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裂变的速度
——访招商迪辰软件系统公司总裁汪伟博士
黄 培
招商迪辰软件系统公司是我国物流供应链信息化领域的一支劲旅,该公司2000年成立,短短四年时间,实现了裂变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美国、香港三家上市公司的招商迪辰集团,涉足物流、信息科技与实业投资等领域,而招商迪辰软件系统公司则成为集团的子公司。招商迪辰集团执委会成员、招商迪辰软件系统公司总裁汪伟是华中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双博士,拥有辉煌的职业经历。我专程前往位于深圳市科技园的公司总部,就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等广泛的问题,与汪伟博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黄培: 2002年,IDC将迪辰软件评为中国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综合实力第一位,2003年迪辰软件又位居深圳软件百强第三。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招商迪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汪伟:其实,与每个人的成长一样,迪辰软件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0年公司成立时做电子商务,开发了一个交易大盘,即在网上发布货源信息、运力信息以及交易信息的电子商务平台。那时,网络经济的泡沫已经呈现出来,市场效果不好,人气不旺,推广成本太高,于是只好放弃。第二个产品是ASP模式的产品,我们开发了一系列小软件,用ASP模式运行,但是盈利和现金流量不是很好,另外,人力成本也比较高,所以第二个产品也逐渐放弃了。第三次转型是两条腿走路,既做软件也做实际物流,但是因为公司的IT人才比较多,人才结构不匹配,所以,不得不放弃实务物流部分,公司业务转入专注提供物流供应链整体IT解决方案。
2002年,迪辰软件的发展出现了契机,中国物流行业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中海物流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旗下企业)聘请迪辰开发第三方物流软件,并一举成功。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们知道第三方物流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实现了迪辰软件向应用开发的成功转型。
与许多软件企业相比,招商迪辰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切入物流行业大型应用化软件的企业,造就了我们在该领域的优势。如果没有实实在在接触大型物流企业,不清楚中国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很难知道中国的物流公司需要什么样的软件。而我们通过中海物流以及后续一系列的大型成功案例,真正把握了中国物流信息化的核心需求,形成了我们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安徽烟草项目的竞争当中,招商迪辰面临的对手都是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但是他们主要提供的是ERP或者营销管理等等软件,而在物流这一块我们优势明显,最终赢得了客户。
成功的案例、物流的专业背景加上公司领导层十分重视市场宣传,注重将资本运作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招商迪辰的品牌迅速树立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收购完善了产品线。
黄:在贵公司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企业文化的力量。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您在公司经营上有些怎样的理念?
汪:我认为公司发展的初期应建立一种开放的企业文化,领导与员工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并更多提倡宽容和包容。但是,当公司逐渐发展起来走向集团化以后,就应该开始慢慢转变,更加强调纪律和规范。所以我们是两条腿走路,既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合理约束,员工不仅要敬业、遵守公司的劳动纪律,更要发挥出创新能力。对于迪辰软件的员工,我强调要讲德和勤。第一要敬业,也就是态度端正、勤奋,做好本职工作;第二要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发展。这样的员工不仅不会被公司淘汰,个人价值也随着公司的发展而逐渐体现。
在招商迪辰的办公室有一条迪辰胡同——这可能是全中国唯一一条位于写字楼里准确地说是开放式的办公楼层里的“胡同”。员工工作累了:写程序写得眼花缭乱,编方案编得头疼脑胀,打电话打得口干舌燥,都可以到迪辰胡同坐坐,真正的放松与交流,胡同里的小商品是无人售货,付钱全靠自觉。小小的一条胡同正是体现企业文化的地方。对于迪辰而言,企业文化是规范与开放并重,有张有弛。
黄:相对其它软件企业的平稳发展而言,贵公司发展很快,从2000年到现在裂变出几个上市公司。那么,您认为公司应该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汪:招商迪辰集团是从招商迪辰软件系统公司发展起来的。这几年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了迅速扩张,以往一些迪辰软件的部门发展成熟以后,已经裂变成为集团的下属企业。迪辰软件作为集团在物流信息科技的代表,随着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实现了迅速发展。
我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快速成长是很必要的,做大了抗风险能力才能提高。很多公司都在做大还是做强的理念之间权衡,实际上很多公司归结到最后都是在做大。长大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需要。这种需要使公司不断地自我实现,不断地对周围商业生态产生不可替代的正面影响力!一个品牌、一个产品、一种服务、一种模式等等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都可能很强大。这种长大是在公平市场中竞争而来,是市场自然的选择。做大,一定程度上是非均衡的跳跃,外界的竞争太多、变数太大,不跳跃很快就会被淘汰。实现这种跳跃需要公司既有战略眼光的人,也有执行能力很强的人。几年的积累下来,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团队。
黄:迪辰软件有哪些产品线和典型客户?
