剧烈洗牌。去年的WAIC展会上有近百个大模型亮相,今年则仅有40余款大模型出现,一些知名厂商展位面积大幅缩水。大模型参展商显而易见地将生存策略转向务实,不少选择与终端合作,寻求落地应用场景。智谱推出全球首款多模态AI陪伴产品【Zooo动动动物圈】,客制化生成创建专属AI伙伴;阶跃星辰以“终端应用”为展示核心,聚焦智能终端Agent方向,重点布局汽车、手机、IoT设备等关键应用场景;MiniMax更多展示AI+硬件,包括智慧家居、智能座舱及交互设备等……

       智能体(Agent):幻觉之困与落地之痛

       2025年最热标签之中,Agent必然占有一席之地。LangChain调查显示,超50%企业已部署Agent,Crunchbase数据相关初创融资达7亿美元。京东开源JoyAgent三天获GitHub千星;腾讯地图上线旅游规划Agent,为用户提供从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智能化服务;百度推出“数字员工”胡馨月,蜜度发布针对舆情分析、公文写作以及校对场景Agent;阶跃星辰、千里科技和吉利汽车集团,共同发布面向AI Agent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从金融分析到旅游规划,从“数字员工”到智能座舱,Agent的应用蓝图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郑南宁院士所强调的模型“幻觉”问题,在智能体领域被成倍放大。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对决策准确性要求严苛,一个高风险错误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更棘手的是,当Agent执行错误导致不良后果时,责任该由谁承担?开发者?使用者?还是AI本身?法律层面至今无解,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外,行业语料的稀缺与语义理解的偏差,为垂直领域的Agent训练增加难度。行业反馈显示,当前Agent多处理重复性工作,核心责任仍需人类把控。

       Gartner预测到2027年末,超过40%的AgentAI项目将因成本不断攀升、商业价值不明确或风险控制不足而被取消。我们期待的“得力数字助手”,似乎还远未成熟。

       具身智能:资本狂欢下估值泡沫与技术焦虑

       当下,具身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热度空前,正成为聚光灯的新宠,企业数量激增,资本陷入狂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参展企业数量激增——今年WAIC上,超过80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亮相,覆盖所有机器人领域,对比去年的18家,呈现爆发式增长,展馆内机器人展示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高调的繁荣景象,难掩其发展进程中显露的明显反差。回到“啤酒泡沫理论”,具身智能领域正是辨别“啤酒”与“肥皂泡”的绝佳考场。

       资本狂热与估值脱节。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陷入“亿元融资狂欢”,前五个月融资额已超2024年全年总和。宇树、智元等头部估值突破百亿,并宣称年度营收目标达10亿元。截至今年7月16日,IT桔子上以“具身智能”为标签的融资事件共130件。其中,已公布金额的达96.68亿元;另有98件未公布金额(多在千万到数亿元区间),若计入这部分,预估上半年该领域总融资超200亿元,甚至更多。残酷现实是,不少企业年出货量仅在个位数,单台售价虽因竞争压力不断下探,却依旧难以换来足够的市场份额与营收增长。

       展台策略暴露焦虑。路过各式展台,你会看机器人频繁进行基础动作(抓取、行走、上下台阶)与“才艺表演”,展现“零失误”的演示。还有许多机器人只是安静呆在角落,或挂在辅助架上任由观众打卡拍照。追求“零失误”的表演,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故障频发形成较大落差,折射出行业对资本信心的深度焦虑。同时产品同质化严重,80%的企业聚焦于基础动作演示,对提升关节电机扭矩、突破动态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投入不足。

       二级市场炒作与资源错配。部分上市公司借“具身智能概念”拉升股价,但业务关联薄弱。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指出,不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当前具身智能领域估值确实存在泡沫,这些泡沫需依靠业务的实际商业化落地来消化,预计需要一两年时间。资本过度流向营销而非技术攻坚,导致“为参展而参展”的无效内卷。

       据主办方数据,为期四天的WAIC展会,参观人次达35万。同时,今年的观众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再是纯B端的行业人士,而是普通大众占比居高,尤其是父母+孩子的组合。大会所有门票在开幕两天前就全部售罄;临近会场,一路走去,“要票吗?要票吗?”的黄牛叫卖频频。官方不到200元的单日门票在二手平台被炒至近2000元,开幕当天黄牛更是现场叫价3000元。而这是否恰如行业本身:资本和观众为“未来想象”支付溢价,而非实际价值?

       展览馆里的完美演示终将落幕。亲历WAIC 2025,我清晰地感受到这场喧嚣所展现的:一方面是AI技术令人振奋的创新与进步,另一方面则是产业跃进中无法回避的泡沫与挑战——大模型寻求落地、智能体面临责任拷问、具身智能存在估值泡沫,以及共性的技术、数据和商业化难题。喧嚣过后,回归本质,聚焦核心突破与有效落地,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清醒回响;唯有穿越泡沫周期的生存者,才有资格定义AI的未来!
责任编辑:邓珊珊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