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英:做信息化的多面手
e-works 王阳
【编者导读】马雪英,京博控股首席风控官兼战略执行总监。她自2005年推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扩展规划,实现了财物信息化管理在采购、仓储、计量等环节的系统应用。在京博MES、ERP、BI等多个信息化项目中,她带领着京博的信息化团由基础应用向专业应用,一层层的构建信息系统,从底层的数据汇总向高层次的决策支持迈进,从需求分析、调研、选型到实施,既要取得来自领导层对信息化的支持,也要在与业务部门的摩擦中打赢“沟通战”,还要考虑在普及推广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转变为管理手段……她,担当着京博信息化进程中的多面手。
一、体味公司百态的多重角色
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马雪英并不是公司任命的CIO,马雪英如是说。当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CIO,马雪英肩上还担负着另外两个重要的职务。
作为有信息职能的战略执行总监,马雪英将其区别于战略总监,而更强调“执行”二字的意义。身为战略执行总监,前提是对公司战略领悟得很透彻,为公司发展的战略层面和执行层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战略执行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才能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马雪英坦言:信息化最终是为企业决策者服务的,在战略决策层面,信息系统可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方便、丰富、直观的决策支持平台,通过预警、KPI实时查询、穿透到最原始信息,为决策层提供直接的服务,最终达到企业管理的作用。
而身为公司的首席风控官,马雪英也解释了设立这一职位的背景:2008年,京博为了应对人才梯队建设与公司快速发展之间的不均衡,成立了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的定位界定于董事会和执行层之间,比执行层要高,比董事会要低。当时在董事会的架构下,确立了首席执行官、首席风控管和首席财务官,形成董事会下面的三大支柱。作为首席风控官,重点是关注公司运维过程中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即通过IT的手段,通过信息平台的搭建,管控公司的运维过程。
马雪英说:首席风控官职位的设置更多是来自公司内部需求的驱动。京博这几年有一些兼并重组的项目,最近也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在这些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财务工作。身经财务工作十几年,马雪英自然而然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对于马雪英来说,首席风控官的职能:一是意味着在公司资本运作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规避来风险;二是在公司正常运营过程中,搭建IT平台,降低公司运维过程中的风险。
二、为业务部门服务的信息化
京博的信息化,具有非常明显的石化行业特点。作为传统的流程行业,马雪英也概述了其特点:炼化行业的流程非常清晰,国内的技术透明程度也很高,所以盈利空间更多的是在企业规模上,高新技术层面相对较少。
企业规模越大,管理的模式和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正是京博信息化的初衷,也催生了目前马雪英带领的两套班子:运维保障组和技术开发组。她介绍:运维保障组更多地关注公司现有的系统、硬件、软件的日常的维护、保障、培训和普及应用等基础工作;产品开发组则更关注公司各个部门基于工作需要的一些开发,譬如开发针对各业务部门的工具、针对新系统的二次开发等等,以提高生产运营过程的效率。
马雪英认为: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为公司业务服务。不管是在实施阶段还是应用阶段,IT系统在跨部门、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冲突,信息化一定要为业务让路,信息化一定要服务于业务。再好的信息化系统,如果业务部门说不行,那么坚决不能强行推行。马雪英说:遇到这方面的冲突,我们一定会和业务部门冷静下来,分析这些业务应该有哪些流程、在系统中应该设置哪些风控点,在梳理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大家达成共识的过程。
业务流程理顺之后,信息化自然而然也会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另外,信息化在更好地服务于业务部门同时,也一定需要具备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在马雪英的观点中,石化行业快速的发展,势必会带来信息化升级的要求,这种要求随时都会激发,所以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是搭建IT平台时需要预见的。
三、京博的“一个平台、三个中心”
正是本着对信息系统可扩展性和公司战略前瞻性的预见,京博在09年初制订了公司远期信息化规划,确定利用3-5年时间实现“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的IT建设目标。
这一IT规划的提出,给了马雪英所带领的信息化团队更明确的目标,当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马雪英介绍:一个平台就是一个资源共享、数据集成的平台,三个中心就是报表中心、绩效中心和预警中心。
她解释,一个平台相当于京博的公共语言。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京博上了很多套系统,由于当时欠缺某些考虑,系统与系统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孤岛。一个平台的目标是通过ERP项目三步实施,逐渐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打通现有孤立系统的孤岛。
而三个中心则包括:
·报表中心:即建立一种数字化的语言。将准确、明了的数字,通过BI系统反馈到领导层,用以公司核算和决策的需要。
·预警中心:在业务梳理过程中,会分析、筛选出业务的风控点。每一项业务都是有流程的,每一项业务也会有关键的风控点。在每一个风控点设置相应的预警、提示,以减少整体流程的差错。即:通过点的布局,实现面的预警。
