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日本研学随记:看见智能,看见温度

2025-08-08刘艺政

21阅
我跟随学院研学团自关西启程,经中部抵关东,九天奔行十余站,所见所闻如同一卷高速展开的长轴画,而画面里始终交织着两束光:一束冷峻克制,来自科技与算法;一束温润柔和,来自对人和地球的体贴。
        七月的日本,骄阳与海风交替。我跟随学院研学团自关西启程,经中部抵关东,九天奔行十余站,所见所闻如同一卷高速展开的长轴画,而画面里始终交织着两束光:一束冷峻克制,来自科技与算法;一束温润柔和,来自对人和地球的体贴。

        落地大阪当晚,我们直奔世博园。木质“大屋根”在夕阳下泛出温暖光泽,它用两公里长的杉木回廊讲述一种低碳施工的可能。走进日本国家馆,氢能装置和碳捕集模块与护理机器人被放在同一叙事里;中国馆以月壤样品和智慧制造沙盘回应“大国重器”。那一刻,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到:工程并非冷冰冰的产线,而是人类为未来编织的愿景。
 
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大屋根”(左)与中国馆(右)
图1 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大屋根”(左)与中国馆(右)

       当我们来到京都南郊的欧姆龙太阳工厂,震动更为直接:八成员工是残障人士,轮椅能畅行每一道通道,自动开袋机、低位操作台无处不在。坐在轮椅的大叔用定制治具检测光电传感器,效率丝毫不逊健全工友。向我们介绍的负责人笑着说:“不是让人适应生产,而是让生产适应每一个人。”智能设备在这里首先成了放大尊严的工具,这便是我理解的“温度”。
 
欧姆龙太阳工厂内部工作环境图
图2 欧姆龙太阳工厂内部工作环境图

       离开古都,列车驶进名古屋钢铁森林。三菱电机母工厂里,PLC 板从贴片到检测全程联网,AGV 穿行其间,机械臂在五轴加工中心和测量站间精准搬运。中央站大屏滚动稼动率与能耗预测,工程师自豪地展示e-F@ctory平台:边缘采集、云端分析、AI预测维护,让运转率提高近两倍,开发周期减半。身处轰鸣却几乎无人干预的产线,我意识到“智能”并不意味着剥夺人,而是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转向优化与决策。
 
e-F@ctory架构示意图
图3  e-F@ctory架构示意图

       同一天的下午,富士通回收工厂让我看见另一种智能:破碎冰箱时,以氮气置换空气,避免冷媒爆燃;磁、风分选装置把金属和塑料重新送回产业链;实时监控屏记录当天回收量和减排数据。昔日“城市矿山”在机械的齿轮中重获新生,终点被翻译成起点,循环经济的逻辑因此具象。
 
富士通家电回收处理方法(左)和拆解电子器件的工作人员(右)
图4 富士通家电回收处理方法(左)和拆解电子器件的工作人员(右)

       旅程最静谧的时刻发生在岐阜地下11米处的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蒸汽时代的牛头刨床与联网的iSMART单元彼此守望,百年机床进化被压缩在恒温展厅里。那一排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实时削出叶轮,旁边大屏同步显示振动与刀具寿命,提醒我:所谓智能制造,不过是在一代代匠人的精密与执念之上,加了一层数据的外衣。
 
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左)与系列机床(右)
图5 山崎马扎克机床博物馆(左)与系列机床(右)

       一路上还走进京都大学与名古屋大学,感受自由学风与产学互动;也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刀剑和盔甲前,读懂传统工艺里蕴藏的人体工程与材料学。但贯穿始终的,是“智能”与“温度”并行的印记:木廊下的低碳蓝图、轮椅工厂的包容治具、钢铁产线的数据洪流、回收车间的安全细节,都在提醒——技术的锋芒如果不落在人与环境上,就只是昂贵的冷道具。
 
京都大学(左)与名古屋大学(右)标志性建筑
图6 京都大学(左)与名古屋大学(右)标志性建筑

    归途中俯瞰东京灯海,我想起稻盛和夫老先生的那句公式: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若把智能视作能力、把温度当作思维方式,再乘以青年工程师的热情,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机械人的答案。
责任编辑:程玥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读者评论 (0)
请您登录/注册后再评论