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邹哲贤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总经理

2018-01-30e-works整理

10478阅
本文为“2017年度中国推进两化融合暨智能制造杰出CEO”参评材料。本次将评选对两化融合暨智能制造的作用和价值认识深刻,不仅仅在权限、资金和管理方面大力支持企业两化融合暨智能制造的推进,更身体力行地参与两化融合暨智能制造规划,在企业战略层面上指导两化融合暨智能制造进程的CEO。

    一、企业简介

    中国中车旗下的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创建于1898年,公司拥有各类设备4500多台套,有雄厚的机械加工和生产制造能力。公司现有员工4400余人,拥有各类技术管理人员1300人;拥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高技能人才近1800人;公司年营业收入30亿元。

    公司是中国内燃机车制造和服务的领先企业,先后研制生产的东风11型、NZJ1型、东风11G型准高速客运、“新曙光”号准高速内燃机车动车组及“和谐长城号”号内燃动车组、东风8B型重载货运、“雪域神舟号”高原机车、东风8CJ型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东风11Z型专用机车、装用径向转向架的东风8B型内燃机车、GKD2型、GK2C型以及和谐N5B调车机车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产品。至今已向柬埔寨、沙特、伊朗、阿根廷、尼日利亚、几内亚、澳大利亚、津巴布韦、泰国、肯尼亚、牙买加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整车出口和配件销售,交付的宽轨、窄轨、准轨等多款机车产品,受到了海外客户的青睐。

    公司是国家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承担单位,国家工信部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之一,江苏省首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公司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

    二、CEO简介

    1、个人经历

    邹哲贤先生,1964年出生,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邹先生长期工作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相关单位,具备所在行业广博的专业知识,拥有多年的轨道交通装备专业技术、质量管理经验。邹先生先后任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铁道部驻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机车验收室主任、铁道部南京机车车辆验收办事处主任。2013年1月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2015年12月任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2016年9月起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邹先生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现称中南大学)内燃机车专业,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邹哲贤

图1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邹哲贤

    2、企业远景

    公司坚持正心正道、善为善成的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做有责任的企业;坚持科技兴企,做有智慧的企业;坚持质量第一,做有尊严的企业;坚持精益管理,做有能力的企业;坚持成本领先,做有实力的企业;坚持高效协同,做有活力的企业。

    公司实施“三三四”战略,即实现“三个突破”: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实现经营机制的突破;以动车组维保业务为方向,实现产品和市场结构的突破;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做实“三大业务”:以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造修为主的核心业务;以工程机械、海工装备产品等新产业为主的支柱业务;以动车组和城轨车辆检修维保等服务业为主的支撑业务。做优“四个基地”:公司现有机车造修基地;高铁(城际)动车高级修维保基地;城轨车辆维保基地;以肯尼亚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海外内燃机车维保基地。

公司全景

图2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三、近几年来对企业转型发展所采取的举措

    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主动开拓市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在巩固传统内燃机车市场的基础上,公司拓展了电力机车新造业务,继2016年获得10台电力机车后,2017年又获得了25台电力机车订单;机车修理也实现了从市场缩减到回暖的平稳过渡;出口机车方面,完成了56台肯尼亚机车及30台阿根廷机车的交付,其中肯尼亚项目创出了公司单次签约机车台数、一次车型最多的出口记录。公司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产业,继续推进焊轨、探伤、桥检、轨检等中高端大型养路机械产品的研制,进军“北上广”等高端地铁市场反响良好。

    (2)坚持科技创新,提升转型发展动力

    公司先后完成双司机室和谐N5型机车、和谐N5B型调车机车、和谐N5K型交流传动客运机车以及泰国、尼日利亚、坦赞、阿根廷、肯尼亚出口机车的研发,完成电力机车技术平移,并取得电力机车制造许可证。公司研制的纯电动公铁两用车受到广泛好评。公司坚定不移做好柴油机技术提升和优化改进工作,研发的新一代260柴油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并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标准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3)深化精益管理,凝聚转型发展活力

    以建立“6621运营管理平台”为目标,以“形成机制、巩固效果、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为重点,公司持续强化标准工位、精益示范线、精益车间、人才育成、精益文化建设,协同推进精益工具在管理环节和生产现场的一体化应用;优化模拟线运行模板并成功向阿根廷机车、肯尼亚机车等新造车型进行复制、平移;把工位地图编制作为标准工位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完成工位切分、要素配置、运行状况、工位表单运行、一口清建设,打造精益化制造平台。公司被评为中车精益生产一级企业,机车制造公司和配件公司被评为中车二级精益车间,肯尼亚机车模拟生产线被评为中车优秀模拟生产线。

