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近期举办的“华为中国行2025·重庆AI+制造行业大会”上,系统展示了如何通过战略、算力、体系三维发力,让AI的力量渗透进制造的每一寸肌理,并结合汽车、机械电子、医药等细分领域的实践案例,直观呈现AI与制造业务融合的落地成效。
如今,AI技术正以迅猛的势头在各行各业内推动着无数的转型与颠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潮流,它改变着企业的研发模式、制造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特别是国内制造企业,对于AI的认知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率先实践的行业先行者与跟随者之间的差距已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从“试点”走向“深化”,针对AI的投资开始转化为具体运营指标提升和实际财务价值落地。
为了帮助制造企业精准把握AI应用趋势,推动企业完成从“数智化探索”向“规模化价值释放”的跨越,华为在近期举办的“
华为中国行2025·重庆AI+制造行业大会”上,系统展示了
如何通过战略、算力、体系三维发力,让AI的力量渗透进制造的每一寸肌理,并结合汽车、机械电子、医药等细分领域的实践案例,直观呈现AI与制造业务融合的落地成效。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部部长冯睿在会后媒体采访中指出,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正从单一环节向全流程延伸,应用深度也从辅助决策向核心业务驱动升级。华为以自身在制造领域的数智化实践为基础,结合ICT技术优势,形成了从顶层方法论到底层技术支撑,从场景化解决方案到开放协同应用的完整AI实施蓝图。
基于“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的理念,华为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切实发挥AI在降本、增效、提质中的核心作用,加快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进程。
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部部长冯睿
回归本源:以自身转型实践书写AI落地方法论
技术的成长与突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冯睿介绍,当我们把眼光放到生产一线时会发现,AI的落脚点必须放在制造上,只有理解工业know-how,才能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释放AI价值,而这正是华为的优势之所在:
●2024年,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1,7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0.8%;
●20.8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鲲鹏、昇腾已累计发展665万开发者、8,50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2万多个解决方案;
回溯华为在数智化领域的布局,冯睿表示,华为早在2014年便启动数字化转型,为后续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伴随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华为于2018年启动全面智能化升级战略,这一阶段的核心突破集中在两大方向:
一方面,将数据与大模型全面融入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业务链,通过重构作业流程与模式,从根源上提升业务运转效率;
另一方面,运用AI技术升级数据治理体系,以高质量AI数据安全、高效地支撑模型训练与应用,为后续模型训练的精准性与实际应用的稳定性提供坚实保障。
例如在研发领域,华为将多篇高价值技术文档、API技术文档,以及涵盖几百亿行精选代码、几千万个开源代码仓的研发数据,统一导入研发数据平台;并依托研发大模型与软件AI助手的协同赋能,实现研发流程的智能化革新---目前
华为软件版本开发周期大幅降低,研发效率实现质的突破。
在生产领域,华为以大模型技术与数据治理平台双轮驱动,为智能工厂建设提供核心支撑。通过把生产环节关联的市场数据、研发数据、仓储物流数据及产线设备数据,统一接入数据平台,依次完成数据入湖、数据清洗与数据分析,再将处理后的分析结果输入生产大模型进行训练,为智能工厂的运营优化筑牢数据与模型基础。
在问题诊断环节,基于AI大模型与知识图谱,实现生产异常大数据预测,根据问题现象实时诊断,智能推荐处理方案,支撑现场问题秒级预警、分钟级响应。冯睿表示从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到网络化、数字化升级,华为始终沿着智能制造的方向持续探索深耕,
正是这些源于自身运营的实战经验,让华为能够深度洞察制造业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精准把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面临的转型痛点与挑战。
基于这样的行业认知与实践积累,华为不仅构建起完整的企业数智化转型与数据治理方法论,更
围绕数字化研发、智能制造、数字化营销、智慧运营等7大核心场景打造了20个解决方案,可直接助力客户快速搭建数智化能力,加速智能化转型的落地见效。
标杆引领:助力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埃森哲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近六成(59%)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一年对数字化转型项目增加投资,揭示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强劲需求。在如何更好地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方面,冯睿表示
制造业的数智化不止是少人化或无人化,
还需要生产、运营、管理的全流程协同升级。
以赛力斯超级工厂建设为例,华为在初期顶层设计就参与其中,以IT系统高复用为核心,从网络基础、数字平台、应用场景到运营管理,打造全链路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工厂实现AI与数据双轮驱动。
首先,在网络基础建设层面,传统生产网普遍存在网络实时性不足、无线漫游易丢包、网络安全风险突出等痛点,难以支撑数字化生产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华为推出园区生产网方案,通过融合IP与光技术的双重优势,构建园区IT统一网络——既大幅简化网络架构、降低运维管理复杂度,又能为赛力斯超级工厂的数字化生产提供高效稳定的承载网络,实现办公区域、生产区域、核心控制区域的无缝联接。据悉,华为园区生产网可带来ms级确定性联接,Wi-Fi双发选收AGV小车0丢包,匹配复杂工业环境等工业级高可靠联接。
在数字平台层面,华为基于智慧园区数字平台,整合ICT技术预集成、融合接入与全域数据融合能力,打造了“一硬+一软+一网+一平台”的“四位一体”智能制造架构,最终为园区带来安全可靠、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全新体验。