·绩效中心:通过对公司战略的执行,来统计经营的结果,并将这个结果实现与单个员工绩效挂钩的过程,最终以e-HR得以体现。
结合公司信息化的规划,马雪英也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她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这样四点要求:
首先,自己要非常明确公司眼前和未来的战略定位;
第二、要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在信息化团队工作遇到障碍和阻力的时候,要具备很强的推动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三,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在与业务部门产生摩擦甚至冲突的时候,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
第四,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掌握更多新兴的信息技术。
四、从信息技术到管理手段的转变
信息化的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的占用,降低成本,但是信息化的另一特点在于很多价值都是隐性的。所以,如何将复杂的信息技术转变成管理手段,才能将信息化的价值体现在日常的管理、生产、运维过程中,这也是马雪英时常思考的问题。
马雪英说:很多复杂的信息技术,包装以新兴的专业名词,即便是信息化部门的人,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消化才能理解、运用。要把这样的技术信息推广到各个业务部门,他们会觉得太专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去实践,这就会对信息化的推进造成一定的阻碍。
当然,实施信息化的阻碍不仅在于此,来自管理层的阻力有时也让马雪英倍感压力。她说:每一个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都要改变一定旧的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依靠人的经验、能力、领悟性的环节被信息化的诸多手段所取代,继而降低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贡献。而这些贡献基本都来自于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让中高层领导接受了信息化所带来的模式转变,信息化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对此,马雪英谈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马雪英很赞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把手”工程,除此之外,她也擅于借助“一把手”与自己一同搭建推进信息化的气场。每一次重要的项目推进会、每一个重要的项目节点,马雪英都会邀请CEO来捧“场”;项目初期,CEO也会“应邀”登录系统,通过系统发表意见、反馈意见……在无形中,业务部门也会受这种气场的影响,一边改变旧的工作模式一边接受新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以“信息化”为习惯。马雪英一语破的:连CEO都在用,如果谁不用,误事了谁担责?
的确,这种气场是无形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将信息技术化解成工作流程中的管理思路、生产过程中的运维习惯,看似微不足道的成果,背后却意味着细致入微的付出。
后记:
在采访的最后,马雪英总结了自己从事信息化工作十六字感悟: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局部见效、全面推广。笔者留意到,在e-works本届CIO年会上,作为圆桌讨论嘉宾的马雪英,也向在场的来自五湖四海的CIO们分享了这十六个字。当然,她也透露,在京博的信息化守则或标语中,是没有这十六个字的。我想,这十六个字既是马雪英即兴的感悟、亦是从事信息化多年的凝结。
关于京博(http://www.jingbo.net):
山东京博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博控股)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南邻淄博市,北接滨州市,东与东营市毗邻,西与高青接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
公司于1991年开始兴建投产,现占地面积5400亩,员工4600余人。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涉足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热电联产、文化、物流、贸易等多个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过百亿,利税超1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成长百强企业”。
京博控股经过近二十年不懈地努力和创新,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成长性的民营企业之一,2007年位居中国成长百强第三十一位。公司未来三年和十年的目标已经明确,公司提出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2020年跨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
【关于新锐CIO栏目】
《新锐CIO》栏目由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e-works和《e制造》联合主办,旨在报道制造业领域致力于信息化工作的CIO、准CIO和信息化领头人。如今的企业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契合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锐CIO》栏目希望通过报道这些企业和CIO,与读者分享更具参考价值的信息化实践。
《e-works》于2010年1在网站首页推出专题页面;《e制造》于2010年1月刊以封面报道开启全年报道序幕,并从2010年第2期开始,在《管理与应用》栏目启动连续报道。
如CIO读者们希望接受本栏目的采访和报道,请来信咨询:wy@e-works.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