    (4)创新运营模式,激发转型发展潜力。

    一是实施精准营销。制定公司国内市场营销行动计划,按照片区营销管理模式,构建详细的国内市场用户需求、用户意向、主攻目标的作战地图,真正做到贴近用户,了解用户,实现“响应用户要求”到“引导用户需求”的转变。二是深化服务体系改革。紧盯市场痛点,按照“服务+制造+服务”的理念,积极开展机车产品项目总包业务,构建与路局和机务段合作的新模式,在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满足用户需求,探索“订制式”服务、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服务新模式。

    四、近几年来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进展

    中车戚墅堰公司属于离散制造型企业,结合企业特点和公司实际情况,从产品智能化、经营管控智能化、生产管控智能化、产品服务智能化、物流仓储智能化五个方面逐步将公司建设成为智能工厂。公司在“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两化融合新型能力体系建设中进行了智能制造的总体规划。公司制定了智能制造方案,设计了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目前,公司已经建立了ERP系统、三维设计工艺一体化平台、协同仿真分析平台、精益物流配送系统、供应商管理平台、营销售后服务管理系统、柴油机工位管理信息化系统等。此外,公司还建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进行了数控机床联网,完成了国家发改委的工业控制信息安全试点示范项目。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注重产品智能化设计、改进,目前正在进行出口机车数据采集和远程诊断项目建设,提升机车产品的智能化服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2018年,公司将开展配件机加工工位管理信息化建设、海外维保服务信息化建设。
这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在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推动公司技术创新

    运用三维设计工艺一体化平台,公司进行了多个新产品研发,完成了有轨电车、160km/h内燃机车等车型的top-down+模块化三维设计,建立了数字样机。为公司快速响应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2)实现产品快速交付

    产品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研发效率、产品品质也不断提高。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复杂条件下,公司通过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设计工艺制造各个关键节点进行管控,设计变更率逐渐降低,产品合同的履约率不断提升,保证客户订单的快速交付。

    (3)支撑业务拓展

    公司基于三维模型,开展干涉检查、装配路径规划,漫游等虚拟展示,实现了内燃机车及柴油机产品整机、内部结构的三维立体交互展示与漫游,为设计评审、装配和干涉分析模拟、装配工艺验证、用户培训、新产品展示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展示方法;提升了公司产品技术形象,有力支撑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海外签约订单金额逐年增多。

    (4)加快产品开发步伐

    公司建立的轨道交通装备创新设计制造数字化平台加快了产品开发的步伐,新产品研发时间缩短30%。通过在260柴油机、R6280ZC船用柴油机、阿根廷机车、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设计中的全面应用强度、流体、疲劳、动力学等仿真验证,为设计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5)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

    公司推行ERP对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进行诊断与优化,进行产品制造BOM业务流程再造、工艺管理由三级变为一级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行新造和修理混合模式的MRP计划,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实施供应商管理系统和精益物流配送系统时,对供应商管理流程再造,实现了从新产品研发、试制、首件评审、供应商业绩评价等全过程的协同,外协生产单位向供应商转变。

    (6)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念更新和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柴油机工位管理信息化项目,在传统的MES系统上,公司结合了精益管理的思想,围绕工位的人、机、料、法、环、测管控项点进行管理,生成生产工位的动态地图,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生产进度、现场质量、作业人员、设备状态、环境安全等情况。

    五、对智能制造的感悟和观点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列为十大领域中需要率先突破、步入世界领先行列的领域,并明确了其发展的主要方向、目标和任务。中车戚墅堰公司作为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重要一员,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环境资源约束增强等外部环境,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在创新能力、质量品牌、跨国经营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公司发展的主攻方向,公司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从“中车制造”向“中车创造”转变。

    公司的智能制造正在稳步推进,信息化已进入深化应用阶段,效益已初步显现。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2016年-2017年公司在协同仿真平台上完成了50多个仿真分析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技术促进了公司两化融合工作,夯实了“世界一流,亚洲第一”内燃机车研发基地的实力。统一公司三维研发工作环境,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三维快速设计工具进行产品设计,三维建模效率提升20%,模型的再生失败率降低了三分之一,缩短产品研制时间30%。

    智能制造是个系统工程,在推进智能制造工作时,要注意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抓住要害,对症下药。以“标准化、精益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实施路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制造推进时要讲究方法,运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三个循环,即战略循环、要素循环和管理循环。智能制造要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的战略,从战略出发,分析企业需要获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而得出需要实施的具体项目。项目实施时从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梳理和优化入手,实施过程中注重数据的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田耘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