对于应用场景落地环节,华为携手伙伴,实现智慧安防、智慧通行、产线可视、信息发布、会议系统五大应用。例如在安防应用方面,华为依托全光承载园区视频,实现车辆信息、各类异常事件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记录。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安防巡检模式,达成刷卡系统、设备身份识别系统、访客自助机以及摄像机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协同运作,为用户带来一站式安防集成体验。
在会议室应用方面,华为借助多云协同能力,整合云会议、华为视频平台与现网会议平台,成功构建起统一的会议数字化平台,有效打破传统会议中多平台独立运行的割裂问题,提升跨场景会议协作效率。
在运营管理维度,华为帮助赛力斯打造了“数字化运营中心”,实现了园区综合态势的统一管控,以及生产、办公关键数据的深度分析;同时,为能源管理、碳排放追踪、环境检测等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精准决策支撑,完成对工厂APP应用端、PC业务端及微信公众号的一体化管理。
技术底座:以“采传存、算管用”全链路筑牢支撑底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制造的推进离不开强大数字底座。冯睿明确表示,
企业数智化升级需围绕数据“采、传、存、算、管、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华为提供“智能联接、智能存储、智能算力、智能平台”端到端全栈解决方案,为释放数智生产力扫清障碍。
智能联接破解“算力释放瓶颈”,保障数据高效流转。AI模型训练中,网络吞吐率与可靠性直接影响效率,华为与客户联合创新的业界独家网络级负载均衡(NSLB)技术可消除“慢数据流”制约,将客户平均训练时长从34天缩短至25天;在数据采集和制造业各种推理场景上,华为发布业界首个5射频Wi-Fi 7,支持60路4K视频无卡顿传输,搭配全系列体验保障交换机,实现十万级“终端×应用”稳定联接。
智能存储通过AI数据湖打通数据资产“任督二脉”。针对制造企业数据分散孤立、价值利用率低的核心痛点,华为AI数据湖以“性能池、容量池、数据保护池”统一架构为核心技术底座,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整合、高效治理与便捷管理。借助数据全局视图,企业可清晰掌控“数据在哪里、是什么、能做什么”,对不同数据中心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纳管,构筑完整数据湖并呈现数据资产全局视图,从根源上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再通过训练加速、推理加速与全链路数据保护的三方协同,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智能算力依托昇腾平台构建“百模千态”支撑能力。昇腾AI平台提供了从DeepSeek后训练优化到推理场景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同时,昇腾凭借澎湃算力,精准匹配DeepSeek智能算法的高效运行需求;全栈优化的开发工具链,大幅降低了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技术门槛。在此基础上,双方进一步通过融合算子、通信优化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复杂模型的运行效率,共同构建起“算法-算力-场景”的完整闭环。值得一提的是,冯睿介绍近期官方vLLM开源社区也加强了对昇腾的支持力度,共同加速大模型创新的落地。
智能平台实现算力调度与安全防护“双管齐下”。依托云平台算力并行调度、网络级负载均衡、高性能缓存等核心技术,华为有效提升算力线性度,确保每一张计算卡都能物尽其用;同时,还能为数据采集、清洗、流通等数据全生命周期上下游环节,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防护能力。
行业深耕:加速细分领域AI潜能释放
通过技术结合场景,层层推进,华为所树立的数智化转型标杆,在助力客户价值创新的同时也引领行业数智化转型。
冯睿介绍自2019年底华为中国政企智能制造系统部成立,其定位便是服务全国31大类制造企业。从汽车、机器人到电子家电、医药流通,华为通过自身实践+ICT技术,打造一批可量化、可复制的标杆案例。
例如在机器人行业,随着AI技术的不断渗透,工业、服务、医疗机器人等赛道竞争加剧,技术门槛渐降。华为凭自身研发变革经验,帮助头部机器人企业打造IPD管理体系,重塑结构化研发流程,实现研产质量协同管控,节约其研发制造成本。
在电子家电领域,美的与华为在算力与大模型领域深度合作。基于昇腾算力底座,美的融合大模型应用和开发AI智能体,完成了12个大模型在昇腾上的迁移适配,通过AI与业务场景融合,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与服务质量,能够为全球客户、员工、坐席等提供高质量、高体验智能服务。
在医药行业,医药流通领军企业柳州医药,通过华为天筹求解器,搭建供应领域数学模型与自动求解算法,形成拣货、调度、排线、采购、运输全环节最优策略。依托AI线路规划与装载规划算法,配送效率预估提升15%;通过3D建模实现仓库分区可视化,仓内拣货效率预估提升18%;借助预测补货算法,降低仓间调拨频次。目前,柳药集团路径规划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年度供应链综合成本降低3%。
生态协同:联动地方共建“制造+AI”产业共同体
为了更好地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万业。
华为打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伙伴+华为”体系,围绕行业场景共建能力,与客户共同跨越AI落地鸿沟。合作伙伴作为连接技术与商业价值的最后一公里。面对行业场景多样、客户业务复杂的现状,华为通过优化供应效率、开放技术能力、提供全场景服务支持,助力伙伴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树立行业灯塔,将成功经验固化到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实现规模化复制。
在冯睿看来,制造企业AI的部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也决定了不可能由华为一家完成。
华为将通过协同打造生态圈,与行业伙伴并肩携手深入场景,为制造行业和企业找到与之适配的数智化解决方案,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和赋能者。
例如为助力重庆制造业升级,精准破解产业发展痛点,华为推出了重庆“AI+制造”精英解决方案伙伴模式。这是华为深化产业数智化布局、联动地方产业特色与伙伴力量的关键举措。
通过政策、技术、伙伴、产业的四维联动,最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提质”的多重价值,为全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重庆样本”。
小结
随着AI技术向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链条深度渗透,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数智化能力的硬核较量。从技术落地到价值创造,华为始终以“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务制造”的深耕实践路径为指引,精准匹配制造企业转型需求,助力其牢牢抓住数智化窗口期,构建起适配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华为锚定AI产业浪潮、布局制造业数智化的战略选择,更成为中国制造业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