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探索企业业务流程与IT融合新实践

2024-05-28e-works整理

33
一、企业简介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博瑞电力”)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智能电力装备,是国内该领域最大的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近年来,博瑞电力陆续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核心装备的研制及产业化工作,成为高端智能电力装备领域“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名片。

       博瑞电力现有柔性输电装备智能工厂、智能电网研发及总装基地和柔性输电装备产业基地3个科研产业基地,总占地约559亩,员工2200余人。博瑞电力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研发平台,建有CNAS认可检测中心,获评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苏省五星上云企业、江苏省绿色工厂、江苏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体系贯标示范企业等荣誉。2021年,获评“2022年度中国电器工业最具成长价值企业”。

       博瑞电力坚持“做精主业、外延发展”的发展战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网、电厂、新能源、轨道交通、工矿等领域,并出口至加拿大、巴西、俄罗斯、日本、南非、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其中:直流输电换流阀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直流融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电子式互感器市场占有率超50%。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图1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二、CIO个人简介

       邓吉勇,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2007年起任职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归口管理信息化系统规划布局和建设推进工作。曾先后主持和参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SAP)、供应链管理平台(SRM)、生产指挥系统、物流及信息安全管理等多个信息化系统建设,支撑公司柔性输电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多个省/市智能车间布局,在企业经营管理、工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018年荣获武进区五一劳动奖章。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邓吉勇

图2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邓吉勇

三、个人信息化从业经历及主要业绩

       在新型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邓吉勇深耕细作、专注创新,持续探索企业业务流程与IT融合的新实践,近年来主导实施或参与完成的项目主要有:

       1)2014年,主持引入SRM系统,并与ERP系统紧密结合,对供应商全生命周期和采购业务全过程实施系统化管理,打造公平、公正、积极的供应链生态,加强与战略供应商长期合作的关系,助力供应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2)主持完成印制电路板表面贴装车间建设,实现印制电路板从产品订单分配、生产状况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实时提取、生产质量可溯整个生产体系的融合,具备从自动上(下)板到AOI检测的全自动生产能力。该车间经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联合组织评审,荣获“2016年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

       3)参与完成环网柜气箱自动化焊接清洗生产线建设,综合利用自动化控制、激光视觉、CCD光学识别等多学科技术,实现钣金件到半封闭气箱成品的自动化加工。2021年5月,该产线通过江苏省机械行业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主持“聚焦信息互联、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制造协同、评价体系协同、研发设计协同三大核心能力,实现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价值链集成,赋能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2022,该项目入选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十链突破”项目库。

       5)主持完成PCB波峰焊接智能生产车间建设,集成PCB插装、焊接、装配和调试等工序于同一流水线作业,形成年产板卡量约140万片的生产能力,满足“多品种、少批量、短交期、多变化”的印制电路板高效柔性智能制造需求。该车间经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评审,荣获“2022年常州市智能车间”认定。

四、近2年在企业主要推进的智能制造项目

       (1)设备智能维护与信息采集

       规划实施设备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数据采集、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信号报警等功能,覆盖3个厂区的机械加工、电子焊装、实验平台、非标设备等关键设备。通过建设智能数据采集系统,满足了设备联网通讯、运行信息、能耗信息采集及远程控制需要;系统提供统一API接口,便于系统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集成通讯工具,实现了设备异常状态实时报警,提高了设备监控能力,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

       (2)研发信息安全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升研发数据安全管控能力,统一部署了技术云桌面管理系统。根据公司三维建模、云外至云内高效传输管控等业务需求,成功构建高性能计算数据云平台。通过技术云实现研发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分配,并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研发成果集中管理,控制流转范围,充分保障公司设计成果的安全性。构建了统一、标准化的设计研发环境,提升研发设计工作效率。设计资源集中管理后,桌面运维转为平台运维,能满足300个设计用户的设计、存储需求,减轻桌面运维压力。

       (3)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

       主持“聚焦信息互联、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制造协同、评价体系协同、研发设计协同三大核心能力,实现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价值链集成,赋能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平台建成后,预期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3%,一次产品年及时交付率提升至99.3%,推进以本地企业为主的“备链”企业接入数字化平台,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2022,该项目入选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十链突破”项目库。

       (4)智能制造能力建设方面

       全面负责公司装置制造产线建设,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主持完成印制电路板表面贴装生产车间、电气装备自动化调试车间、PCB波峰焊接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打通信息渠道,加速产品柔性制造,助力公司获评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1个、常州市智能车间2个,推动环网柜气箱自动化焊接清洗生产线、柔性钣金生产线、钣金自动冲压线、板卡自动表贴焊装线等智能产线的建成,其中环网柜气箱等3条产线通过省机械行业协会鉴定,成果分别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推广精益生产,综合效率提升37%,标志着公司的智能制造体系达到了先进水平。

       1)PCB波峰焊接智能生产车间

       结合精益生产单件流思想,通过整合波峰焊、手工补焊工序,调整调试序工艺楼层布局等,目前车间改造建设面积1500平方米,并已建成两条产品全过程单件流流水线;同时通过引入自动插件机,实现机器替人的目标,解决了传统波峰焊线体人员密集的问题;开发AOI设备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自主开发条码追溯系统、结合机械手和ICT等自动化手段,可实现工步流转的全自动化。

       车间改造后能满足年产插件140万块的需求,单片下线节拍约0.5分钟,产品下线合格率能达到99.8%,同时具备“多品种、少批量、短交期、多变化”的产品柔性制造的能力,并能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和质量管控全周期的追溯。

       2)环网柜气箱自动化焊接清洗生产线建设

       组建项目组按照“关键工艺需求—核心单元突破—一体化产线建设”的技术路线,综合利用自动化控制、激光视觉、CCD光学识别、物流仓储等多学科技术,研究了不锈钢薄板的CMT焊接、打磨、清洗等相关工艺,突破了智能物料配送、CCD扫描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环网柜气箱焊接清洗自动化产线。环网柜气箱自动化焊接清洗生产线实现了环网柜气箱生产自动化跨越性的发展,实现了气箱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生产能力,生产率提高了75%,生产成本降低了42%,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满足多种相似产品的混线柔性制造;通过信息网络传递给各加工环节共享,实现准时化生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多个直流输电工程广泛应用,直接销售额超6486.25万元。

环网柜装配测试自动化生产线

图3 环网柜装配测试自动化生产线

五、个人在智能制造工作中的体会

       公司通过近几年的“智改数转”活动实践,在人员、技术、资源、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方向得到了全面改善,实现了工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具备了柔性化、敏捷化的生产能力。在技术、经济效益、示范能力上均取得长足的突破,带来的具体成效有: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更加明显,产品研发能力跨上新台阶,计划调度、交付响应更及时,生产能力更丰富,综合效率更高,质量管控可追溯、产品良率再获突破,物流仓储系统降本增效,安全生产无事故。

       本人在工作中持续关注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信息系统向平台化、移动化、虚拟化发展;积极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探索工业物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场景;积极参与高层次交流,响应政策、拓展视野,秉持创新思维,推动公司运营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支撑公司在信息化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致力于实现信息化管理由局部应用走向全面综合应用、企业经营管理由粗放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促进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致力于在电力装备制造领域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方面起到重要的标杆示范作用。

       未来,本人将继续助力公司响应“中国制造2025”,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强化产品升级、工艺创新,践行精益理念,加强生产信息化整体建设和数据应用,实现多工厂高效协同生产,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持续探索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融合新实践。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