汪:我们的产品线基于自主研发的迪辰DAP(Dichain Application Platform)技术平台,产品包括四大应用软件产品和三大中间件产品。应用软件产品包括DAP物流网络营运管理信息系统、DAP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DAP分销管理系统、DAP OA系统。三大中间件是DAP BI、DAP EAI和DAP STUDIO。
我们的典型用户包括中海物流、健力宝集团、漳州招商局码头、椰树集团、上海家化、广东雅倩、安徽烟草等企业,主要是物流企业、码头和生产制造企业。一般ERP软件物流和分销环节相对弱一些,而招商迪辰软件针对于ERP的这两个相对薄弱环节进行了突破,从营销角度做深度精细化管理,从成本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所以很多大型制造企业都会上我们的分销软件。
黄:招商迪辰软件已成为物流供应链领域的龙头企业。那么,您认为物流供应链信息化软件的核心是什么,关键要解决哪些问题?
汪:中国的物流管理软件是从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发展起来的。仓库管理(WMS)的关键是实现仓库运作的效率和最大的利润率,实现人员、装卸设备、仓库空间、存取运作等效率的最大化。运输管理(TMS)诞生相对晚一点,其主要目标是解决车辆如何配载、路线的确定、资源如何调度等问题,追求运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企业业务量大,拥有跨区域的服务网络,要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因此,日益关注整体资源的协调和管理,其信息化需求与制造企业对ERP软件的需求有共通之处,关键要解决资源的统一协调、计划和控制的问题,而不能只解决某个单元的问题,或者仅仅停留在信息管理阶段。
为此,招商迪辰软件首创了物流企业“ERP软件”理念,在充分研究供应链管理理论、物流一体化理论、精细物流理论,并总结业界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业务运营模型,并以此为指导,运用组件化、平台化技术,开发出DAP物流网络营运管理信息系统(DAP LMS),形成了招商迪辰软件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该系统能够支持物流优化,提供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包括销售支持、铺货、补货决策等,支持全国性的物流网络、物流集团协同运作。
黄: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相比制造业的ERP市场似乎没有炒得那么热。您对物流供应链信息化软件市场的现状有何看法? 招商迪辰软件有哪些应对策略?
汪:物流企业不同于制造企业,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多、分布广,物流企业相对少得多,而且真正能做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会很多。物流软件的发展的面肯定不像制造业的ERP那么大,但是发展的点很多、很新。
我认为,中国物流供应链信息化软件市场现在还处于“战国时代”。首先是物流企业市场还不成熟,物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直往外冒,造成了很多小的物流软件需求点,并且物流详细分类起来又很庞杂,譬如海运、航空、铁路等需要不同的软件,这样需求点就更小了。所以各地的IT公司、软件公司会认为这个市场面很大,并投入进去。两方面作用造成的局面是:类似于ERP市场上许多非ERP的小软件都自称ERP,很多的仓库管理和运输管理的小软件都敢叫做“物流管理软件”。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必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逐渐实现整合,在整合之中会相应地产生对信息化软件的需求。
总体上,国内物流供应链软件的总体情况是,专业品牌少,杂牌军多;软件工具多,有管理内涵的少;功能单一,在局域范围内应用;应用层次低,产生效益少;技术架构差,规模应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国外的物流供应链软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还需要进行本土化;其功能复杂度高,操作要求高;实施成本高,维护升级比较困难。
业界评价,目前中国物流供应链行业的主流信息化软件是招商迪辰和上海博科。当然用友和金蝶也密切关注物流软件市场,金蝶成立了物流供应链事业部,而用友也有部门朝着物流方面转型。
尽管业界开始对于物流行业软件的发展予以重视,但是中国物流供应链信息化软件市场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发展策略是,一方面我们强调随着物流企业一起长大;另外一方面将重点发展商业智能(BI)、信息集成(EAI)等更高层次的应用。因为物流企业的关键是供应链运作,其深层次应用必然需要商业智能系统的支持。物流企业也会和它们的下游企业,包括航空、铁路行业建立信息的集成,因此,EAI 也将是物流软件的必要组成部分。
黄:最近,互联网应用逐渐走出了低谷,出现了第二次浪潮。招商迪辰从电子商务走来,会不会也向电子商务走去呢?
汪:电子商务热潮逐渐回归,我们也分析了当今的电子商务市场。招商迪辰现在做电子商务主要有两块:一方面,针对于中国的小商品生产日渐发达的情况,主要做对美国的贸易,从杭州、义乌等地采购小商品卖到美国去,我们在美国兴建了很大的配送中心和仓库;另一方面,我们开发并运营电子商务平台,在美国是网上的销售模式,我们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部,为贸易公司搭建网上贸易通道,帮助他们把电子商务作为业务经营手段。我们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很好,现在的关键是聚集人气,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做的是务实的撮合者,而不是虚拟的、单纯的网上中介。目前,我们的电子商务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后 记:
作为一家大型软件企业的掌门人,汪伟博士给我的印象是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踏实稳重,极具亲和力。我去访问时恰逢公司为当月过生日的员工举办庆祝活动(每个月的月尾,公司都要给当月过生日的员工举办一次集体生日派对)。活动在展示公司企业文化的“迪辰胡同”举行,气氛热闹非凡,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创业的激情,一种文化的力量。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招商迪辰四年间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与黄培博士的合影
迪辰胡同
(本文有关表述不代表e-works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