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郭太磊 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CEO

2022-01-27e-works整理

8519阅
本文为“2021年度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杰出CEO”参评材料。本次将评选对智能制造的作用和价值认识深刻,不仅仅在权限、资金和管理方面大力支持企业智能制造的推进,更身体力行地参与智能制造规划,在企业战略层面上指导智能制造进程的CEO。
一、企业简介

       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建铝业”)位于中国铝业之都—山东临朐,始建于2000年,铝型材年产能达70万吨,年销售收入80多亿元。是国内铝合金建筑型材和工业型材重点生产科研企业,中国建筑铝型材企业前三强,拥有“五区五园两平台”,五个生产厂区:华建铝业一分厂、二分厂、三分厂、华建科技(四分厂)、五分厂;五个产业园区:中欧节能门窗产业园、中国铝模板产业园、华建工业园、华建科技园、华建农业生态园;两个服务平台: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城会展平台、山东标正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平台。

       建有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通过CMA中国计量资质认定,高标准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获得国家专利500多项。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参与《铝合金建筑型材》、《铝及铝合金术语》、《铝合金门窗》等3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多次荣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颁发的技术标准优秀奖一等奖。

       2019年,华建铝业员工4481人,技术中心研究人员592人,内部高级专家和博士12人,外聘专家8人。其中:教授8人,教授级高工2人,副教授2人,国家专项津贴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构成了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梯队和管理团队。
 
山东华建铝业集有限公司
图1 山东华建铝业集有限公司

二、CEO简介

       郭太磊2010年加入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曾任山东康美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华建铝业集团供应链事业部总经理、山东华铝股份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山东华铝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17年12月起任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执行总裁兼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CEO,主抓集团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工作。

       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秉持“质量为本 服务至上 客户满意”的经营理念,围绕“打造百年长青基业 构建幸福和谐家园”的企业愿景,运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深化“工作标准化 理事流程化 行为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奉行“以德为先 唯才是举”的人才理念,坚信只有保持优质、高效、稳定的职业化人才链,才有可能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得益于创新驱动,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铝型材生产企业的佼佼者,是绽放在中国铝业之都的一颗璀璨明珠。
 
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CEO 郭太磊
图2 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CEO 郭太磊

三、近几年来对企业转型发展所采取的举措

       郭太磊同志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加大加快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两化融合领域的投入、践行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加快“机器换人”进程。郭太磊主导实施的铝型材挤压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是华建铝业努力抢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新机遇,由“技术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典型案例。本项目由华建铝业牵头,整合设备厂家和软件系统厂家,在华建铝业原有铝型材挤压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开发挤压机专用MES系统、装配自动传送线、自动时效炉等设备,实现了生产调度中心直接通过ERP系统下达排产指令到MES系统,MES系统自动排程,自动计算所需铝棒数(长棒、短棒),并自动操作设备进行锯棒、加温、挤压,型材挤压完成之后,可自动锯料,并通过机械手自动装框,自动装满9框之后,可以自动通过传送装置送至时效炉进行时效工艺,同时传送过程中可以自动计量产出型材重量。简化了工人对型材的搬运程序,每台机减少操作工人3人,把工人从繁杂的搬运过程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营造了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该项目获得了潍坊市2019年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二是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 引进来”战略。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制造水平,坚定不移地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战略布局全球资源,整合国际高端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在日本和德国分别建立海外事业部以及研发中心,形成了同步世界的全球研发体系和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近几年来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进展

       1. 行业内率先打造铝型材数字化智能工厂-五分厂

       华建铝业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等国家相关政策,切实推进企业智能升级,结合企业生产加工行业产品品种多、订单批量小、生产工艺路线长(路径多)、产品精度要求高、生产运行速度快、物流调度频繁等特点,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讯、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实现工艺、装备、能源、物流等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汇聚、网络化共享和平台化协同,建成集柔性化生产、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动态智能管控、供应链协同优化运营等于一体的生产稳定、协同高效、响应快捷的有色金属智能加工工厂,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项目入选山东省2019年省重点项目。

       智能加工工厂建设围绕生产装备、智能感知、基础网络、信息系统、云平台等要素,采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云、边、端构架,建立“平台协同运营、工厂智能生产”两个层面的业务管理控制系统,将企业大量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源,继续挖据系统潜在价值,同时逐步推进传统信息化业务云化部署,搭建企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实现工厂一体化智能生产管控、智能协同管理、智能决策与制造新模式创新。
 
华建铝业智能加工工厂建设总体构架
图3 华建铝业智能加工工厂建设总体构架

       技术架构

       端:通过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成套智能装备的应用,实现工艺、设备、能源、物流等生产要素的全面感知。

       边:充分利用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数据,泛在连接各种制造资源。

       云:通过软件重构,开发基于数据驱动的工业应用,实现制造资源的灵活调度和高效配置。

       应用架构

       智能管控:聚焦生产制造层面,通过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和成套智能装备的应用,实现设备状态智能感知、精准控制、预测维护以及生产过程智能感知和控制优化。

       智能协同:聚焦企业生产管理层面,通过对实时生产数据的全面感知,对产品、设备、质量、能源、物流等数据的分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协同管理水平。

       智能决策:聚焦企业经营管理层面,通过对采购、销售采购、销售、财务、成本、人资、审计等业务数据的全面集成和系统分析,协助企业快速、精准决策。

       智能服务新模式:产业层面,通过行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聚焦协同创新,结合用户个性化需求、加工工艺的迭代优化、生产过程的大数据分析,不断形成创新应用,实现产业资源汇集和协同、共享发展。

       2. 建立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

       自2018年3月份开始,集团与浪潮集团合作,建设基于浪潮GS7的供应链云协同平台,搭建供应商门户、客户门户平台,通过工业云平台实现和所有供应商、客户等往来单位的在线协同,实现了集团所有核心供应商、客户的在线下单、发货、招投标、报价、供应链数据共享、供应商评价、资金管理等业务协同,实现集团统一招标、采购、资金归集。通过供应商、客户业务协同的大数据积累,构建企业BI大数据平台,为集团生产经营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在通过云平台实现了与企业已有的往来单位进行协同的同时,进一步对平台进行开放,吸引相关企业和供应商入驻,相关业务在公网上开放,将平台打造成行业的云平台。

       3. 获得荣誉

       2018年,公司被评为山东省两化融合优秀企业;

       2018年11月,公司被评为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

       2018年12月,公司再次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9年4月,公司被认定为山东省工程实验室;

       2019年12月,公司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2018年12月,获得山东省企业上云标杆企业;

       2020年12月再次获得山东省两化融合优秀企业;

       2021年12月第三次获得山东省两化融合优秀企业。

       2021年3月,获得由e-works组织评选的中国智能生产杰出应用奖。

五、对智能制造的感悟和观点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战场。智能制造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其中制造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智能是将感知、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慧和能力的表现。推动智能制造,能够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并促进和加速整个封测行业的发展。

       智能制造不是制造业某一端的改变,而是一种由里到外的全链条式变革。具体而言,有三点比较重要:

       其一,要实现智能制造,首先需要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制造全链条的数字化,掌握各环节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智能化的基础。

       其二,光有数据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网络让数据连接起来、流动起来。只有通过制造的全链条全面互联互通,打通企业的“任督二脉”,没有联网的数据在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数据网络化,才能最终实现智能化。

       其三,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之后,继而推进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全链条的智能升级,实现研发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供应链智能化、销售端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
责任编辑:梁曦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